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16: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含义: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意大利法西斯党党徽
阿道夫·希特勒
国家 表现
意大利 191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意德日国家一战后产生法西斯组织,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二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背景
法西斯主义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极端民族主义&建立世界霸权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战争
极端民族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面对大危机,
各国如何应对?
1.建立法西斯政权,侵略扩张:德、日
2.改革:美国
罗斯福新政
(1)、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材料: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
萨丁王朝在统一意大利之后,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一战前,意大利是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与封建经济仍大量存在。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但实质上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西方平分世界。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2)历史传统: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材料: 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 的口号。有军人说:“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巴黎和会后,意大利人不满和平协议中的条款,在和平协议桌上被盟友出卖,胜利成果也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墨索里尼提出要复仇,要对外扩张,这种扭曲的爱国情绪最终演变成战斗的法西斯。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华盛顿体系使其扩张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满情绪。此后,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3)历史原因: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为不满,力图摆脱体系束缚。
4、二战策源地——亚洲的日本
原因
进程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征服世界。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二二六兵变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原因
进程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
“柏林——罗马轴心”
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
4、二战策源地——欧洲的德国
慕尼黑会议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3)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标志着绥靖政策到达了顶峰
张伯伦与希特勒亲切握手
《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策。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意大利、日本虽为战胜国,由于英法在战后没有全部兑现战争中对意大利的承诺,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扩张野心,导致它们对该体系极端不满,并不断寻求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机会,与美英法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加剧了。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姚丽《二战全史》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
德国被迫承认其发动战争并承担所有战胜国的损失。——摘编自《凡尔赛合约》
(2)历史原因:德日意等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束缚
1、背景(原因):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3)现实原因: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4)主要原因: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5)客观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1)、总体进程
(2)、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二战可分为五大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
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
欧洲: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2、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3)、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德 国



波 兰

西






黑 海
敦刻尔克
丹麦








维希
西


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初期欧洲战场形势图
1939年9月,突袭波兰,波兰速亡;
1940年4月,突袭北欧国家;
1940年5月,突袭西欧国家;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940年7月,发动不列颠之战。
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
2、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4)、战争扩大
①德国东突西进,占领欧洲大片地区,法国败降,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1941.9-1942.1,苏联军民取得胜利,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
2、过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2、过程: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全球阶段
1941年12月7日,日军以仅损失5艘小型潜艇和29架飞机的轻微代价,击沉8艘美国战列舰和10艘其它战舰,击毁击伤美机260多架,美军伤3300多人。偷袭使日军确立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绝对海空优势。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随后,古巴等拉美国家对德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全世界约4/5的人口卷入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仅损伤了美军舰队的战斗力,还迫使美国卷入二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2、过程: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自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日本德国。
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性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意义:①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③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性质和意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2、过程:
①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1942.6.4—6.7)
美日双方在中太平洋地区的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海空大战。此役日本损失惨重,自此丧失了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②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10.23—11.3)
二战中最大的一场沙漠消耗战,英法取得胜利。此战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法西斯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
③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7.17—1943.2.2)
二战期间历时最长、最为激烈、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此战不仅是苏德战场转折点,亦是二战转折点。自此,德国丧失在苏德战场与欧州战场上的主动权。1944年,苏联收复全部沦陷国土。
(7)、战争转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2、过程:
(8)、二战结束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3年9月3日
1945年5月8日
1945年9月2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3、特点: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5月,法国战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①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②从各自作战到协同作战;③从亚洲开始;④多个战场并存;⑤持续时间长;⑥破坏性大;⑦影响深远。
二战重要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4、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各国团结协作;
(2)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人民的支持。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正确的战略指导,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决定;
(5)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5、影响:
材料1:在历时6年的战争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战火燃及四大洲三大洋,交战双方动用兵力约11000万,直接军事开支答13500亿美元,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饱尝战争之苦,军队和平民伤亡约9000万人,3000万人流离失所。人们劫后余生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愈合。
材料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4: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5: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致胜的武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材料2: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虽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①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②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的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战争中赢得很高威望。
③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
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在战争中消耗严重,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与此同时,欧洲的殖民地统治更是岌岌可危,经过二战,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二战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在经济上,它拥有占全球50%的巨大财富;在政治上,它已把整个西欧和美洲置于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日本也成为它的手下败将;在军事上,它不仅拥有高质量的陆军,控制着制海权和制空权,而且一度垄断着核武器。美国所具有的这种巨大的优势,使其在二战后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的变迁。
对国际格局:
①对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②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③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5、影响: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开罗会议(中美英)
雅尔塔会议(英美苏)
波茨坦会议(英美苏)
1、雅尔塔体系建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①领土问题: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在欧洲
在亚洲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②法西斯问题:
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事实上也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抑制法西斯主义势力
③殖民地问题: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
④战后秩序问题: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2)内容: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根据以下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材料一: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开罗宣言》
材料二: 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
——《雅尔塔协定》
材料三:“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积极: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局限:
①大国互相妥协的产物;
②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③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成立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国一致”原则。
(2)宗旨:
(3)原则:
(4)意义: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1)成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试比较一下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战和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比较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