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10: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辽宋夏金元
一、经济新变化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黄道婆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经济新变化
1、农业
(5)土地政策—— 不抑兼并
“今天下之田,已为豪民所私矣”
——【宋】陈亮《龙川文集》
“(本朝)不抑兼并,富者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宋】王明清:《挥麈 zhǔ后录·余话》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占田越多者就要相应交纳越多的税额
宋朝不
抑兼并
【宋代“不抑兼并”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
土地兼并坏处很多,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北宋人口增长就是个例证。
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甚至国家也参与其中。
1.定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原因:
①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严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②人多地少的矛盾。
3.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宋代表现:
“主户”(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家,分五等,约占20%)
“客户”(宋多指无地佃客,约占35%)
4.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②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知识拓展】租佃关系
农 业 项目 成就 意义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经济作物
边疆开发
土地经营
南方稻麦复种制普及,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自越南引进占城稻;
提高粮食产量,助于人口增长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茶树、甘蔗种植;内地棉花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普及;
推动棉纺织业兴起发展
边疆地区的农业有显著进步;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租佃制盛行
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知识小结】农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变化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洗 贯耳瓶 划花萱草葵瓣口碗 葵口盘 玫瑰紫大花盆
◎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一、经济新变化
2、手工业
瓷器发展历程
简述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一词。
原始瓷器
商朝
成熟青瓷
东汉
种类丰富
明清
成熟白瓷
北朝
青花瓷
元朝
唐朝
五大名窑
宋朝
南青北白
一、经济新变化
2、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采煤示意图
活字印刷术
一、经济新变化
3、商业发展
(1)基层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早市、夜市、草市等)
(2)边境贸易: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概念解析】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因经济发展、生活需求,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同时也推动双方的经济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民族融合。
一、经济新变化
运钞车:
货币需求量大、铜钱笨重。
铜钱
纸币 背景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纸币自身的优势;
概况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会子),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积极:越发成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财政危机。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商业的发展
推动商业契约的广泛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3)纸币的出现
3、商业发展
一、经济新变化
(4)海外贸易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3、商业发展
材料: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宋神宗)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
(宋高宗)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会要辑稿》
【知识拓展】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使陆路对外贸易受阻。
(2)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
(3)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4)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新变化
(5)城市繁荣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3、商业发展
一、经济新变化
西市
东市
坊:居民居住区
唐朝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
“(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夜市直至二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城市变化: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
①不同:唐代坊市分离;宋代坊市分离被打破;
②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3、商业发展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贸易类型:基层市场(平民大众):蓬勃涌现;榷场(少数民族):往来密切;海外市场(国际贸易):发展繁荣。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泉、广、明州是最大的港口,贸易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
2、金融货币 :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信用票据便钱(会子)大量出现。
3、商业场所:出现了商业大都市东京和临安;市坊制度瓦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以及娱乐场所瓦子,草市更加普遍。
4、商品种类:农副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5、商业政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思考:宋代商业革命具体表现有哪些?
【知识拓展】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1:只有种植业提供较多的商品粮食,才能使行商坐贾进行各种贸易活动;只有农业提供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商业活动才能兴盛起来。 ——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
“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材料3: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 ——《宋史》
1.农业发达、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北商品交流
3.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松弛和对商业活动的鼓励
【知识拓展】宋元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其他原因:国家相对稳定,海外贸易的发展、人民辛勤劳动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一、经济新变化
4、经济重心南移
(1)两宋时期
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③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④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元朝时期
①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③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一、经济新变化
4、经济重心南移
(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一: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探究: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认识:
利: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稳定北方社会;注重南北均衡,有力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限制了南方士人的及第机会。
当今高考制度各高校按照地区分配录取名额,也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知识拓展】南北分卷制度
【知识梳理】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二、社会新变化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科举选士
不重家世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
思考:从以下四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一:门第观念逐渐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人身依附渐趋自由
不抑兼并、管理放松
原因
①政治相对稳定;②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唐末五代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士族制度的衰落;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面对向社会开放,公平公正;⑤商品经济发展(根本)。
三、文化新变化
1、儒学的复兴
材料1: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3: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4: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5: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儒学复兴(理学产生)的背景?
①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②宋代统治者重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③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⑤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⑥其他:
三教合流,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及印刷术的发展,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文化新变化
2、理学的形成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代表人物:
(1)概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注: 儒学复兴目的是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三、文化新变化
(3)理学的内容
主张 二程 朱熹
世界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理气论
道德观 人伦者,天理也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方法论 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的目的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程朱理学
影响圈
程朱理学
影响圈
(4)理学的发展
南宋后期: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心学确立
元朝中期:
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这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理学的传播:
三、文化新变化
(5)理学的影响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积极:①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②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政治: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社会: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思想: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①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客观存在性。)
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人伦升至天理,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佛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
④回归孔孟(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
⑤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知识深化】 (6)宋明理学的特点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地位
哲学范畴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是万物本原
心是万物本原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其实质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南宋后的官方哲学
理学新发展,明中期后广泛传播(非官方)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孔子创立
百家之一
孟荀发展
蔚然大宗
春秋
魏晋
独尊儒术
确立正统
焚书坑儒
灭顶之灾
汉代
秦朝
战国
宋代
佛道冲击
出现危机
隋唐
三教合一
三教并存
明清之际
儒学复兴
程朱理学
顾、黄、王
批判继承
南宋至明
理学发展
陆王心学
官方地位
【知识拓展】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四、文化新变化
3、宋词
(1)兴起: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2)特点:
(3)代表: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4)鼎盛原因:①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更能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文化新变化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念如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四、文化新变化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霖铃·寒蝉凄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①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杂剧。
——地位: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四、文化新变化
4、元曲
材料1: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2: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2、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文学创作表达政治理想和个人情感
4、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5、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
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6、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7、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8、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知识拓展】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四、文化新变化
5、艺术
书法 特征
绘画 成就
特征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米芾:《苕溪诗卷》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宋徽宗:瘦金体
苏轼:《中山松醪赋》
《富春山居图》
王冕 《墨梅》
文人画
山水画
风俗画
花鸟画
四、文化新变化
6、四大发明
(1)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指南针: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地位: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火 药:
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活字印刷术
◎元代铜火铳
四、文化新变化
7、其他科技成就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古代科技著作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
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总结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人物 朝代 成就
沈括 北宋 著有《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元朝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元朝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阶段特征
政治 政治上: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辽宋夏金元
经济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思想 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社会 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总体特征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
(2024年安徽)4. 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 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 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 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 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B
1.(2022·天津高考·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B
2.(2022·辽宁高考·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A
3.(2022.1·浙江高考·6)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4.(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A
本讲小结

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新变化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市镇的繁荣
社会新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身依附渐趋自由
文化新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艺科技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