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1.课内阅读。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⑧“你过奖了。”
⑨沃克医生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⑩“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1)手术中沃克医生双手颤抖,汗珠滚滚,说明 。
(2)从第二段中我们能看出 。
(3)你觉得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4)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为什么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
2.课内阅读。
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②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以上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
(2)选文所讲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
B.军中缺箭,急需造箭。
C.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
(3)“周瑜很高兴”的原因是
A.马上就有攻打曹军的武器,又可打胜仗了。
B.诸葛亮答应造箭。
C.以为诸葛亮进了圈套,可以达到陷害他的目的了。
(4)诸葛亮答应在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的原因是
A.他很有才干,有把握完成任务。
B.他害怕周瑜。
C.他一心为公,忠心报国。
(5)周瑜很妒忌诸葛亮,为什么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6)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周瑜:
诸葛亮:
3.课内阅读。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踌躇”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犹豫;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
选文中的“踌躇”应选第 种解释。
(2)第一自然段中画“_____”的句子通过对毛主席的 和 描写,写出了毛主席的内心变化:先是以父亲的身份希望 然后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决定 。
(3)由“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你联想到了什么?
(4)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忠烈之士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C.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革命者为国牺牲,却因为战争而得不到厚葬。
D.这不仅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阅读课文《祖父的园子》片段,完成习题。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4.《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小说《 》。
5.选文是围绕哪两句话写的?请写下来。
6.选文通过“……愿意……就……”的句式描写了园子里沐浴在阳光下的一些景物,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阅读。
跳水<节选>
①“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②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③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7.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危急时刻甲板上人们表现的句子有“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
8.船长本来是要打海鸥的,看到儿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立刻做出了让孩子跳水的决定,从中可以看出船长具有( )的特点。
A.动作敏捷、神机妙算 B.临危不乱、舍己为人
C.关爱孩子、耐心教导 D.镇定自若、反应迅速
9.你赞成船长的做法吗?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想法,写出两点理由。
10.列夫斯泰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船长看见儿子得救了,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哽住他的喉咙似的,走进自己的房间去了,因为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看见他哭。"请你结合选文和原文结尾内容,谈谈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新印象。
课内阅读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1.选段出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作者是 代
的 。选段通过对严监生的 描写和 描写,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12.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篇文章的题目还可以拟为
13.从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4.严监生临死前在惦记什么呢?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15.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严监生的特点。
B.两个侄子和奶妈的猜测在文中起烘托作用,从侧面表现了严监生的人物特点。
C.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文中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是:着急、生气、安心、失望。
D.严监生“总不能断气”是因为他看到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16.如果严监生能开口讲话,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课外阅读。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84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父亲不慎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远眺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的额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喊着:“妈妈!妈妈!”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大神迹……“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7.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为人知:
洞穿:
18.“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 ;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 。
19.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写出父亲这样做的用意。
20.“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抵达前夜,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1.老医生为什么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则徐请客
①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②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③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④“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⑤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⑥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22.找出文中两个带动物的成语,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它的意思。
( ):
( ):
23.在第②自然段“□”中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24.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点心”实际上指的是 。
25.本文对林则徐的描写主要运用的是 描写,表现了林则徐 的人物性格。
26.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向这些外国人科普吃槟榔芋泥的方法,要等它凉点再吃,否则会烫到
B.将这槟榔芋泥比喻我们中国人,虽然外表看着冰冷,实际是热血爱国的。你们想要用鸦片毒害我们,是会遭到我们中国人的反抗的
C.上次你们用冰淇淋让我受辱,这次我用槟榔芋泥也让你们出尽洋相
27.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禁烟英雄、爱国将领,我学过他的一句爱国名言: , 。
《第1-5单元现代文阅读练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沃克医生从没遇见这样坚强的人,被病人的坚强所感动,同时也担心刘伯承忍受不住痛苦
(2)刘伯承正在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
(3)沃克医生被刘伯承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所以称刘伯承为“军神”,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4)这是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侧面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等,更加表现了刘伯承勇敢、坚毅的形象。
【详解】(1)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文段写了刘伯承动手术时拒绝用麻药,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第①段中“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将平时的沃克医生与正在给刘伯承动手术的医生相对比。手术中沃克医生双手颤抖,汗珠滚滚,说明手术难度非常大,让沃克医生感到紧张和压力,沃克医生关心病人的感受和承受能力,担心病人无法承受,所以双手颤抖,汗珠滚滚。
