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5: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复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书写
1.根据汉语拼音和语境,在田字格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读书就是在读风景:赏水波, 游鱼,飞瀑。读书就是在读艺术:与共舞,听袅袅。读书就是在读生活:或风平浪静,或。读书就是读人生态度:有人计较太多,有人无私。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颓然 起源 苔藓 后脑勺 B.慷慨 伶俐 纯熟 汹涌彭湃
C.清幽 荡漾 恍然 软棉棉 D.和蔼 糟糕 高梁 念念有词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晚会上,同学们穿着精美的服装,一个个粉墨登场,大方地展现了自己的才艺。
B.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然而他却得意扬扬,不肯认罪。
C.那双龙戏珠灯,精致灵巧,栩栩如生。
D.她忐忑不安地低着头,害怕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发现。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在邓小平故居,小安看到了下边这幅书法作品。下列词语可以用来形容邓小平这幅书法作品的一项是( )
A.笔走龙蛇 B.高山流水 C.点睛之笔 D.粉墨登场
6.丽丽在观看《狼牙山五壮士》后,不禁感慨:“五位壮士______。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写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A.祖国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B.位卑未敢忘忧国
C.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判断题
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
(1)《丁香结》一文中,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幽怨。表达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 )
(2)“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是语言描写。( )
(3)《只有一个地球》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 )
四、填空题
8.查字典填空。
(1)“摔”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摔垮”这个词的意思是 。
(2)“挽”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挽”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①拉;②哀悼死者;③扭转,挽回。在下面的词语中,“挽”应选哪种解释:挽救 挽弓
9.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 )惊( )跳
②( )( )绕梁
③一望( )( )
④笔走( )( )
⑤( )( )凛凛
⑥( )( )惟肖
文化艺术节上,老艺术家们齐聚一堂,纷纷亮出绝活:书法艺术家挥毫泼墨, ,现场书写对联;泥塑大师只用一双手和一块泥,捏出的泥人 ,逼真可爱……
10.填空。
(1)文字定格了美好的瞬间,让美好成为了永恒。老舍身处草原,沉醉其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 。鲁迅笔下月夜看瓜的 少年让人难忘: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诗词描绘了别样的意境,让情感产生了共鸣。读《宿建德江》,我们体会过建德江畔孟浩 然眼中空旷清冷的月夜: , 。读《江南春》,我们看到杜牧眼中辽阔的千里江南: , 。
(3)文字蕴含着无穷智慧,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读陆游的名句,我们明白即使渺小,也要心系
国家: 。读《七律· 长征》,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 。
五、语言表达
11.亮亮想约美美共读《小英雄雨来》这本书,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注意应对要恰当,说清想法和理由。
亮亮;头美美,我最近在读《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想邀请你一起读。
美美:我最近忙着复习。可没时间看闲书。
亮亮:我理解你担心时间的问题,但是
美美:听你这么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
亮亮: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
走进非遗文化
【材料 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那些代代相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来达方式和文化环境。“非遗”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习俗、仪式庆典活动以及表演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它们或通过声音、动作,或通过物质形态未传达和展现,构成了“非遗”的多样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14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刘 三姐歌谣、壮族歌行、桂剧、壮剧、彩调、布洛陀、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
【材料二】
最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强势回归。如今,“非遗”走进校园,让项目技艺传承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非遗”的由来、特点、制作步骤等内容,带领大家亲手制作,让同学们近举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借助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此外,“非遗”技艺还将融入文创产品, 以现代审美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力 ……我们坚持守正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沉睡的文化资源重获新生。
【材料三】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全国文旅势力弘扬“非遗”的价值,将“非遗”项目跨界融合于教育、文创、旅游及科技传媒等领域。右图为“非遗”项目融入各领域的百分比分布图。
1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习俗、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
B.截至2021年,国务院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557个项目,涉及3610个子项。
C.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迹产代表性项目有914个,其中所有项目都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D.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当前采取了多种方式,如让“非遗”走进校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将“非遗”技艺融入文创产品等。
13.根据“非遗”项目融入各领域的百分比分布图可知, 的形式占比26%, 说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旅游领域需要深入挖掘和发展: 的形式占比最多,说明 ;根据分布图的百分比,你还知道 。
14.你最希望哪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如刘三姐歌谣、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花山岩画,请选择熟悉的一项,结合材料二,提出“非遗”项目融入校园的两条建议。
我希望 这一“非遗”项目走进我们校园,我给学校提出以下两条具体建议:
(1) ;
(2)
◎真情的声音,让我们倍感温暖。
童年(节选)
①有一天,外祖母正跪在那里虔诚地做祈祷。忽然,房门被猛烈地撞开,外祖父慌乱而带着哭腔地喊道:“老婆子,咱,咱家——失火了!”
