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2 14:2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北京交大附中高一(下)期中
语 文
2025.04
说明: 木试卷共8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 20分。
选择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选项,完成1-10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寒喧 弥足珍贵 尴尬(gǎ) 切中肯綮 (qìng)
B.耸恿 呼天抢地 木讷 (nà) 不悱不发 (fěi)
C.迤 沸返盈天 讥诮 (qiào) 少不更事 (jīng)
D.裨益 走投无路 忖度 (cǔn) 惴惴不安 (zhu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东曦既驾”出自神话传说,太阳乘坐六条龙拉的车每天从东向西驰骋。在小说《促织》中,这个成语意为太阳已经升起。
B、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形容庖丁的技艺高超,已经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现用来批评只顾局部,看不到全局。
C.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传《史记·项羽本纪》的经典情节“鸿门宴”,后用来比喻说话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D. “心有戚戚焉”一词来源于古代文化典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形容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多用来表示深有同感。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临视,则虫集冠上 集: 落在
B.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 委:散落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 相继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乃中经首之会 会:关节
D.籍吏民, 封府库 籍: 登记
始速祸焉 速:加速
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危济困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欲盖弥彰
C.无毫发爽 屡试不爽
D.欲居之以为利 奇货可居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赂秦而力亏 上于盆而养之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C. 失其所与, 不知 君安与项伯有故
D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成以其小,劣之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依乎天理
B、若属皆且为所虏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 吾其还也 吾见其难为
D.因之以饥馑 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吾得兄事之 B. 既东封郑
C. 权,然后知轻重 D.常以身翼蔽沛公
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夫晋,何厌之有 夫子之谓也
B. 刀刃若新发于硎 赵尝五战于秦
C.百姓之不见保 洎牧以谗诛
D.村中少年好事者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诸侯祭祀祖先,或是会盟,我愿意端正礼帽,做个小相。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10.下列文学、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为春秋时的左丘明。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史论文章,其意不在于就事论事,而是借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
C.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D. 《祝福》选自《呐喊》,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全文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1-15题。
材料一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由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难以忽略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
对想象空间而言, “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十分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个世界。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 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其实,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大家并不认为它是虚拟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则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色彩,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与现实空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一个个体人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这就好比贾宝玉在贾府中是不自由的,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也正因为这种自由,他才能虚构出大观园这样一个空间来安放青春、爱情和理想。艺术满足了人类对自由的渴求,想象空间因而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的心中,大观园可说是唯一有意义的世界。对他和他周围的一群女孩子来说,大观园外面的世界常常只代表肮脏和堕落。有学者就指出,大观园中的庭园布置和室内装设都是为了配合几位主角的性格或趣味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点很正确,而且这也符合西方文学批评的原理: “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伸延”。但是曹雪芹对于空间的运用更有进于此者。我们记得,第十七回宝玉题大观园联额,作者只主要写了几所院宇。其实,这里面每一处的评论和描写都是有寓意的。
先说 ①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于是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而宝玉更认为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所以题作“有凤来仪”。这已可以看出作者特致郑重之意了。庚辰本在“好个所在”之下则犹道: “此方可为颦儿之居。”这还不算。下文第二十三回宝玉和黛玉商量住处时,拍手笑道; “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 又都清幽。”这正是用距离和环境来表现宝、黛之间的特殊关系的最好例证。
再看 ② 。贾政问宝玉: “此处如何 ”宝玉应声说: “不及‘有凤来仪’ 多矣。 ”接着便发了一大篇议论,说此处是人力强为,没有“天然”意味,结果惹得贾政大为气恼。其中“天然” “人力”的分别尤堪玩咪。不但如此,后文宝玉奉元春之命为四处屋舍各写一首诗,而单单到了此处的这一首写不出来,终由黛玉代笔才算交卷。这都表现宝玉对日后居于此处的李纨在守寡后“槁木死灰”般生活的微词。但李纨毕竟是宝玉的嫂嫂,并且人品又极好,因此这种微词便只好如此曲曲折折地显露出来。
那么 ③ 又如何 贾政道: “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岂非又是作者之微词乎 可是妙在从贾政口中说出来,仍给宝玉留了地步。果然内中另有洞天:许多异草 “味香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里有一条脂批,颇得作者之心: “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更妙的是后来在第五十六回探春又补上一句,说可惜那里“和怡红院这两处大地方竟没有出利息之物。”闲闲一语透露了这两处并为大观园中最大的住处。木石虽近而金玉齐大,正是脂砚斋所谓“钗颦对峙”也。
曹雪芹虽然创造了一片理想中的净土,但他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净土其实并不能真正和现实世界脱离关系。不但不能脱离关系,这两个世界是永远密切地纠缠在一起的。在主观企求上,他当然也想要大观园长at人间;而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的他又无情地写出了一个代表现实的园外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力量不断地在摧残那个理想的世界,直到它完全毁灭为止。当这种关系发展到它的尽头,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也就升进到最高点了。
