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16: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认识新兴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世界殖民体系的含义:
世界殖民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变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所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方式:暴力掠夺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人开始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政治控制和渗透,世界殖民体系初见端倪。
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式:商品输出为主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产阶级实力空前强大。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体系也相应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式:资本输出为主
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完善并取得世界统治地位。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已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1: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殖民国家无力维持殖民统治。
材料2:欧洲列强通过发现、占有和建立殖民地,强化其主权意识和主权地位,这个过程同时也唤醒了亚非拉被掠夺和被剥削地区人民的主权和民族国家意识。二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这种意识。
2.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材料3 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3.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一)原因:
材料4:《联合国宪章》遣责殖民主义政策,坚持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宪章规定“任何民族对外来统治的屈从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法理要求。很多国家就是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的直接帮助下获得独立的。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一)原因:
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材料5: 二战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地位下降,后起殖民势力如美国试图建立新的殖民统治,以瓦解老牌殖民国家的殖民体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新一轮的关于殖民地的较量,这也为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条件。
5.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材料6: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6.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推动。
1.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2.有学者指出,“非殖民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比“殖民体系崩溃”更丰富,它既包括殖民宗主国的活动,也包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还包括从各方面摆脱殖民主义的遗产。“非殖民化”已经结束,它肯定属于过去,然而它却拒绝成为历史,该学者意在强调
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B.殖民统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发展中国家非殖民化任重道远 D.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B
C
随堂训练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表现:
1.亚洲
(1)印度独立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②概况: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
③结果: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是: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但也遗患无穷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表现:
1.亚洲
(1)印度独立
④影响:
A.标志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终结,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B.为后来印巴两国的宗教冲突、局势动荡埋下了隐患。
时间 原因 结果
第一次1947年至1949年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印度占领克什米尔3/5领土,巴基斯坦占其余2/5领土。
第二次1965年至1966年 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 双方未取得明显胜利,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三次1971年 肢解巴基斯坦 东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1945年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1948年
缅甸独立
1953年
柬埔寨王国成立
1957年
马来西亚成立
1946年
菲律宾共和国成立
1949年
印度尼西亚联邦成立
1965年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
(2)东南亚各国独立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表现:
1.亚洲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非洲
(二)表现:
(1)原因:
①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②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③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育和锻炼;
④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
(2)过程:
埃及
1952年,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
1953年成立共和国。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这条运河是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尸骨换来的。——纳赛尔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非洲
(二)表现:
(2)过程:
阿尔及利亚
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戴高乐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2年中国发行特别邮票,
庆祝阿尔及利亚独立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独立
2、非洲
(二)表现:
(2)过程:
加纳在1957年宣布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第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61年南非独立;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纳米比亚第一任总统的努乔马发表就职演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时代的终结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了独立。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成立,其宗旨是:促进非洲的统一与团结,在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1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赢得了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
——赵登明《简明中外通史》
2、非洲
(二)表现:
(3)特点:
归纳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①起步晚(集中在二战后),但发展迅速;
②斗争方式多种多样;
③由北向南、由西非向东非发展。
①对非洲:实现了民族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②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③对世界局势: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力冲击两极对峙格局。
(4)影响:
1.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于1960年2月在南非开普敦发表演说宣称:“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折射出当时
A.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B.英国被迫放弃殖民特权
C.英国主动调整外交政策 D.非洲国家加强对外合作
2.195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调整了对西非殖民地的政策:“第一,我们要帮助西非各殖民地在英联邦的范围内获得自治;第二,我们要鼓励西非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新的《殖民地发展和福利法案》。”上述政策调整
A.表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B.扼杀了西非民族意识
C.反映出战后殖民主义的隐蔽性 D.防止了英帝国的解体
