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答案:D
解析:“不再讲究格律”错。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答案:C
解析:应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忆”是领词
3.下面诗句重读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C
解析:应为“遏”,突出“击水”之力量。
4.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漫江碧透
D.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案:D
解析:D句是总结前面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诗句。
5.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B.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C.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D.词的下阕重写景,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答案:D
解析:此题要结合着作品内容等知识加以理解。D理解错误,下阙,重在抒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的是斗争精神。主题是毛泽东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6%AF%9B%E6%B3%BD%E4%B8%9C&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通过对大好河山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5%A4%A7%E5%A5%BD%E6%B2%B3%E5%B1%B1&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的描述,表达了作者要成为江山主人。所以选D。
6.下列选项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年轻,思考问题显得有些幼稚。
D.《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答案:D
解析:A项,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B项, “万户侯”指的是大军阀、大官僚。C项,“思考问题显得有些幼稚”错,应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7.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所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虽然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但仍然属于现代诗歌。
B.为了适应格律要求,诗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向北流去”。
C.词的上阕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诗,这七句诗写景的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望,由仰视到俯瞰;前两句是静景,后四句是动景;第七句是由点到面的总结。
D.全诗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形式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诗人(革命青年)立志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词的整体感知,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由近观到远望,”理解不正确,应为“由远望到近观”。所以选C。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00篇。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D.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答案:B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鲁迅而非郭沫若。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B.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C.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答案:A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项,“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表述不正确,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所以选A。
10.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词的整体感知,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C项,“由近观到远望,”理解不正确,应为“由远望到近观”。所以选C。【解析】这首词通过描写女词人对大自然的变化异常敏感,从而表现出她爱春惜春的情怀。词人清晨起来,残酒未消,忽忆起昨夜朦胧中的“雨疏风骤”,而产生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叹。用语通俗,却情浓意深,含蓄丰厚。把握了词作的基本内容和意境,然后从微观上对词句进行分析鉴赏,就可以判断选项的正误。A项分析了“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词作的“雨疏风骤”和“海棠依旧”等句中可体会到词人抒发的是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故A项是正确的。B项对“绿肥红瘦”的分析鉴赏侧重于炼字炼意方面,道出了词人炼字的新奇之处,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也是正确的。D项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的,很明显,词人是寓情于事,融情于物,并非“真抒胸臆”。
二、阅读理解
雨中岳麓
近些时候靠近惊蛰,春寒倒流,料峭的的寒气迟迟不肯退去,倒是春雨来得勤、来得畅快。故乡的春雨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由于这些年大抵是在外求学,回到家乡就特别想为她写些什么,一直在外漂泊的我连家乡的名山大川也不曾怎么去过,站在雨中可怀念的只有岳麓了。山水这东西好比喝茶,需要多次细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真韵味,也许是特别的缘分,唯独岳麓山我连续去过好几次。开始的时候一直想写写它的样子,可几次提笔都不得已放下了;方今春来,春雷惊天,春雨飘飞,点点滴滴打在泥泞的路上,特别是淅淅沥沥的雨激荡在湖面上所引发的串串涟漪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雨中的岳麓。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的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的看见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除了笔下这几个景点之外,岳麓山上有名的景点还有麓山寺、云麓宫、禹王碑、蟒蛇洞等等,在此就不逐一介绍了。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11.文中说“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
答案:①将居于湘江中的橘子洲比喻成航空母舰,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橘子洲的位置、形状及力量;②历代革命志士,驾着民族的航船,在时代风浪中勇往直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这类题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然后要指出其修辞义和语境义。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很时显的,所以要指出其比喻义。另外,结合橘子洲名称的由来和后文对革命志士的回忆,可得出其语境义——歌颂历代革命志士。
12.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答案:①第一次以写自然景观为主,突出了岳麓山壮观神奇、古朴清幽、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营造一种幽美肃穆的氛围,为下文写伟人及先烈做铺垫。②第二次以写人文景观为主,叙写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表现他们的宏伟志向、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突出了岳麓山深厚的历史内蕴,揭示了文章主旨。
解析:“岳麓山南接衡岳,……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本段内容全都写岳麓山的自然景观。第二次登写到了黄兴、蔡和森的墓,岳麓书院,爱晚亭等,这些都是人文景观。本文的主旨是讴歌革命先烈,赞颂湖湘文化,所以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为主旨服务的。
13.文中多次写“雨”,主要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雨”是行文线索。对麓山的回忆由眼前春雨引出,两次游麓山都遇到雨。②渲染气氛。古树参天的岳麓山在细雨中更加庄严肃穆,更加幽深灵异,仿佛革命英烈的灵魂在头顶飞翔。③烘托人物。雨让革命先烈们的形象更加高大,英魂更加圣洁。④揭示主旨。雨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革命者的气概和精神令人敬仰、促人奋进。
解析:本文中的雨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答案:①革命志士及先烈们壮烈气势、坦荡豪情和献身精神;②革命者们探寻真理、追求进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③湖湘文化里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
解析:“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这是关健信息。句中“麓山墓”是革命先烈献身精神的钟象征;爱晚亭、橘子洲是革命志士探索救国之路的象征;千年学府是湖湘文化的象征。
三、语言表达题。
15.学校举行诗歌朗诵会,你作为主持人,需要在诗歌朗诵之前加一段解说词,有同学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请你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登橘子洲,眺岳麓山,击湘江水;览万山红叶,观争流百舸,睇鹰击鱼翔,山、水、洲,自然万物尽收眼底;情、志、气撞击心头。于是乎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的抱负、革命的豪情便啸成了这一千古绝唱。
解析:解说词是供群众听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为此要求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另外,解说词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它起着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全篇结构不苟求严谨,段落之间不苟求紧扣。这种文体不是干巴巴的说明和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和形象进行描绘,文艺性很强。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是说明和诗词的结合。一篇好的解说词,就是一首感人的诗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