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4:25:06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C(原文中提到“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是长安城,而非北京,张冠李戴;且材料一中并没有提及。)
2.C(A项“完整认知”过于绝对,原文只说“建立起一套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知”,并未说“完整”;B项“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D项“完全摒弃”错误,原文只说“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并未说完全摒弃了此前传统。)
3.B(A项“都会寻找”错,原文说的是“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C项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体现的是对传统礼制文明传承,D项坐北朝南的布局是除了文化因素还有中国的位于北半球的地理因素。)
4.①价值观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价值理念,如“以中为尊”“择中立国”“天人合一”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②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天象运行规律的理解。③建筑美学:北京中轴线的设计遵循了中轴对称的理念,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美善合一的意义。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价值理念、哲学思想、建筑美学三个方面各1分,简要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3分)D 6.(3分)D
7.(6分)
①潮汕人身在异乡却似在故乡的生活状态;②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6分)
①有才华、敢担当,是梦梅奋斗成功的前提;②爱国侨商宋万昌的赏识与当地华侨努力图存的社会环境,为梦梅的成长提供了机遇;③对乡人和故土的深情,是梦梅成为爱国侨商的精神内核。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BDF
10. B 11. C
12. (1)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
(2)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
13. ①王振作威作福,扰乱朝政,挟持英宗是明英宗被俘的原因之一。
②明英宗不听谏言,一意孤行。
③明英宗宠幸奸佞,不体恤臣下,不节约用度是造成这场祸事主要原因。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记录了明英宗亲征瓦剌的失败过程及原因分析。材料一详述英宗的行动路线和事件经过,展示了战事与政治变动的紧密关联。材料二重点批评于王振的失误及英宗自身的决策失误,认为英宗对局势把握不足,王振虽有罪,但更大的根源在于英宗的判断失当。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战争对国家治理的重大影响,突显领导层决策的重要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也先入侵时,王振挟持英宗亲自出征,他的本意本是想邀功以巩固自己的宠爱,却不知道战争凶险。
“也先之入寇”,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为句末语气词,故应在B处断开。
“振挟上皇亲征”,是兼语句,“上皇”既是“挟”的宾语,也是“亲征”的主语,句意完整,其后停顿,故应在D处断开。
“其意本欲邀功以固宠”,主谓宾结构,“其意”为主语,“欲”为谓语,“邀功以固宠”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夜里军中发生惊扰。/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B.错误。意思不同。拔(头发)/提拔。句意:就算拔光头发来计数都不够啊。/受到过分提拔。
C.正确。导致/传达,表达。句意:并不是王振一个人所能造成的。/再三传达(表达)这种想法。
D.正确。都是为动用法,为……而死/为……哀伤。句意:他又不能为守节而死。/后人为他哀悼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英宗由于没有听取臣下多次请求停军驻扎的谏议,以至于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全军覆灭”错,因果关系不成立,英宗战败的因素不能等同于他不听臣下的请求。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战略失误、王振的误导等,并不能简单归结于英宗未听从驻扎建议。此外,根据材料一提到“死者数十万”,并未明确说明全军覆灭,而是表明伤亡惨重,仍有部分军队幸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师”,军队;“溃”,溃败;“狩”,被掳走。
(2)“导”,诱导,促使;“所以”,……的原因;“上皇之自取也”,判断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振以刑余之人,恃上皇之宠,擅作威福,紊乱朝政,致国家之祸”可知,王振作为宦官,依仗英宗的宠信,专横跋扈,扰乱朝政,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王振挟持英宗亲征,是英宗被俘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根据材料一“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以及“群臣屡请驻跸,不许”可知,英宗在决策过程中未能听取臣下的谏言,执意亲征,并拒绝在关键时刻停军驻扎,表现出一意孤行的态度,这也是导致战败的重要因素。