(2)考查了对人物的描写。
从第②自然段“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可知,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坚强地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展现了他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3)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文段中刘伯承动手术时拒绝用麻药,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手术结束后,刘伯承竟然能数得清刀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表现出了超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这种勇气和毅力让沃克医生深感敬佩,因此称他为“军神”。
(4)本题考查了描写方法。
文段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用了大量笔墨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运用侧面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刘伯承的坚强和毅力。沃克医生的紧张、敬佩等情绪变化,都是出于对刘伯承超凡脱俗的毅力和精神状态的感受和认同。通过沃克医生的反应,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刘伯承的不凡之处,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2.(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2)C
(3)C
(4)A
(5)因为周瑜找到了置诸葛亮于死地的计谋,周瑜为自己庆祝可以用这一计策除掉诸葛亮而高兴,摆设酒席也可以使诸葛亮对自己放下戒心。
(6) 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把握全局,宽厚待人,有勇有谋。
【详解】(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周瑜、诸葛亮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可知,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心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才以商议军事为名让诸葛亮造箭,并立下军令状想治他的罪。才有了后面的“草船借箭”的内容。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可知,周瑜让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以为诸葛亮上当了,可以治他的罪了,所以很高兴。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全文内容更容易理解,诸葛亮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三天后草船借箭的计划早已经胸有成竹子,有把握完成了任务。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摆酒席是古人,特别是有客人来议事的礼节。这酒席却是鸿门宴,周瑜想让诸葛亮在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设堤防,从而中自己的圈套。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可知,周瑜嫉贤妒能,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结合第②自然段“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可知诸葛亮已经识破了周瑜的奸计,但当时因为联吴抗曹,他以大局为重,可知他有勇有谋,胸怀全局。
3.(1)①
(2) 语言 心理 见到儿子遗骨 不见
(3)毛主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内心无比的悲痛,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枕头的情景。
(4)C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根据第②段“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这个句子中的“踌躇”一词描述了毛主席在下意识状态下的一种犹豫或迟疑的表现。由此可知“踌躇”是犹豫,迟疑不决的意思。
故选①。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画线句子中“毛主席想”“如有所思”可知,这是关于毛主席的心理描写,结合“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
从“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些句子内容可知,毛主席想见见自己儿子的遗骨,但是想了想,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把儿子的遗骨运回来,让其他战士的遗骨留在战场。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毛主席的内心变化:从相见到决定不见。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选文内容可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内心肯定无比悲伤。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可以联想到毛主席一夜未睡,内心无比悲伤,不觉泪流满面的情景。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C.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因此可知“革命者得不到厚葬”说法有误。
故选C。
4.呼兰河传 5.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6.我体会到了祖父院子里一切生命都是自由的。
【解析】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祖父的园子》作者萧红,选自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全文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5.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题目要求找“围绕哪两句话写的”,即查找本文的中心句,结合文段内容理解,确定文段是围绕“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两句话来说的。
6.本题考查关键字词的理解。
结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可以体会到所有生命都是自由的,它们过着自由愉快的生活。可见表达了作者渴望过上自由愉快生活的愿望。
7.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衬托孩子非常危险 8.D 9.我赞成船长的做法。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结果也是没命,所以船长的做法是正确的。 10.船长不仅仅是一船之长,还是孩子的父亲,面对孩子陷入险境,在沉着冷静的背后,船长的内心其实是充满扣忧的,担忧孩子掉到甲板上,担忧孩子不能得救。在儿子得救后,他终于抑制不住地“大叫”和“哭”,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担忧和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题干中“描写危急时刻甲板上人们表现的句子”可定位于第①自然段“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和“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这两句。通过对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写出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也能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性,说明孩子的处境十分的危险。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描写了船长本来是要打海鸥的,看见儿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立刻做出了让孩子跳水的决定的句子,由句中“本来”“立刻”等词语可以看出船长的反应速度之快,体现出他沉着、机智、当机立断、镇定自若、反应速度快的品质。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我赞同船长的做法。根据第①自然段“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写出了情况特别危险。结合第②自然段“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可知当时的情境下孩子已经不知所措了。当时的情形只要让孩子跳水是唯一的救他的方法,再者如果船长不采取极端的方法逼迫孩子跳水,很可能孩子不敢跳,反而会酿成大错。所以船长的做法是正确的。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③自然段“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可知四十秒的时间其实很短,然而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样采取对比的方法,让我们感到大家救孩子的心情非常的焦急、紧张。
题干中“船长看见儿子得救了,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哽住他的喉咙似的,走进自己的房间去了,因为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看见他哭。”可知船长不仅仅是一船之长,还是孩子的父亲,面对孩子陷入险境,在沉着冷静的背后,船长的内心其实是充满扣忧的,担忧孩子掉到甲板上,担忧孩子不能得救。在儿子得救后,他终于抑制不住地“大叫”和“哭”,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担忧和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也告诉我们,船长是一个平常的人,具有人之常情;他不是神,但是他却具有不平凡的气概。
11. 《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 动作 神态 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12.守财奴 13.体会到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吝啬。 14.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15.A 16.你们就猜不对呢!这么下去,得浪费多少灯油啊!这可都要花钱买呀!真是急死我了!
