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2:3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外阅读。
我爱乡村的傍晚
①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网。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②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乡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曾说: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③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
④一阵晚风吹来,箱田一起一伏,我仿佛置身于ー片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⑤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地长叫兀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不已。
⑥乡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这篇文章按照由 到 的顺序描写了乡村 的景色。用“波浪线”画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的是( )
A.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
B.奶奶曾说:一层山水一层人。
C.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
D.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
3.用“ ”画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4.用“‖”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5.作者笔下的乡村晚景是如此美丽,你也来写一写生活中的美丽晚景吧。
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 )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望着妈妈冻( )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 做得很专心 很认真 妈妈轻轻( )来到我的身边 他拿起我的作业 说 我看看你的作业 说着,就到一边坐下。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 )全身。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温柔(近义词) 顿时(近义词)
马虎(反义词) 严厉(反义词)
7.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8.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9.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妈妈有一双 的手,一双 的手。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 ,又用那温柔的手 。
(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 ,又想到 。
10.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 )
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 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C.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11.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这句话?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炊烟
早晨公鸡们早早的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阳的到来了。喔喔的叫声,铜锣般在乡村滚动。其实最先迎接到的并不是太阳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的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 )着这生活的丝线。( )着热情的双手,( )着胳膊的胳膊,( )着幸福的衣袖,( )着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它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情感。他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已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我的老家在鄂西子娘园。,经历过最严酷的饥荒。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乡村的炊烟。没有炊烟的乡村。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最初它们养在各家各户中。但一到半空他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他们就如同鄂西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散了、扣子扯脱了,但是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12.短文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项是( )
A.挽 拉 拽 牵 画 B.拽 牵 挽 拉 画
C.牵 挽 拽 拉 画 D.拽 拉 挽 牵 画
13.第二自然段把炊烟比作无骨的动物,还把它比作 、 、 ,主要是为了表达炊烟中包含的 的情感。
14.第三自然段把炊烟比作娃子,是因为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 和牛犊般的 ,他们追逐着、 、嬉闹着,主要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15.对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最生动的图画”的体会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炊烟活着”指的是乡村里摆脱饥荒人,人们能过上安静富足的日子。
B.“炊烟活着”指的是炊烟是有生命的,它会生出来也会死掉。
C.抓住“生动”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炊烟给山村带来的活力。
D.抓住“图画”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赞美乡村的生活。
16.短文要赞美乡村生活的美,但第二自然段画“ ”的部分却写了闹饥荒时的情景,你觉得有必要写吗?请写出理由。
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7.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 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
C.太阳光的奥秘 D.大自然
18.第2段画“ ”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是 。
19.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20.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
(2)物体的颜色与它所反射的那些光没有关系,而是与吸收的光有关系。( )
(3)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 )
(4)夜里一片漆黑,是因为物体反射黑色的光。( )
(5)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反射。( )
(6)透明的物体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全部通过该物体,既不吸收,也不反射。( )
课内阅读
天窗(节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暼;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21.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 、 ,想象到它们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22.选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 时候的生活场景。
2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是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只有通过天窗才能体会、想象外面的世界。( )
(2)文中加点的“这时候”指的是下雨被关进屋子里的时候。( )
24.为什么说“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课外阅读。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彩色路面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略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丰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保证雨水及时吸纳进路面,中间层是分流设施,负责将吸纳进来的雨水分流到回收系统,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迹到地下。
透水路面含有一种强化纤维材料,使路面吸水功能提高10%到20%,有的甚至高达25%,所以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这种能吸纳回收雨水的透水路面,对于水资源不够丰富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25.第二自然段中写了“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体现在 和 两方面。
26.透水路面各层功能可分别概括为 、 、 。
2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2)彩色路面在我国已经普及了。( )
(3)对于缺水型城市,建议该城市铺设透水路面。( )
28.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A.透水路而吸水能力强。
B.强化纤维材料好。
C.汽车行驶不易打滑
课内阅读。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29.写出下列文中词语的近义词。
夺目:( ) 一刹那: ( )
30.选段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 》,课文的作者是( )。
31.选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注意加点的部分,这样写的好处是 。
32.选段中对画“ ”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从观察者视觉与感觉的角度,描写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时光辉灿烂的奇景。
B.“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太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九曲溪漂流(节选)
①但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②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闻名于世。
③端坐竹筏,只觉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再看两岸群山,有的虎跃龙腾,风骨刚健;有的雄踞一方,威武凛然;有的玉女插云,亭亭玉立;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偷懒”,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众多游客众多竹筏们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低首可视清流,侧耳能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生出。