②“纳塔利娅,马上给小孩子穿上衣裳!”A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起身来,一边指挥着舅母将孩子们带离房屋,一边迅速地向黑暗的大厅奔去。我跑到厨房里往外瞧,面朝院子的窗户被大火照耀得金光灿烂,地板上还飘动着闪闪烁烁的红光。
③赤脚的雅科夫舅舅一面穿靴子一面乱跳,仿佛什么东西烫着了他的脚掌似的,他喊道:“这是米什卡放的火!该死,放了火就跑了!“住口!这时候还扯这些!”外祖母吼道,把他往门口一推,他几乎摔了个跟斗。
④B染坊的顶子上,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中,无烟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黑云在高处升腾,却挡不住天上银白的天河。白雪成了红雪,墙壁好像在抖动,金色的带子缠绕着染坊。突突、嘎巴、哗啦,各种各样奇异的声音一齐奏响,染坊被火装饰得异常明亮,令人难以抗拒地想到它跟前去。
⑤我往头上披了一件笨重的短大衣,一双脚伸进不知谁的靴子里,踉跄着晃到台阶上。门外的景象实在太让人震惊了:明晃晃跳动着的火头令人目眩,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和哔哔剥剥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外祖母突然冲出来,她接下来的行动令我胆颤:她头上裹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直冲着大火奔了过去,一面喊叫:“硫酸盐,不好!硫酸盐要爆炸了……”
⑥“格里戈里,拉住她!快!……”外祖父狂叫着,“天啊,这下她可完啦……”
⑦外祖父的话音未落,C外祖母又钻了出来,躬着身,伸直两手捧着一大桶硫酸盐,浑身上下都在冒着烟。“老头子,快把马牵走!”她哑着嗓子喊,“格里戈里,快给我脱下来,我都快着火了!”
⑧格里戈里给她脱掉了烧糊的马被,马上又用铁锹铲起大块大块的雪往染坊门里扔,舅舅拿着斧子绕着他乱跳,外祖父在忙着往外祖母身上撒雪。外祖母把那个桶塞到雪堆里之后打开大门,向那些跑进来的人们鞠躬,说道:“各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眼看火就要烧到仓库,烧到干草棚了。我们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把仓库顶子扒掉,把干草都扔出去!格里戈里,快!雅科夫,别瞎跑,把斧头拿来,铁锨也都拿出来!谢谢各位好邻居了!”
⑨外祖母像大火一样有趣。火仿佛只盯住了她这个一身黑衣裳的人,她在院子里东奔西跑,什么人什么事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什么人什么事都听她的。
15.选文(三)中,人物在火场中有不同的表现。根据选文内容完成表格,并谈谈发现。
外祖母 外祖父 雅科夫舅舅
火场中的表现 (1)大声指挥,分配任务 (2) (3)请求邻居帮忙救火 (4)继续指挥 (1) (2)往外祖母身上撒雪 (1)认为是米什卡放的火 (2)拿着斧子乱跳
我的发现 我发现
16.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请从A、B、C三处句子中选择一句,对外祖母的人物形象作批注。
我选择的句子是 ,我的批注:
17.“外祖母像大火一样有趣。”联系上下文,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当时“我”年纪还小,觉得染坊着火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B.“我”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就算是一场大火,也让“我”觉得有趣。
C.外祖母在火灾中表现得像火一样充满活力,她的行动和指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使整个场景变得生动有趣。
D.外祖母在火灾中像火一样具有不可预测性,她的行为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18.读完《童年》,小乐准备以《心灵的蜕变之旅》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以下哪项选材不符合该主题?( )
A.阿廖沙遭受继父的歧视和虐待,在狭小黑暗的储物间里瑟瑟发抖。
B.阿廖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全神贯注地观看艺人们精彩纷呈的表演。
C.阿廖沙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听外祖母讲述那些充满爱与善良的故事。
D.阿廖沙在经历了家庭的种种黑暗后,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启发。
19.班级要举办“快乐读书吧”读书交流会,结合《童年》《爱的教育》和《小英雄雨来》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成长”的理解。
阿廖沙在苦难中学会了坚强,让我明白成长会有伤痛,但要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雨来面对敌人时如此勇敢,让我懂得成长在特殊时期,需要有为国家、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责任与担当。
七、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选: 汤汤: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内容。
B.文中“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
C.文中“无足”的意思是不足以,和“无足轻重”的意思相近。
D.锺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更懂得他高远的志向。
2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读了这个传说,你认为“知音”是指 。人们用成语“高山流水”比喻 。
八、书面表达
23.习作。
同学们,我们携手踏上了一段美妙的阅读之旅,现在让我们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阅读故事吧!本次习作,我们围绕“读好书,好读书”这一主题,用文字捕捉那些关于阅读的精彩瞬间。你可以记录一场读书活动,可以讲述一件关于读书的事情,也可以介绍一位班级里的“小书虫”,还可以描绘一次师生共读的画面,或者一次亲子共读的画面。要求:1.题目自拟:2.围绕中心意思来写,把重要部分写具体;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升初复习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答案 A B A A D
1.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生字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结构和易错笔画,注意“荡”“漾”“藻”“崖”“澎”“湃”“慨”容易写错,书写时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写完后读一读看是否正确。
2.A
【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形辨析。
B.汹涌彭湃——汹涌澎湃;
C.软棉棉——软绵绵;