【解析】1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选文,可知语段选自《两茎灯草》,选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这篇文章讲的是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是在将死之际,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一家人纷纷猜测严监生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赵氏猜出了严监生是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于是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这才咽气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从“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中的“睁、摇”“滴溜圆、狠狠”等可知语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12.本题考查拟写文章题目的能力。
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有: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全文的内容;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所以我们在拟写题目时可以从其中一方面入手。本文主要刻画了严监生死前还怕两茎灯草费油的吝啬形象,所以可以围绕“爱财如命”“吝啬”等来拟写题目,如“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等。
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根据画线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可知,“伸着”是动作描写,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可知严监生在将死之际,因为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吝啬。
14.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短文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虽然说不出话来,但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两个侄子分别询问他是不是还惦记着不曾见面的亲人或是不曾吩咐明白的两笔银子,他都摇头表示不是,直到赵氏告诉他已经挑掉灯盏里的一茎灯草了,他才咽了气。可见他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是在惦记着两茎灯草。故答案为: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选段内容,从“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中的“睁、摇”“滴溜圆、狠狠”等可知语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故A项说法有误。
16.本题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拓展想象的能力。
短文写了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是在将死之际,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赵氏猜出了严监生是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于是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这才咽气。也许他会想说:“你们这些人也太不会过日子了,点两茎灯草,多浪费油啊,快掐掉一茎灯草吧。
17. 不被人所知道了解。 穿透,文中指击穿心脏。 18. 这位父亲被刀洞穿心脏后坚持多活了三天 正常人根本做不到被刀洞穿心脏后还能活三天,而他却做到了 19.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播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
父亲之所以隐瞒自己受伤的事,是因为他爱女儿,怕女儿会恐惧、担心、害怕,他想把女儿安全送到妻子身边。 20.父亲很爱自己的妻子,但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坚持不到见到妻子那一刻,所以托女儿转达。 21.因为这个父亲就是因为对女儿的爱所以坚持多活了三天,为了女儿,父亲什么事都能做到。之所以有了这个奇迹,是完全由于伟大的父爱。父亲用血汗和真情演绎了人世间最凝重的爱,故老医生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解析】17.本题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从句子“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结合前文父亲继续照顾女儿,女儿没发现父亲受伤可知“不为人知”意思是不被人所知道了解,本文指父亲受伤的事没有人知道;
从句子“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可知“洞穿”意思是穿透、击穿了心脏。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①结合句子“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可知,“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
②结合句子“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可知正常人根本做不到被刀洞穿心脏后还能活三天,而他却做到了,这是“奇迹”的原因。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父亲有意隐瞒自己受伤的句子:“8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父亲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播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父亲之所以隐瞒自己受伤了是因为他怕女儿会恐惧、担心、害怕,他这样做的用意是不让女儿担惊受怕,把女儿安全送到妻子身边。
20.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可知,父亲很爱自己的妻子,他怕自己见到妻子之前会死掉,所以托女儿转达。
21.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从“尸解的结果让所有的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准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可知,因为真正支撑着他多活了三天的力量,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所以老医生把这个奇迹称为“父亲”。
22.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呆若木鸡 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23.,。,,,:“,,。!” 24.外国人 25. 语言 机智、勇敢、爱国 26.B 27.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