③根据材料二“使上皇能察奸而远佞,恤众而节用,虽有振之导,亦何至于败?”可知,英宗未能明察奸佞、远离小人,且不体恤臣下、不节约用度,导致朝廷内部矛盾加剧,军队士气低落,这是造成这场祸事的根本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秋季七月己丑日,瓦剌的也先侵犯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明英宗)下诏亲自率军出征。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劝谏,(英宗)不听从。癸巳日,命令郕王留守京城。就在这一天,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军队在阳和交战,战败阵亡。甲午日,从京城出发。乙未日,驻扎在龙虎台。夜里军中发生惊扰。丁酉日,驻扎在居庸关。辛丑日,驻扎在宣府。群臣屡次请求皇帝停留驻扎下来,(英宗)不答应。丙午日,驻扎在阳和。八月戊申日,驻扎在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劝谏,商议回师。已酉日,任命广宁伯刘安担任总兵官,镇守大同。庚戌日,军队返回。丁巳日,驻扎在宣府。庚中日,瓦剌军队大批赶到,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前去救援他们,到鹞儿岭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辛酉日,驻扎在土木堡,被(敌军)包围。壬戌日,军队溃败,几十万人死亡,皇帝(明英宗)被掳往北方。甲子日,京城听到战败的消息,群臣在朝廷上聚在一起痛哭,侍讲徐珵请求迁都往南方,兵部侍郎于谦认为不可以这样做。乙丑日,皇太后命令郕王代理国政。戊辰日,皇帝(明英宗)到达大同。已巳日,皇太后命令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辛未日,皇帝到达威宁海子。甲戌日,到达黑河。九月癸未日,郕王登基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
材料二:
明英宗被掳往北方这件事,是王振诱导促成的,王振的罪过实在是大到无法追悔了。然而王振的罪过,在于激起变乱,而不在于侍奉英宗皇帝去往北方。在那个时候,明朝的军队刚刚战败,北方的各个边塞都为之震惊,人心惶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英宗皇帝以尊贵的帝王身份,身陷敌人的阵营之中,这种让国家蒙羞的程度,就算拔光头发来计数都不够啊。而王振凭借他一人之身,承受了全天下人的怨恨,满朝的官员,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可是,假使当时没有王振,英宗皇帝就一定不会被掳往北方吗?答案是:并非如此。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这件事,并不是王振一个人所能造成的。王振不过是迎合英宗皇帝的想法,进而促成这件事罢了。假如英宗皇帝能够洞察奸佞之人并且远离他们,体恤众人并且节约用度,即便有王振的诱导,又何至于落到战败的地步呢?所以英宗皇帝被掳往北方,虽然是由王振诱导的,但导致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是英宗皇帝自己造成的。然而王振的罪过,终究是无法追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王振作为一个受过宫刑的宦官,倚仗英宗皇帝的宠爱,擅自作威作福,扰乱朝廷的政务,导致国家遭遇灾祸,他的罪过本来就是罪大恶极、杀了都不能抵偿的。而且他激起变乱的罪过,尤其该杀。在也先入侵的时候,王振挟持英宗皇帝亲自出征,他本意是想要借此邀功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却不知道战争凶险,是不可以轻易尝试的。等到战败的时候,他又不能为守节而死,反而带着英宗皇帝逃跑,致使英宗皇帝陷入敌人的阵营之中,他罪过之大,就算死了也不足以抵消,所以王振的罪过是无法追悔的了。
14.选C(“无复埋轮当道,一路尽澄清”,是说由于他有细察民情的好作风,奸险邪恶的人就不敢横行霸道了,赞美吴漕的政绩。)
15.①柳词:想象孙何回京后,描绘夸耀杭州盛况,委婉表达了对孙河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的祝愿,同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
②赵词:想象吴漕将会因忧国忧民得到皇帝的关怀和褒奖,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同时希望吴漕能积极进言,为天下百姓造福。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16.(1)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花径不曾缘客扫 (4)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17.D 18.D
19.C 20.D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修饰“农耕文明”,突出成绩显著,选用“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和欢呼声。语境讲“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是强调停不下来,选用“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长盛不衰: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语境讲保持土壤肥力处于旺盛状态,选用“经久不衰”。
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座上客:指在席上的受主人尊敬的客人,泛指受邀请的客人。语境中称呼“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不是强调尊贵,选用“不速之客”。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的错误:①语序不当,应先讲发明者,后面讲词的内涵,把“是外国人发明的”放在“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前面。②不合逻辑,“因此”强拉因果。③搭配不当,“这个词”是“传统智慧”搭配不当。
全部修改的只有D项。
故选D。
21.①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 ②靠暴力取得了成功 ③汉初政论文的风格 22.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所谓‘过秦’”,所以这里应是对“过秦”的解释;后文又说“该文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及其原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力取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天下”,可见“过秦”的意思就是揭示秦代存在的过失,所以此处可填“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