D.高梁——高粱;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B.“得意扬扬”通常用于形容因成功或胜利而非常得意,而这里描述的是犯罪后不肯认罪的态度,与成语的正面含义不符,使用不当。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及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能力。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此句节奏划分正确,按照诗句的意象和语法结构进行了合理的停顿,使得朗读起来既有韵律感,又能准确传达诗句的意境。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此句节奏划分有误。正确的划分应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其中“而”作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不应单独划分出来,同时“志在流水”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也不应拆分。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句节奏划分有误。意思是耕田应当问农民,织布应当问织女。正确的划分应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样划分更符合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思表达。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此句节奏划分有误。意思是等到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正确的划分应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划分更符合诗句的意境和韵律感。
故选A。
5.A
【详解】本题考查对书法作品的掌握。
A.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行笔流畅,如龙蛇飞舞。这个词语常用来赞美书法作品的气势和艺术性,邓小平的书法行笔流畅,如龙蛇飞舞,此词能生动体现其作品的动态美与力度,符合题意。
B.高山流水:原指自然景观,后比喻知音或高雅的乐曲。这个词语与书法无关,不符合题意。
C.点睛之笔:比喻文章或艺术作品中的关键部分,使其更加生动或传神。虽然与艺术相关,但更侧重于关键部分的修饰,而不是整体书法的形容。
D.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这个词语与书法无关,且带有贬义,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句与事迹的匹配。
A.强调的是守护祖国疆土的坚决态度,侧重于领土的守护,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的具体事迹和精神内涵不太契合。
B.表达的是即便地位卑微也不忘为国担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没有直接体现出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为国家英勇献身的壮举。
C.主要是说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与狼牙山五壮士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英勇赴死的核心精神关联不大。
D.生动地描绘了为了国家的危难而不惜牺牲生命,把死亡看得如同回家一样坦然的高尚精神和英勇行为,这与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的英雄事迹高度吻合,充分体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所以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来形容狼牙山五壮士最为恰当。
故选D。
7. × √ √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和描写手法辨析。
(1)理解有误。《丁香结》这一课描写了花的气味,花的种类,花的形状,花的颜色,作者写出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要像他一样,乐观、坦然、潇洒地面对。可知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问题和烦恼,但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它们,这样人生才会充实而丰富。而不是消极态度。
故此项判断错误。
(2)理解正确。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句子中使用了“桑娜说”这个提示语可知,这句话通过桑娜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邻居西蒙已经去世了。同时,这句话也展现了桑娜的善良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因为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告诉其他人这个消息。
故此项判断正确。
(3)理解正确。《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首先通过描绘地球的美丽和渺小,让读者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课文详细阐述了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强调了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最后,课文指出了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的事实,进一步强调了保护地球家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由此可知,“《只有一个地球》从地球美丽而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此项判断正确。
8. S shuāi 扌 11/十一 打垮,打败 扌 7/七 ③ ①
【详解】本题考查对查字典、笔画、字义的掌握。
(1)“摔”读音为shuāi,笔顺:横、竖钩、提、点、横、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横。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S,因为“摔”的拼音首字母是S,再查音节shuāi。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扌”,再查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数,摔字的总笔画数为14,除去部首“扌”的3画,剩余11画。
“摔垮”的意思:摔垮 指的是人或物体倒下或失败,表示无法继续支撑或维持。
(2)“挽”的笔顺:横、竖钩、提、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撇、竖弯钩。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扌”,再查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数,挽字的总笔画数为10,除去部首“扌”的3画,剩余7画。
挽救:意思是扭转,挽回,表示从危险或失败中拯救出来,故选③。
挽弓:意思是拉弓,表示用力拉开弓,故选①。
9. 心 肉 余 音 无 际 龙 蛇 威 风 惟 妙 ④ ⑥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选词填空。
①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②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③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④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⑤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⑥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根据语境,书法艺术家挥毫泼墨,书写对联,这是在描述书法的状态,应选择与书法相关的词语,“笔走龙蛇”符合这一情境,所以第一个空选④。
