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孝义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9 21:38:17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试题(卷)


题号
总分
等级评价
16
17
18
19
书写与卷面
得分
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
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不扣分。否则,将酌情扣分,
书写与卷面扣分最多不得超1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
项涂黑。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
总面积43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共探出密集排列的粮窖数百座(右侧是其中一个
粮窖示意图)。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商业发展的水平
D.财政经济的状况
2.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心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如割百姓
的肉供养自身,腹饱而身毙。”下列举措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D.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3.据《耒耜经》记载,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
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这种农具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4.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
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
竞事纷泊…”这种现象表明唐朝
A.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C.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D.民族交融蔚然成风
七年级历史第一页(共八页)
0000000
5.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
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开创了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唐朝孙思邈总结以前历代的医
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
手段之一。中医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中华文化
A.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B.源远流长,继承创新
C.崇尚自然,天人合
D.成就辉煌,价值独特
6.下面表格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社团为进行某一时期的研究性学习而开展的活动,
请你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活动
内容
阅读书籍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
观看视频
《大运河》《贞观之治以《开元盛世》
搜集图片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
7.安史之乱以后,
唐朝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繁荣昌盛成为过去;陇
右诸州、剑南西川等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袭扰,大一统局面荡然无存。这说明
了安史之乱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直接造成唐朝灭亡
C.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促使少数民族崛起
8.下表反映了907一960年黄河流域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助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称帝前身份》
唐朝节度使
唐朝晋王
后唐节度使后晋节度使
后汉节度使
A.阶级矛盾尖锐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9.北宋时期,枢密院(主要掌管军政)正职官员中,文职出身官员占73.9%;枢密
院副职官员中,文职出身官员占83.7%;在枢密院存在的166年中,文官在枢
密院任正职91年;在副职任职时间当中,文官独自任职121年。这反映出宋代
A.国家统一,息兵止戈
B.社会稳定,安居乐业
C.抑制武将,文臣统兵
D.不断改革,富国强兵
10.宋朝政府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管理地方财政,逐步形成了节度使“皆
不签书(掌管)钱谷事”,地方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的制度。
其后,节度使逐渐成为表示崇高级别、寄寓优厚待遇的荣誉官衔。这一变化
A.造成地方军事实力超过中央
B.导致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C.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D,有利于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七年级历史第二页(共八页)
0000000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题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45 分)
1—15:DBCDB CADCD ACD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道大题,其中 16 题 8 分,17 题 10 分,18 题 12 分,
19 题 15 分,共 45 分)
16.(1)“盛”:统治者提倡节俭;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完善;城市经济繁荣;对外
交往频繁;“衰”:统治腐朽;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
民起义等。(盛衰各两点 2 分,共 4 分)
(2)精神品质:热爱人民,忠于民族或国家,以家国安危为己任,不追求功名利
禄,不畏牺牲,保卫家园的精神。(2 分)
示例:岳飞:抗金英雄,南宋初年,岳飞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
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岳飞和岳
家军抗击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
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因此,数百年来岳飞能够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
(2 分)
17.(1)社会状况:材料叙述了贞观时期经济上粮食丰收,畜牧业、商业发展;政
治上王公贵族和官员行事谨慎,不敢为非作歹、欺辱百姓;社会治安良好,恶性治
安案件发生率低,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态势。(2 分)原因:经济上,唐太
宗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生产;政治上,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政绩;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法律,减轻了过重过繁的刑罚等。(2 分)
(2)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色彩艳丽,种类丰富,实用性强
等。时代风貌:民族交融,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繁荣与开放等。(3 分)
(3)变化:由分餐制变成合餐制,辽国从以肉食为主变得更加多样化,中原地区
流行羊肉菜肴。(2 分)原因:辽宋之间广泛地交往交流交融。(1 分)
18.(1)变化:从科举制创立前人才选拔几乎只在豪族内部进行到创立后人才选拔
范围扩大到平民。(1 分)影响:科举制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
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
层的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此后,科举制
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 1300 年。(2 分)
(2)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1 分)措施:解除节度使兵权,对军队进行改
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
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2 分)
(3)不同:宋朝地方权力分散,相互制衡;元朝行省权力较为集中。(2 分)历史
意义:行省辖区辽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同时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 分)
(4)认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与演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政治制度在继承中不断
创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言之有
理即可,2 分)
19.(1)隋朝大运河;(1 分)介绍: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 605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交通,是当时世界上
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4 分)
(2)唐朝水上交通发达,沿海沿江商品贸易兴盛,商业十分繁荣。(2 分)
(3)新罗向唐朝进献当地物产;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新罗仿效唐朝建立政治制度;新罗引进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新罗
学习唐朝的建筑、艺术、服饰等;唐朝引进朝鲜半岛的音乐;双方开展海陆贸易往
来。(2 分)
(4)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
唐廷的册封,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推动了唐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
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促
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受封后的渤海国
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等。(4 分)
(5)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与汉、唐等朝疆域相比,今西北、西南、
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