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7:45:42

文档简介

广州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
A(“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错。材料一第三段举比基尼环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本段的观点,而不是论证“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
2.(3分)
D(“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可知,前提是找到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
3.(3分)
B(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是人为地、故意地不认真处理核废料,而给后代人留下后患和灾难。B项超级油轮触礁沉没,是非人为、非故意事件,性质不同。A项“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C项化肥厂“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D项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排入大海是人为事件,性质相同。
4.(4分)
①践行大国担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遵守《伦敦倾废公约》,合理处置核废料。②考
虑废料特性:高放核废料放射性极高,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能有效地隔离和储存。③保证安
全可靠:深埋地下是目前最安全、最成熟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地质影响。
5.(6分)
(1)科学性:①知识性,科普文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本文介绍了大量知识,如核废料处理的三条出路,不认真处理核废料产生的危害等;②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科普文的科学性体现在知识传达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文中大量使用具体的年份和数据,充分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2)普及性:①通俗性,文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深入浅出,专业知识通俗化,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的;②生动性,本文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让文章生动有趣,普及大众,如文中举出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事件,可以让大众深刻理解核污染对海洋的破坏性和我们付出的代价。[6分,每点3分]
6.(3分)
C(“‘哭’的原因是一样的”错,第一次“抽泣”是因为李征偶遇友人,更加伤感于现在的虎身与过去的人身这一离奇而不幸的变化,其中也包含不知该如何面对友人的痛苦;第二次“恸哭”的原因包括托付重要之事后内心久积的心事一朝得到解脱、对友人无尽的感激、即将与友人诀别的悲伤、自己的身心将彻底沦为兽的悲哀等。总之,两次“哭”的原因并不全然相同。)
7.(3分)
C(“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错,在李征的讲述中插入的有关听者的描写,并不是故事套故事的写法,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8.(4分)
①痛苦:作为 “人” 时,李征因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挫败而痛苦。②无奈:“兽性” 的麻木或许能让他不再受困于理想与现实的鸿沟。③妥协:虽恐惧失去人性,但又因无法承受作为人的痛苦而产生或许兽性能使自己 “幸福” 的幻念。
[每点2分,答对两点便可得满分。]
9.(6分)
①异化的主要原因不同。格里高尔的异化主要是外在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和家庭重负;李征的异化主要是内在原因,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两种矛盾无法调和。②异化后的表现不同。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 责任;李征变为老虎后,人性逐渐消失。③异化过程的叙事侧重不同。《变形记》重在叙述异化变形后的惨况;《山月记》重在叙述异化变形的原因和过程。④虚构异化的意图不同。《变形记》重在社会批判,控诉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与压迫。《山月记》重在展现人性的自我反省,反映知识分子因人生理想幻灭而产生的精神苦闷。
[每点2分,答对三点便可得满分。]
10.(3分)
AC 译文:遇到水灾,有人攀附他的船,船因负重即将倾覆。船上的人用戈去撞击(那些攀船的人)。
11.(3分)
A( A项“其忍为之乎”的“其”是副词,表反问;“其言不让”的“其”是代词,译为“他的”。B项“死节”中“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可乎”译为“为国事而死可以吗?”,“死”也是为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C项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为“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等”也是“相同”之意,二者意义相同。D项“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值得作为典范或准则”,“训”也是“典范”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
12.(3分)