泥塑大师用手和泥捏出的泥人,强调的是泥人逼真可爱,也就是模仿得非常逼真,“惟妙惟肖”能很好地形容这一特点,所以第二个空选⑥。
10.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位卑未敢忘忧国 乌蒙磅礴走泥丸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名篇名句理解默写。
(1)书写时注意“既”“愿”“钢”“猹”的正确写法。
(2)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仿佛与人靠得很近,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孤寂愁绪。
唐代杜牧的《江南春》中,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是辽阔的江南,处处莺啼婉转,绿树红花相互映衬;水边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春风中轻轻飘动,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
书写时注意“野”“莺”“啼”“旗”的正确写法。
(3)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中,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却从来不敢忘记为国事忧虑。展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即便仕途不顺、处境艰难,也始终将国家放在心上。
书写时注意“卑”“敢”“蒙”“礴”的正确写法。
11. 这本书是语文新课标推荐读物,能培养爱国情怀。我们可以每天只读20分钟,既放松又积累写作素材。 我也正想找些既能放松又不耽误学习的活动,而且了解英雄故事对写作文也有帮助。 太好了!我们可以约好每天晚饭后读15分钟,还能互相交流读后感,这样既轻松又有收获。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本题你需要根据亮亮和美美的对话情境,结合给出的提示和要求,补充完整对话内容,使对话合理、流畅,并能清楚地表达想法和理由。
亮亮的第一处补充:需要化解美美"没时间看闲书"的顾虑,并说明书籍的价值。美美的回应:需要呼应亮亮所说的"值得一读",并进一步说明理由。亮亮的最终建议:需要体现具体的共读方式,给出具体的共读时间和提供辅助学习的工具。
如:亮亮;头美美,我最近在读《小英雄雨来》这本书,想邀请你一起读。
美美:我最近忙着复习。可没时间看闲书。
亮亮:我理解你担心时间的问题,但是这本书是语文新课标推荐读物,能培养爱国情怀,积累写作素材。
美美:听你这么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雨来面对敌人机智勇敢,这种精神能激励我克服学习困难。
亮亮:那咱们每天中午午休时一起读吧,我这里有读书笔记模板可以共享。
12.C 13. 旅游 教育 “非遗”进校园有助于扩大传承与影响力 “非遗”融入文创、科技等其他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4. 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 开设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工作坊 将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系统地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定义、内容、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材料一详细阐述了“非遗”的多样性和国家级项目的统计情况,材料二则强调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归与创新,特别是通过校园教育、现代科技和文创产品等方式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材料三进一步探讨了“非遗”在多个领域的跨界融合。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展示了“非遗”的文化价值,也提出了其传承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A.正确,由【材料一】中句子“‘非遗’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习俗、仪式庆典活动以及表演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可知,句子与该选项意思一致。
B.正确,由【材料二】中“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可知,截至2021年,国务院共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1557个项目,涉及3610个子项。与该选项意思一致。
C.不正确,由【材料二】中“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14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知,广西有91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其中只有70个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并非“所有项目都已被列入”;“所有项目都已被列入”表述错误。
D.正确,由【材料二】中“如今,‘非遗’走进校园,让项目技艺传承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非遗’的由来、特点、制作步骤等内容,带领大家亲手制作,让同学们近举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知采取“让‘非遗’走进校园”的方式;由“同时,借助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可知采取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的方式;由“此外,‘非遗’技艺还将融入文创产品,以现代审美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力……我们坚持守正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沉睡的文化资源重获新生。”可知采取了“将‘非遗’技艺融入文创产品”的方式;由此可知,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当前采取了让‘非遗’走进校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将“非遗”技艺融入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与选项意思一致。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仔细观察【材料三】中“‘非遗”项目融入各领域的百分比分布图’”可知,图中旅游所占比例为26%,说明旅游领域仍有挖掘和发展空间;图中“非遗*校园”所占比重最高,可见“教育”的形式占比最多,说明了“非遗”进校园有助于扩大传承与影响力,校园教育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图中可见文创、科技传媒等也有较高占比,可知非遗”融入文创、科技等其他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表明跨界融合形式多样。据此填写即可。