②处:根据后文“但取得天下后,形势不同了,却不知改变策略”可知,这里是说秦灭六国的策略,结合历史或前文“秦以暴力取天下后”,此处可填“靠暴力取得了成功”。
③处:前文对《过秦论》的内容、说理方式、行文特点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总结其特点,该文是汉初贾谊的作品,且是一篇政论文,所以此处可填 “汉初政论文的风格”。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例句:连词,用在后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某种最后情况。
A.名词,成果。
B.动词,长出果实。
C.连词,用在后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出现某种最后情况。
D.动词,杀死。
故选C。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引用了数据锚点:用2025年虚构但合理的数据反映治理成效(下降62%/增长214%)与新兴趋势(虚拟偶像45%占有率/科学家3.8亿播放量);然后进行了对比冲突:设置“虚拟偶像”与“科学家”的二元张力,包含技术崇拜(洛天依全息演唱会)与人文回归(数字敦煌)的思辨空间;指出了时代符号:列举Z世代熟悉的平台(B站弹幕/微博粉丝)及典型人物(颜宁入驻新媒体),增强现实代入感;做出了立意升华:通过党报评论明确“精神坐标校准”的深层指向,引导学生思考技术、文化、价值的三角关系。
可以看出,材料里提到了清朗行动后青少年追星行为的变化,虚拟偶像的兴起,以及科学家成为新顶流的现象,光明日报的评论强调了技术革命和价值回归的双重影响。考生可以从Z世代的数字化特征下技术驱动的偶像观、数字技术助力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时代精神的变化促进民族精神的校准等多角度立意。
任务要求结合主题“偶像观折射的时代精神”和“Z世代”的价值取向变化写作文。先由材料光明日报的评论提到的流量池重构和民族精神坐标的校准确定论点,科技发展引领价值回归是时代精神的进步。接下来分层次展开论述,从虚拟偶像、科学家偶像、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结合Z世代的特点,强调数字化成长、重视科学和文化自信。可举例论证,如古希腊的缪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或者敦煌壁画的修复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也可运用对比论证,将不同时代的偶像观对比,数据引用增强说服力。最后总结全文,结尾升华主题,联系民族精神,强调技术革命和价值回归的双重变奏。
立意:
1.荧火照彻星海处,自有鸿鹄立潮头。
2.重构数字原住民的偶像坐标系。
3.流量向左,信仰向右。
4.奔赴全息时代的星辰大海。
5.时代精神的变化促进民族精神的校准。大庆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
材料二: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
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说明: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
1.本试卷共 23 小题,共 150 分,共 7 页。 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
2.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
3.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
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
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
材料一: 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
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 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
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 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
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周代寻找天地之中的“周公测景台”遗迹。
“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 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
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 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
选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薇星的方 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都
位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扰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 城遗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
政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杜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 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古
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 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
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 《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
中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 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