A
C
随堂训练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3.拉丁美洲
(二)表现:
(1).古巴
①1959年,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卡斯特罗
为革命理想奋斗一生的“硬汉”
菲德尔·卡斯特罗,是古巴共和国主要缔造者,被誉为“古巴国父”,是古巴第一任最高领导人。20世纪50年代领导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将古巴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了一份长达705页的档案。根据解密档案和古巴安全部门统计,卡斯特罗曾遭受到634次暗杀,无一成功。老卡为此幽默地说:“如果奥运会有遭受暗杀次数这一项,我是绝对的冠军。”
1960年,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大会上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持续了四个半小时,创造了最长演讲纪录。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3.拉丁美洲
(二)表现:
(2)巴拿马
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①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1977年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目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②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1.概况: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归纳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特点:
①时间长,范围广,相互支持,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②成果大,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③斗争方式多样,有武装斗争,也有和平争取,且以和平方式为主。
④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
⑤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宗主国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
3.方式:
(1)武装斗争
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古巴等国为代表
(2)和平方式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政治运动
埃及的纳赛尔政府在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时,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实现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4.影响:
①实现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②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⑤为新兴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与原有的殖民体系并没有彻底切割,殖民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遗留的经济、政治影响仍然存在。
(1)积极:
(2)局限: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①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②二战严重削弱了欧洲殖民强国的经济实力
③联合国宪章中的非殖民化活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两极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
⑤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
从经济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是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
从政治上看 第三世界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干涉、控制或侵略,它们在对外政策方面大都奉行独立自主或不结盟政策,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亚洲 (20世纪60-80年代)
①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与中国的台湾省、香港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80-90年代,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被称为“四小虎”。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20世纪60-80年代)
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波斯湾石油的流向
黑色的黄金
材料:70年代,沙特的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970年石油出口量为378.6万桶/日,1980年高达922.3万桶/日;石油收入1976年为335亿美元,1980年增至1042亿美元。科威特的石油蕴藏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它的国土面积不及沙特的1%。石油收入1961年为4.67亿美元,1971年为9.64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190亿美元,20年内增长40多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2.非洲
①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③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3.拉丁美洲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1980年,拉美地区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2%,1983年进一步增加到了61%。1973年至1982年短短的10年中,拉美国家债务规模迅速增加接近极限,国际收支状况脆弱以至于难以为继。
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偿付债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拉美债务危机爆发。
——高谦《拉美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其策略:
地区 问题 策略或成果
亚洲 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 美洲 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夏,“金融强盗” 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利用亚洲国家金融市场的漏洞,做空泰铢,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也随之一路狂泻,终结了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
1.亚洲
“金融强盗” 索罗斯
(1)问题:
(2)调整措施: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2.拉丁美洲
(1)问题:
(2)调整措施: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1980年,拉美地区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2%,1983年进一步增加到了61%。1973年至1982年短短的10年中,拉美国家债务规模迅速增加接近极限,国际收支状况脆弱以至于难以为继。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偿付债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到1986年底,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3.非洲
(1)问题:
(2)调整措施:
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饥饿的苏丹》(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3)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剪刀差”
“剪刀差”通常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了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量交换。
墨西哥富人区与平民窟仅一墙之隔
1、挑战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面对挑战,你能为发展中国家出路提出哪些建议?
2、应对
(1)对内:
①依据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②加快改革与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③保持政策连贯性,立足长远,规划未来。
(2)对外:
①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
②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④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同体。
不结盟运动
七十七国集团
课堂总结:
巩固训练:
1.当帝国列强试图重新统治其战前的殖民地时,遭到了愈加强烈的反对。这些殖民地大多数处于亚洲,对恢复主权的要求更加强烈,美国支持非殖民地化这一举动更是促进了殖民地夺回主权。这一局面(  )
A.反映了战后民主力量的极大增强
B.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D.充分体现了美国想独霸世界的野心
C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为10%以上或者30%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不台理的经济结构存在
B
巩固训练:
3.(2024·湖南高考·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B
4.(2023·山东高考)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