1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所给的“非遗”项目,围绕学校实际作答即可。如开设课程、具体实践、如融入校园生活提出建议即可。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如:
我希望“刘三姐歌谣”这一“非遗”项目走进我们校园,我给学校提出以下两条具体建议:
(1) 开设“刘三姐歌谣”体验课程或社团活动,让同学们学唱刘三姐歌谣、感受歌曲魅力;
(2)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配合视频、图片等现代手段,深入介绍其文化背景和特色。
15. 冲进火海抢出硫酸盐 带着哭腔喊叫(紧张害怕,不知所措) 在火灾面前,外祖父和舅舅显得慌乱,外祖母表现得勇敢、冷静和有担当 16. A 这句话通过“腾”“跳”“指挥”“奔去”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外祖母在火灾突发时的敏捷、果断和勇敢,突显了她坚强、能干的人物形象。 17.C 18.B 19.《爱的教育》中的安利柯在身边人的关爱与教导下,逐渐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让我领悟到成长是在爱与被爱中学会善良与包容。
【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童年》,通过描述火灾场景,展现了外祖母在危机中的冷静与指挥能力,以及外祖父和雅科夫舅舅的不同反应。外祖母的果断行动和指挥能力,凸显了她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坚强性格。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反映了家庭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应对能力。同时,文中对火灾场景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火场中外祖母的表现:(1)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外祖母‘腾’地一下从地板上跳起身来,一边指挥着舅母将孩子们带离房屋,一边迅速地向黑暗的大厅奔去。”可知,外祖母大声指挥分配任务,将孩子们带离房屋向黑暗大厅奔去。(2)结合第⑤自然段的句子“她头上裹着空口袋,身上裹着马被,直冲着大火奔了过去,一面喊叫:‘硫酸盐,不好!硫酸盐要爆炸了……’”可知,外祖母冲进火场抢出硫酸盐。(3)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句子“各街坊邻居们,快救救这大火吧!眼看火就要烧到仓库,烧到干草棚了。我们烧光了,你们也会遭殃的!”可知,外祖母请求邻居帮忙救火。(4)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句子“格里戈里,快!雅科夫,别瞎跑,把斧头拿来,铁锨也都拿出来!谢谢各位好邻居了!”可知,外祖母继续指挥众人灭火。
在火场中外祖父的表现:(1)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句子“外祖父慌乱而带着哭腔地喊道”可知,外祖父慌乱而带着哭腔的喊失火了。(2)结合第⑧自然段的句子“外祖父在忙着往外祖母身上撒雪”可知,外祖父往外祖母身上撒雪。
我的发现:在火灾中,外祖母勇敢果断,指挥若定,是救火的核心人物,她的冷静和智慧在危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祖父慌乱、胆小;雅科夫舅舅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一味的推卸责任、添乱。三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外祖母的优秀品质。
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及人物描写。
我选择的句子是B,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句子“染坊的顶子上,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寂静的黑夜中,无烟的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黑云在高处升腾,却挡不住天上银白的天河。白雪成了红雪,墙壁好像在抖动,金色的带子缠绕着染坊。突突、嘎巴、哗啦,各种各样奇异的声音一齐奏响,染坊被火装饰得异常明亮,令人难以抗拒地想到它跟前去。”可知,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描写外祖母,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外祖母的人物形象。“火舌舒卷着,舔着门和窗”“火势如红色的花朵,跳跃着盛开”描写出火势的凶猛与危险,而外祖母却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抢救硫酸盐,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外祖母的形象更凸显了她的英勇无畏。
我选择的句子是C,结合第⑦自然段的句子“外祖母又钻了出来,躬着身,伸直两手捧着一大桶硫酸盐,浑身上下都在冒着烟。”可知,“钻”这一动作,体现了外祖母进入火海的果断,没有丝毫犹豫,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躬,伸,捧,”这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有条不紊,说明她在危急的环境下依然保持冷静,展现了她强大的应急处理能力。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火灾发生时的紧张氛围和不同人物的反应。外祖母在火灾中表现出极强的领导力和勇敢,她不仅迅速指挥家人撤离,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硫酸盐,并请求邻居帮忙救火。外祖父则显得慌乱,雅科夫舅舅则有些失措。
C.文章详细描写了外祖母在火灾中的一系列行为,她的这些表现就像大学一样,充满力量和生机吸引着在场所有人的注意,让整个紧张危险的火灾场景因为它的存在变得生动起来,给人一种“有趣”的感觉。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心灵的蜕变之旅”是吧这一主题强调的是阿廖沙在经历种种事件后内心发生的变化和成长。
A.该选项阿廖沙遭受虐待,这是他成长中的苦难经历,促使他心灵产生变化,符合主题;
B.该选项中阿廖沙在街头看艺人表演,只是一种日常的场景描述,没有涉及他心灵因某事而产生的蜕变,不符合主题;
C.该选项外祖母讲述的故事给阿廖沙爱与善良的熏陶,对他的心灵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符合主题。
D.该选项阿廖沙在经历家庭黑暗后,在学校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也体现了他心灵在外界作用下的转变,符合主题。
故选B。
1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从《童年》《爱的教育》和《小英雄雨来》中,我看到了成长有不同的方式,可能是在苦难中磨砺,可能是在关爱中领悟,也可能是在特殊使命下担当,但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示例:在《爱的教育》中,安利科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相处过程中学会了理解关爱他人,懂得了友情、亲情和师生情的珍贵,这让我明白了成长是在日常点滴中,不断收获温暖和爱的感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情感。