神境界。 被赋于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 10 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
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 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我心端直正如
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 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都城空间的规划形态,并在北京
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 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得到清晰的表达。
一步体现中轴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扩充, 1267 年,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态为蓝
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 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忽必烈和大臣刘秉忠首先选择了大都的中心点,筑中心台,并以此为
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 基点营建整座城市。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前都城大
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 多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按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布置
历史的传承。 皇城和大城,而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 心里,像做梦一样无边无沿。那是一个无限大无限远的美好世界,那个世界名叫番畔,
(节选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自己家的番批是从南洋的最远端寄来的,而邻居们收到的番批,大多来自暹罗。那些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脚进村时,会故意站在村口扯着嗓子大喊几声,收番批哟……马上就能感觉到,整个村子都
A.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 在摇晃,四处传来咣当咣当的开门声和稀里哗啦的脚步声。批脚们的声音扯得很长很长,颤
B.都之选址在中轴线中位,庙之选址在宫之中位,这些蕴含着“中和”的哲学思想。 巍巍、热乎乎的,几乎能把村子的魂勾了出去。
C.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 想不到眼看三十岁了,梦梅自己才有机会成为寄平安批的人。
D.北京中轴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 步入街区,恍若到了汕头,所见所闻完全是潮人世界。满耳朵的潮州话被异乡的炎热空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气传来传去,连暹罗人都能说几句。街上好多家批局,在汕头都看见过同一家批局在国内的
A.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 分号,那些字号平时记不得,此刻才发现它们藏在记忆的至深处。又看见了红墙朱瓦的妈祖
B.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 庙,比梦梅在汕头见过的任何一座都更大,更气派。入得内来,大殿正中,是金身的妈祖。
C.中国古代一些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体现了对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同。 急忙跪下去,一拜,再拜,三拜,手中并没有持香,心里也没有愿想,只是把全部敬意和辛
D.忽必烈规划的大都完全摒弃了此前各朝代都城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核心的传统。 酸都存放在简单的跪拜和作揖中。起身时早已是以泪洗面。
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使(3 分)( ) 庙门外不远处有人卖猪血汤,梦梅立即连半步路都走不动了,过去用眼神要了一碗。切
A.在古人心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天和人的关联点,因此古人布局重要的 得不薄不厚的猪血,加上半把不软不硬的真珠花菜,只喝了半口,整个潮汕便连根拔起,鱼
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 一样滑入喉咙,好像望穿秋水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碗猪血汤。
B.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围 随即看见万昌批局门口有不少人在排队,一看就知道主要是潮汕老乡,大裆裤,粗布衫,
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 大声聊天的,蹲在地上吸水烟的,个个都松松垮垮,不把暹罗当番畔的样子。
C.古代皇帝在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到庙坛行礼祭祀,如今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盛大典 梦梅走进批局,看到只有一个人在写批。梦梅去问,老板模样的人说,写批先生病了,
礼举办之地,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 临时找人顶替,是生手。
D.中国的建筑大多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 梦梅问,我可以帮忙吗?
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 老板看了看梦梅,有岂敢劳驾的意味。
4..2024 年 7 月 27 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 梦梅笑着说,免润笔啦。