(选自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有删改)
材料三
【甲】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卷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 “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丁黛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 “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 “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 “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
【乙】凤姐儿等来歪探春房中。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乎……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 “顽罢,吃不得的。 ”
【丙】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 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又嗔着凤姐儿: “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 “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
【丁】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 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 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心下忽然想起: “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问道: “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 我就像到了天宫里的一样。”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 ”
(选自《红楼梦》)
11.下面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想象空间产生的基础是艺术家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即使是让读者感到奇异或怪诞的梦幻空间,也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
B.并非所有的想象空间都一定会让人觉得如梦似幻,有些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十分接近现实,但本质上仍属于想象空间。
C.以现实空间为参照,艺术家的想象力越丰富,想象空间带给读者的感受与现实的差异就越大,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D.与外在于个体先行存在的现实空间相比,由想象构筑的艺术空间使创作者体验到创造的自由,因此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
12.下面选项中能分别体现想象空间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一组是(2分)
A.《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和太虚幻境 B.《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C.《西游记》中的东海龙宫和西梁女国 D.《呐喊》中的鲁镇咸亨酒店和S会馆
13.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二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轩馆名称。 (3分)
① ② ⑧
14.材料二中说: “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请通过对材料三甲、乙、丙、丁四则片段中任意一则的分析鉴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15.围绕大观园,曹雪芹“对于空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联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梳理概括并分条论述。 (4分)
根据名著《红楼梦》内容,完成16-18题(共6分)
16. 《红楼梦》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写宝玉看见那女孩子蹲在雨中,手里拿着簪子,在地上画来画去,仔细看时,却是个‘酱’字。”,让宝玉领悟到“情缘各有分定” 。宝玉在梨香院看到的是谁在雨中反复写“蔷”字 (2分)
A. 芳官 B. 龄官
C. 藕官 D. 蕊官
17.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红楼梦》的哪一回 (2分)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 “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 “什么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不过是《中庸》 《大学》。”黛玉笑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 ”
A.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B.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C.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D.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8.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了记载金陵优秀女子命运的“金陵十二钗”图册,例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分别是指 ① 和 ② 。十二钗多有诗画才情,别有风雅地结过两个诗社,分别是探春提议成立 ③ 诗社和史湘云做东起的 ④ 诗社。 (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 “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 “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 “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 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 “令吏养之。”晏子曰: “臣闻之,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 “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 “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 “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 ”孔子曰: “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 可无祭乎 ”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将之养之 将:将来
②燕君逆而出境 逆:迎接
③孔子之楚 之: 去、 到
④苟无恒心 苟:假如
⑤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惟: 只是
⑥则盍反其本矣 盍:如何
⑦勿夺其时 夺:耽误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
A. ①⑥ B. ②③ C. ④⑦ D. ⑤⑧
2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2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2. “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3-24题。 (7分)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1],今日春风马耳[2],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 未受二毛【3】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4]。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注释: 【1】神光牛背:晋人王衍为族人所辱,不以为意,语丞相曰: “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计较。指面对他人侮辱不与之计较。 【2】春风马耳:李白诗: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指对于外界议论漠然无所动心。 【3】二毛:指头发白黑相问。 【4】山阴:语出《世说新语·言语》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2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善于以雄杰之笔,写阔大气象。首先撮入其笔底的,是“滩声”之壮, “云林”之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B.作者与朋友同游龙门时“回头洛阳城阙”,和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意味相似,都表现了心怀故国的深沉情怀。