A(回归原文“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少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结合“人心终不离变”一句,可推测作者对于张巡的行为应该是持赞扬的态度,并没有“暗讽张巡的残忍”。)
13.(8分)
(1)如果江淮果然因此保卫成功,也不值得称道,何况这样做不一定能保住呢。
[“保”“道”各1分,大意2分]
(2)但是士兵们吃了她,不够解决一天的窘迫;敌人听说了,恰恰能让他们因此制定快速攻打的计谋。
[“济”“适足”各1分,大意2分]
14. (3分)
材料一中的“人心”,是指人们忠于朝廷而顺从(拥护)张巡所为的意愿、思想;材料三中的
“人心”则指人们不认可张巡为守城而杀妾飨军的态度、情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巡坚守睢阳城时,城中的粮食已经耗尽,于是他将自己的妾室带出来,面对全军将士杀掉她,用来款待大家。他说:“诸位为了国家合力守卫这座城池,已经多年缺少食物,但你们的忠义之心从未衰减。我张巡不能割下自己的肉来喂养将士,又怎么能吝惜这个妇人,眼睁睁看着大家陷入困境呢?”将士们听后都流下了眼泪,不忍心吃,但张巡强行命令他们食用。
随后,张巡又搜寻了城中所有的妇女,当这些妇女被食用殆尽后,又开始食用城中的男子、老人和小孩。总共吃了两三万人,但城中的人心始终没有动摇或背叛。
材料二:
有人问:“张巡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他是个忠诚的人,但不够仁慈。杀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到天下,仁者是不会这样做的;为了守住一座城池却吃掉了三万口人,又怎么忍心去做呢?宁可让叛贼杀了他们,又怎么能自己去吃掉这些人呢?所以我认为,他为国殉节的名声固然千古不朽,但他吃人的罪过也万劫不灭。”又有人说:“如果是为了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如果是为了国家,有什么害处呢?”答曰:“为自己和为国家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天下只有一个‘对’或‘错’的标准。”还有人说:“为了更大的国家利益,可以忽略这些小问题。”答曰:“守城这件事相对较小,吃人这件事却非常重大。三万条人命竟然被称为小事,这怎么说得过去呢?如果江淮果然因此保卫成功,也不值得称道,何况这样做不一定能保住呢。”
材料三:
张巡可以说是一个忠诚的人!然而他搜寻城中老幼并吃了他们,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杀掉自己的妾来供军士食用,也不是正确的做法。孟子曾说:“野兽互相残食,尚且让人厌恶。”又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子贡说:“如果必须舍弃某些东西,那么在粮食和信义之间,先舍弃哪个?”孔子回答:“舍弃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但如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立足。孔孟的言论表明,只有有了百姓,才会有国家。睢阳的局势十分危急,这是应该舍弃粮食的时候。粮食没有了,百姓会死去,带着自己的妾一同赴死,这才是符合礼制的行为。让百姓吃人,已经失信于民;再加上杀妾供食,这是朱粲、赵思绾(历史上残忍嗜杀的人物)的所做作为,绝不是忠臣该有的作为。大臣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父亲饥饿将死时,杀死子孙来供养他,这不是孝顺的表现。有人说张巡杀妾是为了激励军心。但是士兵们吃了她,不够解决一天的窘迫;敌人听说了,恰恰能让他们因此制定快速攻打的计谋。还有人说张巡杀妾是为了期望成功。但如果张巡立功,就会被封为上公,而他的妾却无辜地像猪狗一样被杀掉。从内心来说,这令人不安。即便请求朝廷表彰张巡的行为,对实际问题也没有帮助。孟子说过:“杀害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到天下,我也不去做。”那么杀害一个无辜的人却被称作忠臣,君子会这样做吗?吴吾粲与魏国作战时,遇到水灾,有人攀附他的船,船因负重即将倾覆。船上的人用戈去撞击那些攀船的人,吴吾粲制止他们说:“我想活下去,他们也想活下去。如果无法共同生存,那就一起死去吧!”唉!这句话足以证明张巡的过错。“杀妾以供军”这种行为并不是从张巡开始的,但他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名声,所以值得讨论。后来在《池北偶记》中有记载张巡妾报冤的故事。《抚青杂志》中记载,张巡死后显灵,向何兼资解释自己的妾室是上吊自杀,并非被他所杀等等。虽然野史的记载不能轻信,但这足以证明人们对此事的普遍看法。
15.(3分)
A (首联描绘的江南秋景图给人一种愉悦之感,没有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16.(6分)
诗歌以“笑”作为外在的情感基调,蕴含以下感情:①登高赏景的愉悦:江水澄澈,雁群初飞,一派清朗景象,诗人与友人携酒登高,闲适愉悦。②及时行乐的超然:诗人主张以醉饮酬答佳节,不要因夕阳西下而徒生遗憾,享受当下。③面对生命无常的豁达:诗人反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人生必死之典,表达不必对死亡过度悲伤。
“笑中藏泪”是因为“笑”中蕴含伤感悲凉:④尘世艰难的无奈:诗人在纷扰的尘世中,难得一笑,隐含人生多艰的无奈。⑤时光易逝的伤感:诗人表面上说服自己与友人不要因夕阳西下而徒生遗憾,却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⑥人生无常的怅惘:诗人反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人生必死之典,反诘世人何必因生命短暂而哀伤,看似超脱,实则悲慨、怅惘。
17. (1)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2)归帆去棹残阳里 酒旗斜矗
(3)对酒当歌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2分)A猝不及防 B 有目共睹
19.(4分)
示例一:亚洲象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现在吃不下草棕榈,只想吃农民种的稻谷玉米。
示例二:以前习惯采食草棕榈的亚洲象在品尝过农民地里的土产之后,就总对稻谷玉米念念不忘。
20.(4分)
甲:物种活动范围更广(括号前已经表明“种群数量增加”的前提,后面两句都是“种群数量增加”的结果,即去到田野里、人象重叠区域广,由此便可知是“物种活动范围更广”。)