名录》,成为中国第 59 项世界遗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 老板也一笑,说,润笔一定要给。抬出一张桌子,直接摆在门口。砚台、笔墨、印章、
因。(6 分) 批封和信纸,都准备好。寄批的人一眨眼分成两队。
梦梅随即拿起笔锋有些发秃的小楷笔,抬头看向第一个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那人说,我要给细妹寄六个鹰洋。把六枚摞在一起的鹰洋轻轻放在桌上。
平安批(节选) 梦梅用记忆中的模样开始写批封:吉信烦至海邑江东汕州龙头角。
陈继明 老板一直立在梦梅身后,马上说,一手好字!米南宫的传人啊!甚至还用手势比画了一下
安顿好自己后,梦梅马上要做的事情是寄平安批,当然越快越好,目的只是报平安,不 用笔。
寄钱不必脸红。不过,依习惯应该至少寄银两元,取双数,图个吉利。“批一封,银二元”, 写好批封,梦梅抬头看向寄批人。
童谣也是这么说的。 寄批人还没出声,眼睛先湿了:前天晚上,梦见我阿娘站在我旁边不说话,面色灰土,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在少年梦梅的想象中,人因此分为两种,一种 我从梦中惊醒,整整一天都打不起精神。最让我伤心的是,做梦的晚上,正好是先母忌辰的
是寄批的,一种是等批的。后者除了在家里苦等和拜老爷,什么事也做不了。而前者,就算 前一日。现寄银六元给我细妹蝉花,请她收到后马上去我母墓前,替我祭扫,并转告我母,
受尽磨难,总少不了一种独来独往的味道。对那些过番者的想象,在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孥仔 儿一切安好,万勿挂念。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寄批人抹完眼泪又说,我叫李广基。梦梅立即在信纸上写起来: B.宋万昌看重梦梅的“德”,他认为只有与人为善的人,才可以写出“寄批人”的心情。
婵花细妹: C.梦梅去寄批,却意外成为写批先生,将人物“身份”巧妙转换,使故事主题更加多元。
前天,即九月二十一日深夜,我梦见吾母,立而无言,亦无喜色,使我惊醒,一夜难眠, D.本段集中描写宋万昌和梦梅的对话,叙述的节奏与前文不同,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今日全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今寄鹰洋六元,内抹四 7.文中写潮汕老乡“不把暹罗当番畔的样子”,除了写出梦梅看到他们后的熟悉与惊讶,还
元由你家用,二元用作祭奠吾母之资,万望细妹在坟前禀知母亲,我在暹中一切安好,请勿 有哪些意味 (6 分)
挂念。 8.长篇小说《平安批》书写潮汕人“下南洋”的奋斗史与心灵史。节选部分之后的情节是,
三愚兄广基丙辰九月廿三日 郑梦梅受到批局老板宋万昌的赏识,继承了批局,成长为一名爱国侨商。请结合节选部分,
写完三封批后,梦梅这边的队伍越来越长,目不识丁的番客宁愿多等一点时间,也要请 谈谈故事发展的合理性。(6 分)
书法更好的先生写批。那位老板,姓宋,万昌是他的名字,惠来人。等寄批人离开后,宋万
昌问梦梅,请问先生在哪里高就?梦梅说,不是先生,是亡命之徒,刚下南洋没几天。宋万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昌说,我看先生西装革履,器宇不凡,哪里像亡命之徒 总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吧?梦梅有
些紧张,忙说,不是不是,没那水平。宋万昌小声说,革命党不会白流血的,从丁未起义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武昌起义,动静一次比一次大。梦梅说,老兄,我真的不是革命党。宋万昌重新打量一番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梅,说,好吧,是不是都好,我们这儿正缺一个写批先生,如果愿意屈尊,就留下吧,待遇 材料一:
从优。做一个写批先生?这是梦梅未想象过的,但一听就喜欢,只是好事来得太容易了,不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
好意思马上答应。宋万昌说,吃住免费安排,月薪八十元港币。梦梅说,只是一面之缘,你 听。癸巳,命郕王居守。是日,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与瓦剌战于阳和,败没。甲午,发
真的放心吗 宋老板笑着说,我自有识人的绝招。我所欣赏的,不是你的字,也不是你的文, 京师。乙未,次龙虎台。军中夜.惊。丁酉,次居庸关。辛丑,次宣府。群臣屡请驻跸,不许。
透过你的字和文,我看见了你的另一样东西,你猜是什么?是德。梦梅半信半疑之际,宋老 丙午,次阳和。八月戊申,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谏,议旋师。己酉,广宁伯刘安为总兵官,
板又说,梦见吾母,立而面无喜色,使我惊醒,目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 镇大同。庚戌,师还。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
母忌辰之前一日也一一这些话,一字一词都很真,无德之人是写不出来的。梦梅脸红了,挠 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
头摸耳地说,我只不过是尽可能表达了寄批人的心情。宋老板连连摇头说,我知道,我太知 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甲子,京师闻败,群臣聚哭于朝,侍讲徐珵请南迁,兵部侍郎于
道了,能把寄批人的心情写出来并不容易。梦梅说,多谢先生赏识,那我就先干几天试试。 谦不可。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监国。戊辰,帝至大同。己巳,皇太后命立皇子见深为皇太子。
(有删改) 辛未,帝至威宁海子。甲戌,至黑河。九月癸未,郕王即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节选自《明史·英宗本纪》)
A.本文以“平安批”为线索,将主人公梦梅儿时的想象、对汕头的回忆与眼前暹罗的街景交 材料二:
织在一起,写出他复杂的情绪。 英宗之北狩也,王振导之,振之罪不可追矣。然振之罪,在于激变,而不在于奉上皇北
B.村子里的开门声、脚步声和“批脚”们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本文运用拟声调和通感手法 行也。当是时,六师新败,九塞震惊,人心惶惶,莫知所措。上皇以万乘之尊,身陷虏庭,
来描绘声音,令读者身临其境。 其辱国之甚,搔擢.发不足以数。而振以一人之身,任天下之怨,举朝之士,皆欲食其肉而寝
C.寄平安批本应“越快越好”,本文却先写梦梅在寄批的路上拜妈祖庙,又写他吃猪血汤, 其皮。然使当时无振,上皇必不北狩乎?曰:不然。上皇之北狩,非振之所能致.也。振不过
情节上的延宕增加了故事张力, 逢迎其欲,而赞成之耳。使上皇能察奸而远佞,恤众而节用,虽有振之导,亦何至于败?故
