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的劫难,给世界与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使人类更加渴望和平、珍爱和平,联合国门前的“铸剑为犁”、“打结的手枪”则体现了人们对非暴力的向往,倡导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程标准
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难点:认识现存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的不足,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材料一:
国际局势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
世界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各国和世界的面貌;
发展中国家崛起: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以及所学知识,总结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二: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1)含义:
材料: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和平问题(东西问题):指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问题。
发展问题(南北问题):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和平:
指世界的总体和平
发展:
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关系: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警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和平不是指没有任何战争,而是指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冷战结束以后虽引发一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但至今没有发展大规模的区域战争或世界大战。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材料一: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5年
材料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稿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既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那么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否说明这一历史潮流不存在了?
当今世界存在哪两类问题?针对这两类问题,中国的态度是怎么样?
地区间的冲突不能破坏历史潮流,它反映的是世界局势的变化!
两大类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
中国的态度:始终遵循和平发展理念,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的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原因?)
项目 一战 二战
死伤人数 3000多万人 9000余万人(中国死伤3500万人以上)
经济损失 2700万美元 5万亿美元(中国超过6000亿美元)
材料二: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一点对战后的世界影响很大,从总体来说,它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 ,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
材料一:
材料三:从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以来,到2018年,已经进行了71项,完成57项。 这些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局面。
1.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2.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留下了生存空间。
3.联合国发挥了有效作用。
4.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5.共同愿望: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6.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3)和平的表现:
①国际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朝鲜战争
(1950-1953)
越南战争
(1955-1975)
柬越战争
(1975-1991)
海湾战争
(1990-1991)
波黑战争
(1992-1995)
科索沃战争
(1999)
阿富汗战争
(2001-2014)
伊拉克战争
(1903-2011)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3)和平的表现:
②国际维和:
从194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开始实施以来,到2021年,已经进行了70多项,完成57项。这些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4)发展的表现:
①世界发展:
由于长期和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②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50-80年代)
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8全球财富地图
世界年生产总值(万亿美元)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③联系加强:
(4)发展的表现: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5)时代潮流:
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邓小平提出的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讲的就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讲的就是经济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时说: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如何理解邓小平以及习总书记的话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贏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3)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1.和平与发展:
依据材料分析,二战后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我从战争的废墟中走来便再也不想回到那个盲目疮痍的世界
材料二 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和第三世界的推动下,我离战争越来越远……
材料三 美苏实力相当、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隔离战争的3道屏障
(2)时代特点:
①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②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和区域合作;
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
④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1)历史角度:
①战争的经验教训;
②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③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3)国际力量:①联合国维和行动发挥作用;
②发展中国家崛起发挥重要作用。
(4)科技因素: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战争的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
②核武器的存在及其毁灭性威力有效防止大国之间直接军事冲突。
1.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1)、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资产占人类财富总量的近40%,而最贫困的50%人口所拥有的资产,仅占人类财富总量的1%。
南北差距: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在北半球和北半球的北半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南半球部,所以这种差距叫做南北差距。
“南北问题”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2.和平面临的问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等
3岁难民陈尸海滩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2)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2.和平面临的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恐怖主义
跨国刑事犯罪
生态环境恶化
重大传染性疾病
网络安全
气候变化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2.和平面临的问题: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极地资源争夺
环北冰洋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
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权以及国家安全权益、海上交通权益等,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地区是指北冰洋及其周边亚欧美三洲部分地区和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极地地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固体淡水资源;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危机与挑战,
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2.和平面临的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如何看待众多全球性问题的产生?
材料:今天人类生活在一个高度关联的全球一体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类目前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问题 ( 战争主义与恐怖主义及其各种变式) 、发展问题 ( 南北差距加剧、金融危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峙) 、生态问题 ( 全球性气候问题、极端的自然灾害、生态系统失调等) 、网络空间问题 ( 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 、太空发展问题、人类伦理问题 ( 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智能生命问题) 。
——邵发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全球性治理共同体问题研究》
(1)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是伴随全球一体化时代产生而出现的。
(2)全球化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便利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3)一些新的问题开始产生,一些旧问题也突破原有的边界与模式。
(4)整个人类,不管何国何族,需要全人类来共同面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全球治理机制:
(1)传统的治理机制和组织:
是指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联合国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政府间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稳定汇率和世界贸易秩序的国际金融机构
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的国际金融机构
调节国际贸易纠纷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组织
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国际共识
(2)建立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1.全球治理机制:
①全球层面:1999年成立二十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宗旨:促进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架构。
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是一个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②地区层面:2009年金砖国家(BRICS)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2017年厦门·金砖领导人会晤徽标)
②地区层面:2015年新开发银行(NDB)
金砖国家宗旨: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
作用: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金砖国家构筑一个共同的金融安全网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杨外长,您好。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如何看待国际上要求“全球治理”的呼声?
杨洁篪(chí):我们认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国际社会各方要普遍参与、普遍受益,方式应当是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平台主要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全球治理”应该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相反。
——摘自外交部长杨洁篪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2011年3月7日)
1.全球治理机制:
杨洁篪外长阐述的“全球治理”与“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大国主导,小国、弱国稍有或没有话语权的体制。
“全球治理”:国际社会普遍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受益。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
1.全球治理机制: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提出了什么方案?
(1)角色:①世界和平的建设者;②全球发展的贡献者;③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基本内容: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依据:
(1)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2)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3)目的:
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4)宗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实践:
①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秉承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平台与新的动力。
②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③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实践:
④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历史纵横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精神支持。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
(6)意义:
①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③是中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造福全球的机制和理念,会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7)认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中国政府已率先身体力行,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拓展提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实践平台
(1)“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的伟大实践。在互联互通的目标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加强,不断推动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化的积极效果。
(2)区域双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推进的地缘路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细化至区域、国别命运共同体,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际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3)新机构机制、主场外交等多边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创新实践。近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机制的建立,“一带一路”峰会、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主场外交的开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的平台。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堂小结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和平:世界的总体和平
发展: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发展方面
和平与安全方面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原有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全球治理
新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机制
全球层面: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
地区层面: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金砖国家(BRICS)与2015年新开发银行(NDB)
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缘由
具体措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中国方案
课堂训练
1.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联合国广大成员的普遍认同。这说明 ( )
A.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C.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 D.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A
2.1985年,某些歌星联合演唱《四海一家》,并在英国和美国举行了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演唱会,向140多个国家转播,筹集到5 000多万美元的善款。这主要体现了( )
A.各国政府合力解决社会危机 B.世界各地区音乐的交流融合
C.科学技术发展促进艺术交流 D.团结互助是人类的共有财富
D
课堂训练
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中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利益应当反映在超越 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为此,各国政府应( )
A.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反对世界经济全球化
C.推行单边主义政策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4.(2024·山东高考·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