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9:0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8 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2.初读诗歌,了解“组诗”。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溪边、江上的画面。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法和教具 课件
预设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疑问导入,预测内容1.疑问导人:同学们,你们看过水墨画吗 谁能说说水墨画有什么特点 相机提示: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 2.预测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童年的水墨画》。大家读了这个题目,能不能猜猜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3.导人新课: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课文,来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对不对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1.认读生字:扑腾、蘑菇、水葫芦。(1)读准字音,注意“腾、菇、芦”在这里都读轻声。(2)读句子,注意停顿。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2.认读生字:扇动、动、你我溅。读一读,做一做动作。注意“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1声读句子,注意“浪”的读音是 làng,“拨”不要读成 po。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3.认读生字:水墨画、染绿、碎了、清清爽爽。读准字音,注意“碎”是平舌音,“爽”是翘舌音、后鼻音。三、了解组诗,把握大意全班集体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组诗。提问:《童年的水墨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的(我们称这样的诗为“组诗”。)把握大意。启发思考:《溪边》《江上》《林中》这三首小诗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三首小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不同场景,分别是—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板书:溪边垂钓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四、想象画面,感受诗意导人: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知道这三首小诗各写了一个场景,接下来让我们仔细阅读,看看三首小诗分别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细读《溪边》,体会垂钓之乐(1)指名读《溪边》。(2)引导学生交流:如果让你将《溪边》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 (3)想象补充:如果让你将这些景物涂上颜色,你会涂上什么颜色 你会给人影涂上什么颜色 提示:重点指导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溪边》第一行诗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平静;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启发:《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 他在溪边做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快乐 3.学习《江上》,感受戏水之欢。(1)指名读《江上》。(2)引导学生交流:溪边钓鱼是快乐的,江上也藏着快乐呢,你能找一找吗 钻出来的孩子,他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4.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水墨画,一起品读了诗中有趣的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三幅画。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 预设: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上下文、结合插图。 预设: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童年生活的内容,简约却很有韵味。《童年的水墨画》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预设1:它们都是以某个地点来命名的。预设2:每一首小诗都只有短短六行。预设3:每一首小诗里都藏着童年的趣事。预设:垂柳、山溪、钓竿、人影、红蜻蜓、鱼儿、草地……预设: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绿一红,对比鲜明。预设:“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钓鱼人把鱼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预设1:一双双小手扇动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重现情境。让学生演一演一群小朋友在江中玩耍,不停地拨动浪花,十分快乐的情景;再指导朗读,读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欢乐情景。 预设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溪边》《江上》。背诵《溪边》。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