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巩固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7: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主要观点是(  )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C.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D.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解决疑问   解决困难   解决戒备
B.搜集证据 搜集资料 搜集线索
C.奇怪的现象 奇怪的问题 奇怪的想法
D.醉人的香气 偶然的机遇 有趣的发现
3.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见微知著( )
A.写作 B.明显 C.著作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
①总共;②大概;③所有的;④平常的。
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 )
①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
②不活动,固定;③极,甚;④无知觉。
5.下列对“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这句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B.这句里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C.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句说把标点符号“?”改成“!”,就能找到真理。
二、填空题
6.句子品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句中的“?”指的是 ,“!”指的 。
(2)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过把“?”拉直变成“!”的经历吧,请你用简练的话写一写。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1)这句话点明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 ,若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 ,看到 ,并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用加点的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7.组词,并选择组的词填空。
科( ) 领( ) 解( )
香( ) 发( ) 开( )
1.(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问题要有耐心。
3.他在医学这个( )一早上领头羊。
4.最( )的时候,他只是想吃顿饱饭。
5.这个合欢的( )太醉人了。
6.最终他还是( )了这个秘密。
8.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9.课文理解。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指的是 ;“!”是指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 的人、 的人、 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10.反义词。
独立—( ) 诞生—( )
偶然—( ) 敏锐—( )
三、语言表达
11.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课文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jiào jué)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zhuàn zhuǎn)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fú fù)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liáng liàng)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②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③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2.给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3.给第②自然段中的括号内加入恰当的词语,排序正确的是( )。
A.发现 创造 发明 成就 B.发现 发明 成就 创造
C.发明 发现 创造 成就 D.发现 发明 创造 成就
14.“见微知著”:微, ,著, 。比喻 。
15.下列加点字与奇怪中的怪字意思相同的是 ( )( )。
A.怪罪 B.怪异 C.古怪 D.鬼怪
16.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按表达顺序用四字词语概括真理的产生的过程。
A. B. C. D.
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总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 。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他们。有了这笔亲情储蓄,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 ,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 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刻苦勉励,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7.将“学识”、“亲情”、“友情”三个词依次填入段的空格里。
18.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
19.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表述你的理由。
还可以储蓄 ,因为 。
五、书面表达
20.微习作。
古时候的孟子在说明道理的时候总喜欢讲一个小故事,让人通过故事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现在人们讲道理也习惯通过生动的故事,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请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要求:道理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大家公认的真理;故事应经得起推敲,符合常规认知;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也可以是看来的、听到的;观点要明确,故事要能说明观点;100~200字。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参考答案
1.A
2.A
3.B
4.1.③ 2.①
5.D
6. 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在阅读古典名著时,我对许多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后来通过查工具书、向老师请教,终于弄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见微知著 问题 本质 不断探索 只要明天天气晴朗,我们就可以一起去春游。
7. 科学 领域 解决 香气 发现 开始 科学 解决 领域 开始 香气 发现
8.秒针 可怜 拨动 恐怖 犬吠 增添
9. 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有准备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10. 依靠 消灭 经常 迟钝
11. 含义是指人要多问,勤思考,留心生活。 ①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偶然中发现紫罗兰变化而发现真理。②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③俄裔美国睡眠研究家阿瑟林斯基发现梦的有关现象。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jiào zhuàn fù liáng 13.A 14. 隐约; 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5. B C 16.见微知著  不断发问  不断解疑  发现真理
17.亲情 友情 学识 18.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的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19. 待人接物的态度 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20.例文:
小故事大道理
我们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小故事,但其中的道理意义却非常深刻。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今天我来讲讲愚公移山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九十多岁了。他家住在太行山下,每次去赶集都要爬过家门前的这座大山很不方便,他想把这座大山挖成平地,村子里的人都取笑愚公:“这么高的山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挖得平呢?”愚公笑笑说:“我一个人是挖不平的,但我还是儿子还有孙子,我的子子孙孙都会继续挖下去,直到把山挖平。”
这篇小故事里的愚公听起来很好笑,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并能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