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15课《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pái huái) 场院(cháng) 辜负(ɡū) 雨雪霏霏(fēi)
B.旖旎(yǐ nǐ) 欷歔(xī) 翘首(qiào) 安然无恙(yànɡ)
C.悠邈(miáo) 耄耋(mào dié) 谪居(zhāi) 小人所腓(féi)
D.牲畜(chù) 骨骸(hái) 搭讪(xiān) 忐忑不安(tè)
答案:A
解析:B项,“翘首”的“翘”应读“qiáo”;C项,“谪居”的“谪”应读“zhé”;D项,“搭讪”的“讪”应读“shàn”。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炉灶(zào) 拆毁(huǐ) 烟垢(gòu)
B.骨骸(hái) 瘸腿(qié) 渗浸(jìn)
C.即使(jì) 抹泥巴(mǒ) 打夯(hāng)
D.清脆(cèi) 门框(kuāng) 嘹亮(liáo)
答案:A
解析:B项中的瘸腿(qié)应为(qué);C项中的即使(jì)应为(jí);D项中的清脆(cèi)应为(cuì),门框(kuāng)应为(kuàng)
3.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骸(hái) 惊骇(hài) 言简意赅(ɡāi) 垓下之战(ɡāi)
B.烟垢(ɡòu) 诟骂(ɡòu) 划痕(hén) 一场梦(chǎnɡ)
C.瘸腿(qué) 树杈(chà) 强撑(qiánɡ) 一缕丝(lǚ)
D.打夯(hānɡ) 静悄悄(qiāo) 俊俏(qiào) 悄无声息(qiāo)
答案:A
解析:B.“场”读chánɡ;C.“强”读qiǎnɡ;D.“悄无声息”中的“悄”读qiǎo。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几天气温突然降低,又加上雨下个不停,所以大街上熙熙攘攘,显得很冷清。
B.在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教育下,走出了“象牙塔”,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走上了革命道路。
C.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有可能的。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案:B
解析:A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C项,青出于蓝:多用于师徒关系,指后人胜过前人;D项,蓬荜生辉:谦辞,用于自己。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几个大苇坑)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 之势。
(2)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 ,有留恋,有惋惜。
(3) 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A.浩渺 惆怅 如果/即使 B.浩渺 徘徊 因为/虽然
C.渺茫 惆怅 因为/虽然 D.渺茫 徘徊 如果/即使
答案:A
解析: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计。惆怅:伤感、失意。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也喻犹疑不决或事物在某一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第(3)句中,两处分别应填表示一般性假设的“如果”和表示让步、假设的“即使”。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
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答案:C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7.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交楼标准与销售时的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则多数因为开发商在销售时的宣传广告过分夸大和美化了自己的项目。这样虽然可以使销售周期缩短,资金回收加快,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
B.谁再也不“吊胃口”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D.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
答案:B
解析:B.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A.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C.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D.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下不少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髦,哗众取宠,而不考虑国情民意和实际效果。一个大家看不懂的店名,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B.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C.刚从世锦赛载誉归来的羽坛名将林丹,即使着便装上街,也同样是精神抖擞,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暗暗喝彩。
D.美国在前方的兵力吃紧,部队换防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答案:D
解析: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A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与让人重复。B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C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9.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10.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仓皇 缭亮 噩耗 沐浴 B.渗浸 缉捕 拆毁 划痕
C.一缕 漫长 见证 倒塌 D.演绎 牲畜 骨缝 清澈
答案:A
解析:A.缭—嘹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如果耐心________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切结果。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书四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改得似乎________些,实际上却远不如原文。
A.搜集 匠心独运 简洁 B.搜索 独树一帜 简捷
C.搜集 独树一帜 简洁 D.搜索 匠心独运 简捷
答案:C
解析: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搜索:指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根据文意应选“搜集”。匠心独运:多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构思独特、精巧。独树一帜:指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风格新奇,自成一家。根据文意选“独树一帜”。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直截了当或简便快捷。根据文意应选“简洁”。选题
12.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 ,那种激动喜悦,也不是昨天的事。
②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③前方的 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A.夸耀 熟悉 情境 B.炫耀 熟习 情境
C.夸耀 熟习 情景 D.炫耀 熟悉 情景
答案:D
解析:“炫耀”、“夸耀”都是向别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或有财产等。“炫耀”着重于向别人显示自认为有光彩的事物,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行动、文字、实物等,多用于书面语,“夸耀”一般是通过语言,可用于书面语或口语。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情景:某个场合的具体情形与景象,情境:情况,境地。情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具体情形,情境指某一段时间和空间许多具体情形的概括。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美洲草原上动物大迁徙的__________场面。
(2)他心中想念的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__________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3)崔颢只能远望江上烟波,独自在心中__________一派苍凉。
(4)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__________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A.宏伟 养育 体会 从而 B.宏大 孕育 体味 从而
C.宏大 养育 体味 从而 D.宏大 孕育 体味 反而
答案:D
解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词语的解释来判断。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08年7月16日开始,江苏省境内的高速公路将统一开展进行名为“亮尾”的集中整治尾灯及刹车灯不亮的行动。
B.江苏省泰州市烟草专卖局研究开发的“机关工作考核系统”不仅有助于引导企业内部考核工作步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而且有助于提升泰州市局机关工作效率。
C.江苏银监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江苏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保持领先,而且贷款质量明显提高。
D.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城市政府采取拓宽马路的办法以缓解交通问题。
答案:C