④心随景动,景随舟移,我也由新奇兴奋转而沉静深思。
33.九曲溪因“ ”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 ;顺水漂流,一路经过了 → → → 。
3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你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再写一句话。
35.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远 近 傍晚 眺望远处 近处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 2.C 3.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4.①‖②~⑤‖⑥
“我”尽情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讲乡村傍晚的美景。
“我”喜欢乡村傍晚的美景。 5.远处的灯光透过隐约的树影,隐去了一部分光芒,变得细细的,却好像有了灵气,宛如一双双美丽的眼睛窥视着树林。
【解析】1.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通过关键词“眺望远处”、“近处”和“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可以看出本篇课文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乡村傍晚的景色。
2.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A选项中将“稻田”比喻成“金色的海洋”,运用了比喻。B选项“一层山水一层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D选项蜜蜂“唱歌”,用了拟人手法。
3.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思想感情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最后落脚点可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本篇文章主要叙述家乡的傍晚,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描写对家乡傍晚的喜爱和家乡生活的喜爱。最后一句话“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正好体现这一点。
4.本篇短文是一个总分总结构,先总括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傍晚的美景,最后升华为对家乡生活的喜爱。
5.此题为思路拓展题,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家乡的晚景,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语句通顺。
6. 温顺 立即 认真 仁慈 7.,,。。,:“。” 8.的 得 地 的 9. 勤劳 充满爱意 给我刷鞋 鼓励我 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 妈妈那一切都是为了我。 10.C 11.看到妈妈为我洗鞋子,内心很愧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母亲的身教中领悟到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对近、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7.考查标点符号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识记和作用。
8.考查学生“的、地、得”的用法。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是“白勺”,
动词跟着“土也”跑,
形动后补“双人”到。
9.此题考查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带着问题去读文,然后在题眼的前后寻找答案。
10.本题开篇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11.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12.B 13. 沁水 牛羊 流水 幸福、温馨、热情、喜悦 14. 热情 野性 叫喊着 拟人 15.B 16.有必要 作者把有炊烟的生活和没有炊烟的生活对比。突出了有炊烟的生活非常美好。正如他说的“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生动的图画”。
【解析】12.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选词填空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动词+着+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
1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能力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14.本题要抓住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找到为什么“把炊烟比作娃子”前面的内容,体会它们的意思;还要注意把句子的理解和对整个课文的内容、情感的理解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本段积极动脑、主动质疑,把文章读懂,读活。
15.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出选项中所述体会的对错,再把对自己的看法和对整个课文的内容、情感的理解联系起来表述清楚即可。
16.本题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或是抓住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判断画线句的意义;还需要我们在全面理解段落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判断例理由、思考结果。答案不唯一,根据理解合理分析即可。
17.A 18.举例子 19.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20. √ × √ × × √
【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给短文选择恰当的标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最恰当的标题可以是大自然色彩的奥秘。
18.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使用,要注意分析例句中的特点,结合相应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即可。由原文答案可以分析得出答案所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原文中可以得出答案,(2)(4)(5)是错的。(2)题中并不是说物体的颜色与反射的那些光没有关系。(4)题中文章并没有说夜里一片漆黑,是因为物体反射黑色的光。是不合理的。(5)题中在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而不是反射。
21. 雨脚 闪电 22.晚上休息 23. √ × 24.因为这是孩子们想象出来的,突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解析】略
25. 呈暗红色 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26. 及时吸纳 分流回收 防止渗透 27. √ × √ 28.A
【解析】略
29. 耀眼 一转眼 30. 海上日出 巴金 31.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的动态过程,强调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写出了光明到来的艰辛和顽强。 32.B
【解析】29.本题考查近义词。
夺目:光彩耀眼。故近义词是:醒目、炫目。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为短暂。故近义词是:一瞬间、霎时间。
3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作者是巴金。故第①空填“海上日出”,第②空填“巴金”。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读句子,通过使用“负着重荷似的”和“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样的表述,作者赋予了太阳人的特征,使其看起来像是有意识地努力克服某种阻力。故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负着重荷”来形容太阳升起的过程,赋予了太阳一种沉重而缓慢的动作,使得整个上升过程显得更加艰难而有力量。通过“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样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太阳升起的艰辛与不懈。当太阳“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里的“冲破”和“跳出”两个动作,传达了一种突破束缚、获得自由的感觉,同时也表现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和力量。而“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则描绘了太阳刚露出海面时的温暖色彩,给人以美好和希望的感受。“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这句话通过“夺目”和“射得人眼睛发痛”这样的强烈感官体验,突出了太阳光芒的强烈和耀眼,让人感受到日出时刻的光明与活力。故画线句子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冲破束缚缓慢升起的动态过程。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和喻体。“深红的圆东西”只是对太阳的描述,没有写出本体或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故说法错误。
故选B。
33. 九曲十八弯 两岸青山 峭壁 险滩 峡谷 深潭 34. 比喻 排比 雨滴有点落在屋檐上,有的洒在田野里,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跟着溪流奔进大海。 35.表达了作者对可供自己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九曲溪的喜爱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读句子“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第③段,读句子“端坐竹筏,只觉两岸青山耸峙”,“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可知,九曲溪因“九曲十八弯”而得名。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两岸青山”;顺水漂流,一路经过了“峭壁、险滩、峡谷、深潭”。
3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第③段,读画线句子可知,句子连用了四个“有的……”这种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将群山比作“虎、龙”可知运用了比喻;从“雄踞一方、亭亭玉立、俯瞰”这些词语中,可见作者将群山当作了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二即可。
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个排比的句子即可。如:天上的云彩,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雪山。
35.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①段,读句子“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到第③段乘竹筏随着碧水穿谷绕峰,欣赏两岸风光,再结合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