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16: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据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 )
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相同 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 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 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 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 B.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
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3.秦朝建立后,始皇帝征发民众修建阿房宫,修建长城,修建骊山陵墓;征兵扩大疆土,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这些举措( )
A.缘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C.意在满足皇帝的私欲 D.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司马迁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写公孙弘,既写“弘为人恢奇多闻”,又写“弘为人意忌”,也就是说公孙弘为人宽弘奇伟,知识很广博,但对人多有积怨,外宽内深。如此书写历史人物,体现了司马迁( )
A.治史中的实录精神 B.爱憎分明的价值观
C.上下尊卑的伦理观 D.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5.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力图建立大一统封建国家
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尝试去调和各民族间矛盾
6.金代猛安谋克包含众多民族,构成较为丰富。除了女真族之外,还吸纳了契丹人、奚人以及辽东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等族群,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同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这( )
A.助长了猛安谋克户的堕落风气 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C.阻碍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D.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稳定
7.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 C.官员监察范围发生变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8.10—13世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各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地自称是“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B.各民族间民族隔阂消除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儒家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9.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半夜而合,鸡鸣而散”,谓之鬼市。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商业市镇经济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禁止
C.经济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10.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帝在驳回英人所请各项后申饬群臣:“(英王)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不可不预为之防。”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严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 B.无力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对西方侵略野心有所察觉 D.已认识到中英国力差距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外交压力和战争失败的现实,清政府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外交事务和更好地与外国列强打交道,决定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负责办理外交事务,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立了总理衙门。这反映出( )
A.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传统宗藩体制被否定
C.国际法则成为共识 D.西方文化被积极传播
12.以下为某校学生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下列选题中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展开研究的是( )
①《“东南互保”原因探析》 ②《唐代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③《行省制度与元朝的大一统》 ④《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探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洋务运动本是清政府力图自救的一场近代化运动,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企业贪腐现象无孔不入,洋务人员利用难得的机会上下其手,中饱私囊,使得本就不多的洋务资本在贪腐中大加损耗,真正用于企业运营的资本相对减少。这说明( )
A.官督商办形式的落后 B.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
C.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D.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
14.1940年,日本军队将进攻重点转向华北,对敌后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部队给养供应困难。日军又采用所谓“囚笼政策”来封锁和隔绝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为解决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 )
①开展大生产运动 ②发动百团大战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④进行三大战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和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但与上述神话差异很大。这说明,世界古代早期文明具有( )
A.继承性和连续性 B.相似性和多元性
C.共融性和互补性 D.广泛性和区域性
16.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擅长推理证明 B.偏好简明符号 C.推崇理性思维 D.崇尚实用精神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17.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才造就了秦朝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变的阶段就称之为“周秦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逐步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率的制度,以出现带动整个国家向市场经济机制转换的倾向。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因此而严重滞后。
——摘编自戴加平《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因为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结合得很好。……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在适合农业的地方,就发展起中国文明;反之,则实行一种畜牧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属于蒙古人、满人还是突厥人的。……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间犹如意大利语之于西班牙语、瑞典语之于德语,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其原因就在于,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不同之处
(3)两则材料在史学理论上有何共同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歌》(《北伐军军歌》)发布于1926年7月。
②“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官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与日军浴血奋战。
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一首歌曲,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正确,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B
  2.C
  3.D
  4.A
  5.A
  6.B
  7.A
  8.C
  9.C
  10.C
  11.A
  12.D
  13.D
  14.D
  15.B
  16.D
  17.
  (1) 政治角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地主阶级兴起,各国变法运动兴盛;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经济角度: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思想角度:士阶层崛起,私学兴盛;出现百家争鸣。
  (2) 政治角度: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经济角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政策角度:推行重农抑商。
  思想角度:实行八股取士,制造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对外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统治者角度: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
  18.
  (1) 封闭的地理环境;人口庞大;农业发达;共同的文字;非凡的考试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
  (2) 海洋环境;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或航海和商业贸易发达);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民主制度。
  (3) 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的重要影响。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阐释文明的内涵。
  19.
  示例 1:
  《国民革命歌》反映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主题
  《国民革命歌》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产物,1924—1927 年,为了 “打倒列强、除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起国民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该歌作为北伐军军歌,曾唱遍大江南北,反映了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表明了当时人民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信心,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革命歌》诞生于国民革命时期,成为凝神聚气的时代强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示例 2:
  《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抗日救国的时代最强音
  “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成为了时代主题。《义勇军进行曲》以其慷慨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英勇顽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成为广为流行的抗战歌曲。后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刻,成为凝神聚气的时代强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