解析:A项“开展”与“进行”重复;B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有助于提升泰州市局机关工作效率,而且将有助于引导企业内部考核工作步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D项“缓解”与“问题”不搭配,将“问题”改为“压力”。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我市出台并实施了“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法”后,大大缓解了事故现场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和拥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B.“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C.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的合计过半。
D.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实施”后的“了”改为“的”,“处置法”后边的“后”删去。B.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恶果”。D.搭配不当,“走出……重要出路”不妥。
1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
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答案:C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即使墙皮全掉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不到的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的东西告别。
(3)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 得一干二尽。
A.冲刷 熟悉 脱落 B.冲洗 熟悉 脱落
C.冲洗 熟知 脱落 D.冲刷 熟知 脱离
答案:A
解析: “冲刷”是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是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1)句语境看,应用“冲刷”。“熟悉”是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是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了解,从语境看应用“熟悉”。“脱落”是附着的东西掉下来,“脱离”是离开某种环境和情况,从句意看应选“脱落”。
1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世界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会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证据,当一个人的家园废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上了漫长的虚无之途,家园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而却无法回归的精神之所。
D.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答案:D
解析:“忍无可忍”是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的意思,但它往往要作出某些反抗举动,这与句意不符。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几天来,他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读了数遍,写下了两万余字的心得体会。看来,他是彻头彻尾沉浸在报告中了。
B.巴黎市长下令在市政厅前方挂起 “巴黎支持世界各地的人权”的巨幅标语,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总统萨科齐宣称不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态度也不言自明。
C.制假贩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往往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需要下大力气综合治理才能见效。
D.一曲《辽阔的家园》让人们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豪迈,而《草原夜色美》《敖包相会》等经典歌曲更是娓娓动听,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答案:A
解析:A项,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昭然若揭:形容 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含贬义。C项,千头万绪:指工作杂而多,忙乱,应改为“千丝万缕”。D项,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动听,不能形容音乐。
20.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不是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情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B.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一只早年间日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公鸡,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D.北京以56票申奥成功,翻阅上百年的申奥史册,我们至今还极其罕见在第二轮就取得高的得票率。
答案:A
解析:B去掉“对”;C在“年间”后加“以”;D“罕见”与“极其”重复。
二、阅读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21.从全文看,“今生今世的证据”可分为哪两类?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类是曾经拥有的事物和熟悉的东西,一类是过往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丰富情感(或:能见证内心生存的种种情感)。
解析:概括时要学会梳理行文脉络,抓住关键性的语句:第1段“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第2段“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第3段“不知道曾经的生活”。依据题干的提示“两类”,可将第1、第2段两句话整合为“曾经拥有的事物和熟悉的东西”;依据第3段第1句话,参照下文,可概括为“过往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丰富情感”。若学生将“‘过往……”答成“‘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之类的情感体验”,亦可。
22.文中第2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拟人、呼告、排比的手法,(答出任意两种辞格,即可)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对自己当初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的追悔之情。
解析:“修辞手法”指向明确。“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土墙,你站稳了”等赋予人的特点,拟人;“把朝南……,把墙角……,把破瓦片留下”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关联,排比;“草……土墙……房子……”,运用了呼告的手法。段末“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充分体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生命证据的珍爱之情,对自己当初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的追悔之情。
23.文中第5、第7节画线处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⑴“慢慢松开的骨缝”借指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消亡的过程。⑵“一个土坑漫长等待是什么”暗指土坑等待着从土坑里出来被筑成墙的土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最终又回到土坑。
解析:⑴“慢慢松开的骨缝”,理解时既要“句不离段”,又要抓住关键词语。第5段语境有暗示,“一个人……一生中”,句子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骨缝”、“松开”。⑵“一个土坑漫长等待是什么”,理解的关键是借助上下文落实“什么”的内涵。
2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答案:当家、家乡那些外在事物消失而不可复得或被我们遗忘甚至故意遗弃、背叛之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历史也就必然成了一片虚空,不仅精神必然因此而没有了寄托与归宿,而且生命也必然因此而迷失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句话,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家园废失”使人们的生命陷入虚无状态的深切忧虑,而且传达出作者对人们不忘生命过往,守护精神家园的殷殷期待。
解析:探究文章最后一节话语的深刻意蕴,必须正确解读出“家园废失”的含义,正确解读出“家园废失”的后果,正确解读出“踏踏实实”在文中对“迈上了虚无之途”的必然性、无可逆转、无法回避意味。
25.第④段“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那些东西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
答案:地深处的大风、夜晚鸣叫的大鸟、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树、恒久明亮的月光。
解析:可根据“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一棵自己的大榆树”“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5个句子来整理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