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劝学(节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劝学(节选)》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3 17: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8课《劝学(节选)》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也 B.箕踞而遨
C.吾师道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项,为名词用作状语。所以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望美人兮天一方
D.居是州,恒惴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课内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B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C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所以选D。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拘于时
A.而今安在哉 B.句读之不知
C.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D
解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例句和D句为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A和B为宾语前置句,C为省略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耳得之而为声 犹且从师而问焉
B.蚓无爪牙之利 不知东方之既白
C.知不可乎骤得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A
解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中“而”,连词,表示顺接。B.“之”,第一个,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乎”,第一个,句中语气词,不译,第二个,介词,比。D.“焉”第一个,语气助词,第二个,兼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吾从而师之
C.舞幽壑之潜蛟 D.日与其徒上高山
答案:B
解析:此题只需具体分析即可。例句中“侣”和B中“师”皆为名词的意动用法;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而下;C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日”,名词用作状语,每一天。
6.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句式积累,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BD三项均为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所以选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⑥吾从而师之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⑧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⑨追亡逐北
A.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B.①⑧/②④/③/⑤⑦/⑥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⑤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
答案:A
解析:①⑧名词作动词,游泳、做梦;②⑤名词作状语,用船,像簸箕一样;③使动用法,使……起舞;④⑥意动用法,以其父为宾客,以之为师;⑦⑨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逃跑的军队。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清楚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在今天的意义。题中,①②⑤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一样:“黄泉”在句中是地下的泉水,现代汉语指“阴间”;“天际”在句中的意思是“与天交会处”,现代意思是“天边”;“于是”在聚句中意思是“从此”,现代汉语是表承接的连词。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到则披草而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蚓无爪牙之利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D
解析:D(介词,比。A项兼词,于之/语气词;B项表承接/表转折;C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10.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完全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
B.渺渺兮予怀 甚矣,汝之不惠
C.何为其然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D
解析:文言句式考查需要逐项排查。D项,状语后置/被动句;A定语后置;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
11.下列句子中未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或师焉,或不焉 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知,通“智”;C不,通“否”;D生,通“性”。所以选B。
1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面山而居
答案:AD
解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表修饰关系,不译;A项,表修饰关系;故与例句用法相同。B表顺接关系;C表转折;D表修饰关系。所以选AD。
1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孜孜焉惟进修是急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何陋之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句;BCD均为宾语前置句。所以选A。
14.下列各句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与“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的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圣心备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蛟龙生焉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从这里,D项中的“焉”与此同义。其他三项中的“焉”都为句末语气词。
15.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不拘于时
B、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C、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学于余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于”都为介词,只是意义需根据语境来确定。A项,前者为“从”,后者“被”,表被动;B项,前者,于”应当解释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后者,“对于”;C项,表对比,相当于“比”;D项,前者“向”,后者“自,从”。
二、名句名篇默写。
16.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尝”、“终”、“须臾”, 不要漏掉“而”、“之”、“也”等虚词。特别注意形近字,通假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7.《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
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生”、“ 假”, 不要漏掉“于”、 “也”等虚词。特别注意形近字,通假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跬”、“ 至”, 不要漏掉“而”、“之”、“也”等虚词。。特别注意形近字,通假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9.《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 , ”。
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胁”、“抚膺”、“坐”;特别注意形近字,通假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20.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离家万里又年老多病的诗句是:“ , 。”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常”;特别注意形近字,通假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翻译:
2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句要注意状语后置句,注意两个“于”字的翻译,第一个译为“从”,第二个译为“比”。
2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假、致、水、绝。
2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句要注意“尝”是曾经的意思,“须臾”是片刻、一会儿的意思。
2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句要注“博学”是广泛的学习的意思,“知”是通假字,通“智”。
2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身体,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句要注意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要注意“上”“下”名词作状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