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根据词句内容推想这首词所写季节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春 B.暮春 C.孟夏 D.仲夏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好雨知时节
A.知道。 B.知识。 C.告知。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好雨知(明白)时节,当春乃(于是,就)发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
B.随风潜(暗暗地,悄悄地)入夜,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细无声。
C.野径(田野间的小路)云俱黑,江船火独(独自)明。
D.晓(天刚亮的时候)看红湿处,花重(沉重)锦官城。
4.下列对《春夜喜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我们从“潜、润、细、湿”等字可以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5.下列对《春夜喜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中不见一个“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和渔夫带来希望,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美景。
C.诗人描写春雨时融情于景,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事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二、填空题
6.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采薇
薇: ;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 ; 往: ; 依依: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思: ; 雨雪: ; 霏霏: ;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迟迟: ;载: ;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莫: 。
7.看拼音写词语和诗句。
huàn qǔ zōng jì chú fēi
( ) ( ) ( )
chūn ɡuī hé chù?jì mò wú xínɡ lù。
( )
bǎi zhuàn wú rén nénɡ jiě,yīn fēnɡ fēi ɡuò qiánɡ wēi。
( )
8.辨字组词。
寞( ) 唤( ) 踪( )
摸( ) 换( ) 综( )
9.先写出字词的意思,再写出句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归何处: 。 寂寞: 。
无行路: 。
句意: 。
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若: 。 唤取: 。
句意: 。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谁知: 。
句意: 。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啭: 。 解: 。
因: 。 因风: 。
句意: 。
10.我可以写出这首诗的诗意。
三、语言表达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清平乐》这首词的意思。
四、诗词曲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君看一叶舟,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全古诗
13.“往来”的意思是 ,这个词写出了江岸上 的景象。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鲈鱼的鲜美和捕鱼者的艰辛进行对比
B.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会让人联想到《悯农》中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本诗后两句的朗读节奏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本诗语言质朴,朗读时应用叙述的语气进行朗读
15.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资料 ①创作背景:诗人在苏州、常州一带查看水情时,目睹江中的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起伏,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故而创作了本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的幸福出力。
阅读理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6.释题目。
“卜算子”是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 ,意思是 。
17.知内容。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 ,把山比作 。词人运用这样的修辞意在突显( )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意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两句词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点明了好友此行是去 。
18.悟情感。
(1)“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 。这句既写送 ,又写送 ,表达了词人对 的留恋,对 的深情。
(2)最后两句词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 ,也喻指 ;既写出了词人的 ,也把对友人鲍浩然的 隐藏在词句中。
19.(原创题)古诗中,有许多诗句运用了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同样的手法。请你写出自己积累的相关内容。
, 。——《 》
, 。——《 》
《古诗词诵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A A C B
1.C
2.A
3.A
4.C
5.B
6. 野生植物,一般指野豌豆苗。 从前,指出征时。 指当初去从军。 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迟缓的样子。 则,又。 没有人。
7. 唤取 踪迹 除非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8. 寂寞 呼唤 踪迹 抚摸 交换 综合
9. 回哪里 清静,寂静 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如果 唤来 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有谁知道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 鸟宛转的鸣叫 懂得,理解 凭借 借着风势。 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10.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朋友去哪里?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11.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12.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13. 来来往往 热闹非凡 14.C 15.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范仲淹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范仲淹在查看水情时,看到了辛劳打鱼的人,想到的不是鱼的鲜美,而是渔民的艰辛与危险,并作下《江上渔者》一诗,以此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6. 词牌名 题目 送鲍浩然去浙东 17. 比喻 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B 设问 比喻 山水交汇的地方 18. 离别的情绪 春归去 友归去 春 朋友 春天 幸福的生活 惜春 祝福之意 19.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