C.下片以问开端,总写龙门美景丰富多彩,既补充了词人笔下的画面,回应了上片首二句,又使词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D.这首词词句清丽自然,意蕴又古朴浑雅,通篇几乎不见雕琢痕迹,用平易晓畅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真切的情感。
24.“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是诗人形象的生动写照,词中多有这样的传神之笔,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词人形象加以分析。 (5分)
2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6分)
(1)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祖辈创业艰难,文尾“ ”一句以强烈地语气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的手法,展现了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水鸟在江面翔舞的金陵秋景图。
(3)春天朝气蓬勃,古人常以之寄托理想,如曾皙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咏而归”;但有时春天也会引发人们的无限伤感,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借杜丽娘之口唱道“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在诗人笔下展现出万千气象,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 , ”;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 , 明河共影, 。”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6-28题。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 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苹,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 “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 “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 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礼,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 自己仍是习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 “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今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 “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怕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 一山一石, 一水一桥, 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 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求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悲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金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 ‘适园’ 吗 ”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 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27.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 (4分)
28.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的含义。 (4分)
六、作文(40分)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填涂选做的题号。
(1)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 这话不是要问双手, 而是要问意志。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字。
(2)有时候,和解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有时候,和解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有时候,和解是消除争议的方案;有时候,和解只是无奈的选择。有时候,我们需要和解;有时候,我们拒绝和解……
关于“和解”,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2.B 3.C 4.A 5.B 6.B 7.C 8.D 9.A 10.D
二、本大题共 8小题,共 20 分
11.C 12.A
13.潇湘馆 稻香村 蘅芜苑
14.大观园中屋子的布置和陈设反映了屋主人的性格或趣味(1分,意思对即可)。
黛玉清高孤僻(翠竹苍苔),才情卓绝、诗文造诣很高(笔砚书架)
探春阔朗洒脱(屋子不曾隔断、摆设一概名大),爱好书法(名人法帖和宝砚)
宝钗素朴守拙(玩器全无),理智沉稳而缺少激情(雪洞、越冷越苍翠的仙草)
宝玉富贵公子(精致繁复、装饰考究),爱与女孩厮混而有脂粉气(浑似绣房)。
以上每点分析完整,屋子细节(1分)+分析主人特点/准确对应(1分)。能别出己见且自圆其说的(如怡红院的镜子暗示了“风月宝鉴”或“水月镜花”,而这正是宝玉将要参悟的哲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5.①虚构大观园这样一个想象空间来安放青春、爱情和理想。(1分)
②借助大观园内屋舍的布置和陈设刻画屋主的性格与趣味。(1分)
③通过大观园内屋舍的距离、环境、大小等反映人物关系。(1分)
④叙写大观园最终被外部世界毁灭来凸显小说的悲剧意识。(1分)
B
C
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海棠 ④菊花
本大题共4小题,共 12分。
A
C
(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2分)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在陷害百姓啊。(2分)
22 .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2分)
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23.B
24.(5分)评分要点:结合诗句(1分),分析词人形象(2分),概括词人形象特点(2分)。(至少分析两个特点)
优秀答案示例:文中通过传神之笔描绘了一个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爱好清静自然的词人形象。从“神光牛背”“春风马耳”表现了作者不计较他人侮辱、不动心于外界评论,用优美语言展现了词人高尚的人品与风度。又用一“笑”字表现了作者虽已有些年老但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最后,写自己有“一卮芳酒”,要呼唤花鸟共吟,生动可爱,表现词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喜爱。6分:能准确概括出词人形象的两个特点,并结合诗句加以综合恰当的分析,满分。
(每空0.5分,共6分)
(1)暴霜露,斩荆棘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浴乎沂,风乎舞雩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素月分辉 表里俱澄澈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26.(4分)BD
27.①(3分)要点:照应前文《适园小记》中的相关内容,写出了胡令行工作生活的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环境的优美衬托胡令行品行的美好。
②(4分)要点: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志趣,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他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
28.(4分)要点: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六、作文(4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
材料二:
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