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7: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敌人杀害,亲人和同志们都( )悼念。
A.沉默 B.沉重 C.沉痛 D.沉思
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一个人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智力才能获得成功,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是成功的关健。
B.徜徉于江畔,任那一缕温馨流淌心间,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令人淘醉!
C.“能帮就帮,能让就让,该管就管”的城市风尚引领全体市民为建设大气秀美新丹东而努力奋斗。
D.他怎样问,我都不会说,因为这件事是保秘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提出来的。
B.听说爸爸到村口了,小明喜出望外,飞奔出去迎接他。
C.天安门广场上,人们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对着国旗行注目礼。
D.桌上的筷子三长两短地放着,让人看了极不舒服。
4.理解句子。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处走。”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
B.“不慌不忙”突出李大钊面对危险时镇定自如的态度。
C.从父亲取出小手枪往外走的行动,说明父亲没有做好准备。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免(bì) 僻静(bì) 书籍 幼稚
B.抽屉(qì) 靴子(xuē) 纷乱 剧烈
C.娱乐(yú) 暂时(zàn) 匪徒 砖墙
D.军阀(fá) 蹲着(dūn) 棉袍 昏到
二、填空题
6.新情境 下面是乐乐的读书笔记,请你用“严”组词填空。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现出 。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
8.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入括号内。
(1)( )同学们信任你, 你( )应该勇敢地接受这份工作。
(2)(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 )我们并不感到它有那么热。
(3)( )你这次数学考试得了满分,( ) 也不能骄傲自满。
(4)这件好事( ) 李晓华做的,( ) 我的同学张昨做的。
(5)风大雨大,( )河水暴涨,解放军战士( )不顾一切地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
9.让词语走进语境。
当时的形势特别yán jùn( ),许多战士为了duǒ bì( )敌人,不得不转移到piān pì( )的山村。那些mó guǐ( )般的敌人扑了个空,只能干瞪眼,生气地用穿着pí xuē( )的脚跺地面。
10.按课文内容填空(语文要素: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1)《十六年前的回忆》歌颂了 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 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2)《十六年前的回忆》写的是 年的事情,是按李大钊 、 、 、 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展示了革命先烈 、 的精神,激发我们对前辈的 和 之情。
(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 同志的女儿 写的一篇 ,父亲被捕时“不慌不忙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 ;父亲最后“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 。全文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的革命者的感人形象。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 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 。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反问句)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缩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2.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是对父亲 和 的描写。从这两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法庭上的父亲内心 。
13.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练习。
资料 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把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我知道)父亲“没戴眼镜”“头发蓬乱”是因为 。“平静”说明父亲 。
14.针对文中父亲的 (动作 神态)描写——瞅了瞅,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瞅了瞅”写出了父亲随意的一看,表现了他因为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泰然自若
B.“瞅了瞅”写出了父亲随意的一看,显得不够正式,应该用意思相同的“望一望”,更能表现父亲对亲人的爱
15.请你按照上一题正确选项那样在下面横线上批注你对画“﹏﹏”句子的理解。
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16.从选文 、 、 等处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17.平时对“我们”非常慈爱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其原因是( )
A.当时局势严重,“我”问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惹父亲心烦,所以他严厉地训斥“我”。
B.作者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说明父亲本就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对幼稚可笑的问题没有耐心回答。
C.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D.这里重点写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18.第1、3自然段通过对父亲 和 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当时局势的严峻,还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 的精神。
五、书面表达
19.小练笔。
祭扫烈士墓。站在烈士墓前,你想到些什么?请以下面这句话开头,写一段话。
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C D C C
1.C
2.C
3.D
4.C
5.C
6.“严”可组词:严厉、严峻、严刑、严守等。
严厉 严峻 严峻 严刑 严守
7. 拟人 和田环境的恶劣 比喻 衣服 抽象画
8. 既然 就 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不是 而是 尽管 还是
9. 严峻 躲避 偏僻 魔鬼 皮靴
10. 李大钊 凶狠残暴 深切怀念 16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忠于革命 不怕牺牲 敬仰 怀念 李大钊 李星华 回忆录 沉着镇定 对家人的不舍 从容赴死 首尾呼应 使整篇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强化了文章的中心;同时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敌人强烈的憎恨
11. 我怎么能轻易离开北京呢?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父亲取出手枪。
12. 外貌 神态 坚定而平静 13. 他遭受了酷刑 在经历了残酷的拷打和折磨后依旧坚强 14. 动作 A 15.示例:这句话写出了父亲的泰然自若。父亲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在危险的情况下仍用“安定”“沉着”影响家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16.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父亲早出晚归 工友阎振三被抓 17.C 18. 动作 语言 临危不惧,对革命高度负责
19.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黄继光为了保护队伍的前进,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飞射的枪弹;董存瑞为了炸毁碉堡,用自己的身体和手臂充当炸药的支架;李大钊在严峻关头不撤离北京,用自己的冷静让敌人无可奈何;江姐忍着十指锥心的疼痛,咬紧牙关,不吐露一个字……正是这些战士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