乙:食物和安全是重要考量因素(括号前是“动物去哪儿”的前提,后面分别写出动物到村中的遭遇,与之对应则应该填“食物和安全是重要考量因素”。)
21.(3分)
①“要我护”和“我要护”使用的汉字相同,但次序不同;②不同的次序带来不同的意义,
“要我护”强调野生动物对人类保护的迫切需要,“我要护”强调“我”是主语,我们主
动承担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责任。
22.(4分)
(1)语句:③修改为:使野外栖息地更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繁衍;
(2)语句:④修改为:城镇村寨交通干线修建物理阻拦设施。广州六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5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注],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
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
(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
材料二:
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
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
(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 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
注 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取得一定成效。
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
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三段中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
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C.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
D.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
3.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 500多万吨。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 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调查研究发现,水俣病致病原因是当地一家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
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
4.中国为什么会采用“固化密封,深埋地下”这一方法来处理高放核废料?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摘编自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撰写的《深海浅说》一书,名曰“浅说”,实则深入浅出,堪称目前国内最为全面且精准的海洋科普力作。请结合文本分析科普文的“科学性”与“普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月记 (日)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季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后调补任江南尉。然而他个性狷介,自视甚高。不久辞官不做,归卧故乡毓略,息交绝游,潜心诗作。与其做一低等官吏在俗恶的高官前屈膝,他毋宁成为一代诗家留名于百年之后。
不过,以文扬名并非易事,而生活却一天天困窘起来。李征内心逐渐被一股焦躁驱赶。几年后,李征困穷不堪,为了妻儿的衣食之资,终于不得不屈膝,再度东下赴一处地方官吏的补缺。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诗业已半感绝望。
昔日的同侪已居高位,当初被自己视作蠢物之人如今却成了自己不得不俯首听命的上司。不难想象,这对当年俊才李征的自尊心是怎样的伤害。他终日怏怏不乐,一股狂悖之性越来越难以压抑。
一年后,因公务羁旅在外,借宿汝水边上时,李征终于发狂了。那天深夜,他忽然脸色大变,冲进外面的夜色中,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年,时任监察御史的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之地。
翌日凌晨天色尚暗时,一行人上路了。借着残月的微光穿行在林间草地上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老虎就要扑到袁傪身上,却忽然一个翻身,躲回了原来的草丛里。
只听得草丛中传出人声:“好险……”这声音袁傪似乎曾在哪里听到过一般。惊疑不定之中,他忽然一个闪念,叫道:“那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吗?”袁傪和李征同一年进士及第,对于没有多少朋友的李征来说,袁傪是他最亲密的友人。那也许是因为袁傪温和的性格和李征峻急的性情之间不易发生冲突。
许久,草丛中没有回答,只是不时传出抽泣的声音。又过了一会儿,那声音答道:“不错,我的确是陇西李征。”
袁傪忘记了恐惧,下马走近草丛,与其展开了对话。他向李征问起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草丛里的声音说道——
大约一年以前,我羁旅在外,夜宿在汝水河畔,忽然听到门外有谁在叫我的名字。应声出门看时,那声音在黑暗中不停地召唤着我。不知不觉,我追着那声音跑了起来。在不顾一切的奔跑中,路不知何时通向了山林,并且不知何时我是用左右双手抓着地面在奔跑了。等我意识到时,小臂和肘弯已生出了绒毛。天亮后,我在山间的溪流边自照,看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
