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小练19 糖类
1. (苏州期中)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组成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 基本结构单元相同
C. 互为同分异构体 D. 都是天然高分子
2. 下列反应中,能用于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的是( )
A. 加金属钠看是否有氢气放出
B.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后共热,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 与醋酸和浓硫酸共热,观察是否有果香味物质生成
D. 加入酸性KMnO4溶液,看溶液是否褪色
3. 下列有关麦芽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麦芽糖易溶于水,有甜味
B. 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
C. 1 mol麦芽糖水解得到1 mol葡萄糖和1 mol果糖
D. 麦芽糖和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4. 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 纤维素通过水解反应可制得纤维素硝酸酯
C. 淀粉和纤维素水解都可以生成葡萄糖
D. 葡萄糖、链式核糖、环式核糖中都含有醛基
5. 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苏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 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C. 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 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6. 为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我国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纤维素水解糖化、糖类发酵和蒸馏脱水等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水解糖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nH2OnC6H12O6(葡萄糖)
B. 糖类发酵后的产物为乙醇,乙醇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右图所示
C. 蒸馏脱水时加入生石灰可提高乙醇的纯度
D. 可用碘化钾溶液检验纤维素是否发生水解
7. (赣州兴国第三中学月考)根据如图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属于多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可以利用银镜反应证明反应①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C.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将烧黑的铜丝趁热插入乙醇中可得到大量乙酸
D. 向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8. (连云港期末)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实验如下:
步骤1: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取少量水解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加入碘水,溶液显蓝色。
步骤2:另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1如果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
B. 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
C. 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氧化性
D. 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9. (泉州期中联考)以纤维素为原料合成PEF塑料的路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 可用酸性KMnO4溶液直接将5 HMF氧化为FDCA
D. 单体a是乙二醇
10. 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 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 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填字母)。
a. 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 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 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 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基础小练19 糖类
1. C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在一定条件都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A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基本结构单元相同,B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属于高分子,但聚合度n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C错误;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D正确。
2. B 检验葡萄糖可利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将其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混合后共热,看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定,当然也可借助银镜反应来检验葡萄糖。故选B。
3. C 麦芽糖易溶于水,有甜味,A正确;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B正确;1 mol麦芽糖水解生成2 mol葡萄糖,C错误;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4. C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两者的聚合度n值不同,所以淀粉和纤维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一定条件下纤维素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纤维素硝酸酯,B错误;一定条件下淀粉和纤维素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C正确;环式核糖中不含有醛基,D错误。
核糖、脱氧核糖
分子式 环式结构简式
核糖 C5H10O5
脱氧核糖 C5H10O4
5. D 苏糖分子中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A正确;苏糖与甲酸甲酯的最简式相同,所以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B正确;苏糖分子中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C正确;苏糖与葡萄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6. D 纤维素水解糖化即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nH2OnC6H12O6(葡萄糖),A正确;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分子中含有三种H,且个数比为1∶2∶3;该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三组峰即代表含三种H,峰面积比为1∶2∶3说明三种H的个数比为1∶2∶3,该图正确,B正确;生石灰可以吸收水,使蒸馏得到的乙醇更加纯净,提高了乙醇的纯度,C正确;检验纤维素是否发生水解,关键看是否生成了葡萄糖,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D错误。
7. B (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但是二者的n值不同,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误;葡萄糖含有醛基,可以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则烧黑的铜丝趁热插入乙醇中得到的是乙醛,C错误;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除去乙醇、乙酸并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应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D错误。
8. D 硫酸是淀粉溶液水解的催化剂,所以步骤1加入稀硫酸,目的是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并不是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A错误;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又因为淀粉遇碘变蓝,可能是因为淀粉部分发生水解,则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氢氧化铜变为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即铜元素被还原,所以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C错误;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且葡萄糖能和氢氧化铜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所以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D正确。
探究淀粉水解程度的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部分水解
3 出现银镜 溶液不变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9. C 纤维素是由单糖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葡萄糖和果糖的化学式均为C6H12O6,但二者结构不同,葡萄糖属于多羟基醛,果糖属于多羟基酮,属于同分异构体,B正确;5 HMF中含有碳碳双键,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碳碳双键氧化,故不能使用酸性KMnO4溶液直接将5 HMF氧化为FDCA,C错误;通过PEF的结构可知,PEF是由FDCA和乙二醇经过缩合反应制得的,所以单体a是乙二醇,D正确。
10. (1) (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2) 温度 催化剂
(3) 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4) 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5)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