D.梦梅所写与李广基口述的内容相同,但语体不同,一文一白,反复叙述,既增添了作品的 上皇之北狩,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然振之罪,终不可追矣。何
文采,又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 则?振以刑余之人,恃上皇之宠,擅作威福,紊乱朝政,致国家之祸,其罪固不容诛。而其
6.关于文中宋万昌邀请梦梅做写批先生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激变之罪,尤为可杀。当也先之入寇也振挟上皇亲征其意本欲邀功以固宠而不知兵凶战危,
A.宋万昌怀疑梦梅是革命党的细节,写出时代背景,也揭示了潮汕人下南洋的真正原因。 非可尝试。及其败也,又不能死.节,而挟上皇以走,致上皇陷于虏庭,其罪之大,虽死有余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辜。故振之罪,不可追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节选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三) A.词人开篇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从否定入笔,使本词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B.词人用“阳春”比喻仁政,赞美吴漕的德政就像和暖的春意使人民生活美好。
当也先之 A入寇也 B振挟上 C皇亲征 D其意本欲邀功 E 以固宠 F 而不知兵凶 G 战危。 C.词人说不再需要“埋轮当道”,一路太平,表达了对吴漕此行前路平安的祝福。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驻”“迟”“倒”三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吴漕的尊敬和依依惜别之情。
A. “夜”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15.本词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皆为歌颂地方官员政绩的作品。结尾都通过想象表
B. “擢”,提升,与《陈情表》“过蒙拔擢”的“擢”意思相同。 达了希望和祝福,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C. “致”,导致,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相同。
D. “死”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相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A. 当时与瓦剌交战失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英宗亲征,但依然没有挽回败局,还带来了朝
(1)《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______________,
堂的震荡。
B. 英宗亲征兵败后,群臣在朝堂上痛哭,不久郕王监国,登上帝位并尊尚未驾崩的英宗为 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心、无比感恩、十分殷勤的心情。
太上皇。 (2)据《鹤林玉露》记载:金主完颜亮听闻柳永的《望海潮》,欣然有慕于“______________,
C. 英宗由于没有听取臣下多次请求停军驻扎的谏议,以至于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全
______________”两句所总写的钱塘自然景致,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军覆灭。
D. 有关明英宗战败一事,两则材料在叙述上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描述史实,材料二侧重 (3)屈原《离骚》中“ , ”两句,感叹时光迅速逝去不
探究原因。
会久留,春去秋来时序更替。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帝北狩。 (4)杜甫《客至》中“ , ”两句以互文手法,写
(2)虽由振之导,而其所以致此者,则上皇之自取也。 诗人清扫小道、开门待客的欢喜。
13. “英宗之北狩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3 分)
(四)课内文言文(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7. 下列划线字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A.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 B.拜臣郎中 拜:授官
水调歌头·饯吴漕 C. 愿陛下矜悯愚诚 矜悯:怜恤 D.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赵善括
18.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不同的是(3 分)( )

浩叹对青史,循吏久无闻。二年江右,赖公华节布阳春。才自搴帷 问俗,无复埋轮当
A.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 ③
道 ,一路尽澄清。多少攀辕意,不待及瓜人 。
B. 肇锡余以嘉名

驻膏车,迟祖帐,倒离尊。满庭桃李绿阴,何处不深恩。此去玉音 应问,底事金围微 C.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减,忧国更忧民。造膝一言语,四海入洪钧。 D. 不吾知其亦已兮
【注】①搴帷:掀开车帘;②埋轮当道:汉代的张纲埋下车轮以示不扫清邪恶决不离开;
③及瓜人:继任者;④玉音:指皇帝说的话。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6 分) C.“生态农业”这个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却是植根于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中国拥有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历史。我们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和较量中,创造
D.“生态农业”这个词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植根于中
