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2.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的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3.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④银河—I计算机研制成功(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4. “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形势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C.中共“八大”刚刚结束 D.一五计划完成
5.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 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 “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6.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其中“百家争鸣”的含义是( )
A.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讨论
B.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C.鼓励各种戏剧流派的创新发展
D.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
7.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23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功勋奖章。其中两弹一星不包括( )
A.氢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导弹 D. 原子弹
8.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9.综合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发现有如下一些信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5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B.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C.错误决策下的浮夸风 D.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所致
10.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其中反映了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 ( )
①《青春之歌》剧照 ②《红灯记》剧照 ③《芙蓉镇》剧照 ④《红楼梦》剧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195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对汉字进行简化,并要求所有报纸杂志立即遵循这一要求。其中规定“群”字写法从上君下羊转变到左君右羊。这反映出( )
①汉字书法艺术的方向 ②平等思想的大力传播 ③文化教育的平民倾向 ④贯彻“双百”方针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13.不属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 )
A.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 B.加强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整体质量
C.教育向两头延伸,实行终身教育 D.推行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14.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B.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时
C.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
D.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场发的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比较项目国 别 首次核试验年代 试验次数 备 注
美 国 1945 1032
苏(俄) 1949 715
英国 1952 不包括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同试验次数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材料三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我国核试验具有哪些特点
(3)我国是如何利用核能的 结合材料三说说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1: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是关于身后世界的问题。…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神,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2: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3:20世纪初,掀起了物理学革命,出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并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科学探索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材料4:“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邀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请回答:据材料(1)回答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为什么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8分)根据材料2回答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2分)
(2)根据材料3列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大理论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 (2分)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10分)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2分)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2分)
17.(18分)教育是发展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6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船政大臣黎兆棠认为:“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摘自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2)黎兆棠的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哪些的影响。(4分)
材料三 ……过去十年,从全球范围来说,教育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在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受贫困、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失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占大多数……2015年,教育达到千年发展目标前景堪忧。(备注:在2000年的联合国特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共同制定了在2015年实现减贫、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七大发展目标,被称做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二项目标是到2015年所有国家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第三项目标是在教育领域实现男女平等。)
大会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不理想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穷国缺少资金外,冲突和金融危机是两个最主要因素。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会议决议(2011年7月4日、日内瓦)
(3)依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两点合理化建议。(8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三: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
“东方”1号(如下图),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1分)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是什么?
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影响有哪些?(4分)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个(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3分)
(4)材料二、三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新中国成立之初”来分析主要目的,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C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的发展
2.【答案】B
【解析】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小娟上学,可知是《义务教育法》。
3.【答案】C
【解析】准确掌握各项重大成就出现的时间。
4.【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招生的范围、文化水准、数量、标准等条件,恢复高考招生。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高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因此选择B。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建的使命基本完成,排除A。C过于绝对化,D没有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恢复高考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80年初”可知,这时中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掀起了拨乱发正,“文革”理论被否定了,所以A、C说法有误。“……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可知,艺术上还没达到百花齐放,这也说明了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所以答案选D。B选项材料并没有涉及。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重要性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C
【解析】②《红灯记》剧照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是“百花齐放”遭遇曲折的结果。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的时间可排除④,“群”字写法从上君下羊转变到左君右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逐渐平行化,根据题干的要求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汉字的发展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 1972 年,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出国的看法,CD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所以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
考点:改革开放的影响
1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都符合当代教育的特点;当代教育全面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
考点:当代教育的发展
1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时,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5.【答案】(1)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2)起步晚,试验总次数少,独立进行。
(3)核能主要用于发电造福人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影响:科技发展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材料概括、处理与分析能力。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第二问旨在考查学生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能力。第三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进行分析、归纳。
16.【答案】(1)神学关注来世;儒学关注现实。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8分) 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2分)
(2)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2分)
两大理论出现的背景:19世纪,物理学的新发现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挑战。(2分)调整: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2分)
国内: ①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②改革开放不断深人;
③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④“双百方针”的恢复
国际: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美、中、苏关系缓
和; ③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只要答出五点可得10分)
战略:科教兴国。(2分)
成绩:“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6 号飞船“两人多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为什么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要从二者的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思想状况进行解释即可。材料二是强调牛顿的“理性”给法国带来的冲击,从牛顿的“理性”的角度回答即可。
(2)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物理学的新发现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提出了挑战”才是这两大理论出现的背景,这也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的调整主要突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可,调整的原因主要突出“工作重心在转移、改革开放在深入即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则又变成了科教兴国的战略,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体现在航天领域,例如,“神舟”5 号、“神舟”6 号均是很好的答案。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牛顿力学体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调整等
17.【答案】(18分)(1)举措:创办学校,鼓励学习,参与社会实践,重视师资。(2分)贡献:促进了蜀地教育文化的发展;推动汉代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4分)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4分)(3)存在主要问题: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男女不平等。(4分)建议:加大教育投入;关注女童;提高师资力量;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从材料中很容易概括出:要办学校,要鼓励学习,学生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还应该重视师资力量。都是很进步的教育举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足以说明文翁发展教育贡献是促进了蜀地教育文化的
发展。而“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足以说明文翁发展教育贡献是推动汉代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2)黎兆棠是洋务运动期间的船政大臣,他的主张是“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意思就是洋务运动要办的是新式学堂,培养的是新式人才,在客观上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其实,洋务运动就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3)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能找到: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也就是教育发展地区不均衡。失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占大多数也就是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至于建议应该包括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女童、提高师资力量;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8.【答案】
(1) 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分)
(2) 发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1分)影响:印刷术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印刷术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火药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指南针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总之,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3分)[]
(3)在核技术领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 跨入核国家行列。(1分)
在航天技术领域:2003年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分)在农业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
首次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1分)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点的掌握。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条件下的科技是领先世界的,这与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与中央集权是有直接关系的。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所以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科技十分的发达,在明清前领先世界。
(2)在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速度与质量。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成为了新教的传播工具,对文艺复兴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指南针在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后来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指南针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人说欧洲人用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从而真正的全球人类的历史开始形成。火药是在宋代应用于战争,后来传入欧洲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
(3)此问考查学生对图片的阅读与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图片的信息有新中国取得的“核技术”、“航天技术”、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就。依据这些信息不难得出答案,此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知识的准确性,难度不大。
(4)第一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动力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