20. 一会儿,不久。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1.C 22.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知音难觅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知音”的深刻含义。文章结构清晰,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情节紧凑,情感真挚。文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地描绘了伯牙琴音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也突出了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深刻理解。结尾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更是将失去知音的悲痛推向高潮,强调了知音的珍贵与不可替代。成语“高山流水”由此成为知音的象征,寓意深厚,流传至今。
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少选:一会儿。
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无足”意思是没有值得的。而“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2.本题考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明确阐述了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原因,即“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
结合文章内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弹琴时,无论是心中想着泰山还是流水,锺子期都能准确领会他的心意。所以“知音”指的是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意、志趣,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的人。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源于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它象征着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那种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因此,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用来形容乐曲的高妙。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聆听。刚开始弹琴的时候,伯牙心里想着泰山,锺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太棒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3.例文:
亲子共读,温暖时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亲子共读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与爱的大门。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在睡前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听她讲那些奇妙的故事。那时候,家里有一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盒,装满了无数的惊喜。
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头,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爬上床,抱着《安徒生童话》,期待着妈妈的到来。妈妈轻轻地坐在床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然后翻开了书。“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一位美丽的公主……” 妈妈的声音宛如一首动听的歌谣,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
当读到《白雪公主》时,我为白雪公主的善良而感动,也为皇后的恶毒而愤怒。我紧紧地握着小拳头,仿佛要为白雪公主打抱不平。妈妈看着我激动的样子,笑着说:“宝贝,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回报的。”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依然紧紧地盯着书本。
随着我渐渐长大,亲子共读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和妈妈会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各自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遇到精彩的段落,我们会互相分享,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一次,我们一起读了《小王子》。当读到小王子和狐狸分别的情节时,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妈妈看出了我的情绪,轻轻地说:“宝贝,离别虽然会让人难过,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永远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就像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光,也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暖暖的。
亲子共读,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在那些温馨的时光里,我和妈妈一起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一起欢笑,一起感动。每一次共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每一本书,都是一座连接我和妈妈的桥梁。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亲子共读会一直陪伴着我成长。那些与书相伴、与妈妈相伴的温暖时光,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宝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习作能力。
本题是话题作文,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是“读好书,好读书”,强调了阅读的积极意义,即不仅要读有价值的书籍,还要热爱读书。通过文字展现阅读带来的乐趣、收获和成长,表达对阅读的喜爱和推崇之情,传递“读好书,好读书” 的理念。例如,讲述和家长一起读书的经历,如小时候父母给自己讲故事、一起讨论书中内容等,体现亲子之间通过阅读建立的情感联系。
开头:引出“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后文的内容做好铺垫,让读者清楚知道文章要围绕阅读展开。
中间:围绕选定的内容把重要部分写具体,详细描述阅读的精彩瞬间,充分体现“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升华,再次强调“读好书,好读书”的重要性,深化主题,同时抒发自己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