出了的______农耕文明。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______、长盛不衰,得益于我们的祖先特
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别强调系统观念,创造了一整套“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思想法则和独特的理论及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术体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是外国人发明的,因此是
从现存的文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文。所谓“过秦”, ① 。
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事实上,生态性是中国传
该文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及其原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力取
统农业的典型特征。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是建立在农牧结合模式之上的。通过农牧结合,形成
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天下,不免于一朝败亡。
一个系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如作物剩余部分喂猪,猪粪肥田, 在作者看来,秦灭六国时, ② ;但取得天下后,形势不同了,却不知改变策略,结.
从而保持土壤肥力______。 果.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作者为表达这样一个中心,在文章中对秦的兴亡历史做了大肆渲
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文明的兴起,我们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闯进了
染,兴之艰而亡之速,这样就为必须探索教训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才推出中心论点,大有
“______”——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这是人类为了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和提
水到渠成之势。鲁迅曾推许此文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该文在说理时,
高劳动效率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为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
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文笔酣畅淋漓,可谓滔滔而言,其势不可犯,其
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等。
理亦无穷,充分代表了 ③ 。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A.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长盛不衰 座上客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B.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长盛不衰 不速之客
22.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C.灿烂辉煌 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不速之客 A.优良的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结.果.。
D.交相辉映 经久不息 经久不衰 座上客 B.去年栽的桃树,明年才能结.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C.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战争的双方,结.果.往往两败俱伤。
A.“生态农业”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是外国人发明的,是植根于 D.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
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四、写作(60 分)
B.“生态农业”这个词虽然是外国人发明的,但其内涵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个词是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三才”论和整体思维观而形成的传统智慧。 据《中国青少年追星行为调查报告(2025)》显示:自 2023 年“清朗·‘饭圈’乱象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整治”专项行动以来,青少年参与打榜应援的比例下降 62%,而关注航天、考古等领域的社
交媒体账号增长 214%。值得关注的是,“虚拟偶像”市场规模突破千亿,洛天依、柳夜熙
等数字人成为 45%的“Z 世代”新宠;与此同时,王贻芳院士团队暗物质研究成果获国际关
注当日,相关科普视频播放量达 3.8 亿次,颜宁教授微博粉丝突破 2000 万,“科学家天团”
在 B 站集体入驻引发弹幕刷屏。
《光明日报》评论指出:“从‘打投组’转向‘科研站’,从控评撕番到守护数字敦煌,
青年偶像观的嬗变背后,是技术革命与价值回归的双重变奏。当全息投影打破次元壁,当科
学家成为新顶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量池的重构,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坐标的校准。”
要求:围绕“偶像观折射的时代精神”写作文,结合“Z世代”价值取向变化,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KQewwgAQwFSACR5KRwWgCQgQsJAgJQoMARARuAZDQZNAFI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