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质量和密度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7~9年级:②知道质量的定义,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理解密度所反映的物质属性,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科学观念:通过测量活动,明确测量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
科学思维: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探究实践:通过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托盘天平使用的基本实验技能。
态度责任: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提问、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仪器如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但并未接触过托盘天平。经过《质量和密度》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知道天平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规范使用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尚需提高,客观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 清晰、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需要强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强化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客观分析测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完善,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节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了解了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后,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践课程。通过探究实践,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同时,掌握规范读数、记录数据的实验技能以及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根据测量物体的特点(如单个轻小物体),及时调整测量的方法或选择适当的工具,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测量铁块的质量
学习活动 (1)指针指向什么位置表示横梁平 教学活动 根据教材第96页的提示,观察托
衡了 指针偏左或偏右,该怎样调节平衡螺母 盘天平,进行填空。引导学生关注天平的称
(2)待测物和砝码应分别放在天平哪一侧的 量(允许称量的最大质量)和分度值,知道测
托盘上 量应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3)如何加减砝码 什么情况下应调节游码 阅读教材第96~97页实验过程第2~6步。
(4)为什么铁块的质量要测量三次,并求出 按照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正确操作,分别测
平均值 交流与分享:归纳托盘天平使用的 量三次,记录实验数据。求出铁块质量的平
注意事项。 均值。
过程诊断
通过阅读、思考与交流,使学生明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以测量铁块质量为例,让学生体验托盘天平的使用过程,知道固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并在实验中渗透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校任务② 测量文具的质量
学习活动 测量文具(如笔、橡皮、铅笔盒等) 教学活动
的质量
交流分享测量结果
过程诊断
测量身边物品的质量,把科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巩固了实验操作技能,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测量粉末状物体的质量
学习活动 食盐为什么不直接放在托盘上称 教学活动 如何测量食盐的质量
量 将食盐放在滤纸上称量,左右两盘各放一张
粉末状的固体可以放在滤纸上称量,但为 滤纸。
了测量的准确性,左右两个托盘都要放上 将食盐放在烧杯中称量,先称出烧杯的质量,
滤纸。有腐蚀性的药品则只能放在玻璃容 再称出两者的总质量,两者相比。
器中进行称量。
过程诊断
粉末状物体的质量测量方法与常规的固体不同。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粉末状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校任务④ 测量水的质量
学习活动 先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教学活动 要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该如何操
再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作
两者相减就是水的质量。 能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吗
学生动手实践,并设计表格 一枚回形针的质量太小,无法用托盘天平直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接测得。但可以测多枚回形针的质量,除以
交流分享测量的结果。 数量,得到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过程诊断
和粉末状固体类似,液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知道液体需要放在容器中测量,可通过差量法计算出液体的质量。通过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
与之前学过的长度测量相联系,得出累积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电子天平与托盘天平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并明确测量需选用适当的工具,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如果不规范使用天平,对测量结 本节课作业
果有什么影响
如指针没有指在中央刻度线就开始称量质
量;调节平衡时,游码没有拨到零刻度处;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等,对测量结果分
别有什么影响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和密度(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