从那以后我都做了哪些行径,实在不忍说出口来。以前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身为虎,最近忽然发觉,自己竟然在思考为什么以前曾为人身!恐惧呵。再过一段日子,我体内的“人”的心也许就会彻底埋没在为兽的习惯中了吧。不过,那些都无关紧要了。如果我体内的“人”的心彻底消失的话,也许反而能使我幸福吧。对了,在我彻底不再是人之前,还有一事想要拜托你。
声音继续说道——
我原本是想作为诗人成就名声的,然而诗业未成,却遭逢了这样的命运。以前的诗作数百篇,尚未得行于世,这些诗中,我尚能记诵的还有数十首,想请君为我记录下来。我一生执着于此以致家破心狂,如不将它的哪怕一部分流传到后代,我是连死也无法甘心的。
袁傪命部下执笔,随着草丛中的声音作下记录。长短凡三十篇,格调意趣无不令人一读之下,立刻想见作者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叹赏之余蓦然感到:无疑,作者的资质是属于第一流的。可如果只是这些的话,距离第一流的作品,在某个地方(某个非常微妙的地方)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
朗诵完旧作之后,李征的语调忽然一变,自嘲似的说道——
惭愧。事到如今,我已成这副可怜模样,竟然还时而在梦里见到自己的诗集摆上了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笑我吧。
其时残月冷照,白露漫地,吹过树间的寒风宣告着拂晓即将来临。人们早已忘记了事情的离奇,肃然叹息着这位诗人的不幸。李征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刚才我曾说过,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命运,可转念想来,也并非全无头绪。在做人时,我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别人以为我倨傲,可是没人知道,那其实是一种几近于羞耻心的心理。当然,曾被誉为乡里奇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那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自尊心。我虽然想凭借诗作成名,却并没有进而求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而另一方面,我又以跻身俗物之间为不洁。这些无不是我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在作怪。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躲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头猛兽,就是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
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刻苦钻研的怠惰,就是我的全部了。远比我缺乏才华,可由于专念磨砺而成为堂堂诗家的,也颇不乏其人。如今想来,我真是空费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成为老虎后的今天,我才总算看到了这一点。每当念及此处,即便现在也感到胸口被灼烧一般的悔恨。
四周的黑暗渐渐散去。透过林木之间,不知何处传来了角笛报晓的悲声。
到了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了——李征的声音说道——但是,在告别之前我还有一事相托,那就是我的妻儿。虽是厚颜之请,还望君怜她们孤弱,时加援手,使之免于饥冻。如蒙答允,则深恩莫大于此。
言罢,草丛中传出恸哭之声。袁傪也眼泛泪光,欣然答允。李征的声音忽而又恢复了此前自嘲的语调,说道——
其实,刚才我理应先拜托此事的,如果自己还是人的话。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却更关心自己微不足道的诗业,正因是这样的男人,所以才沦为兽身的吧。
殷切致以别辞后,袁傪几度回顾草丛,流着眼泪出发了。
一行人登上山丘后,回首眺望。忽然,只见一只猛虎从适才的草丛深处跃出。猛虎仰头朝着已失去光彩的白色月亮咆哮几声后,又跃回原先的草丛,再也不见踪影。
(韩冰、孙志勇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自己的心志出来做一小官,后来又放下了自尊,恳求朋友帮忙照料,可见他对妻儿确实是真爱。
B.袁傪遇到变为老虎的李征之后没有逃避,面对好友托付也欣然答应,可见其热心善良,理解朋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小说两次写到已是虎身的李征的“哭”,第一次“抽泣”,第二次“恸哭”,情绪呈现出递进之态,但是“哭”的原因是一样的。
D.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的情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少年得志转到抑郁发狂,由途中遇虎转到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短短几段中一再跌宕起伏,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小说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C.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D.无论是李征化虎还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8.文中划波浪线处“如果我体内的‘人’的心彻底消失的话,也许反而能使我幸福吧”体现了李征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与这篇小说一样,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写人异化为物的经典之作。请比较两部作品在“异化”上的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巡守睢阳城,城中粮尽,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
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少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节选自《唐书·忠义传》)
材料二:
或问:“张巡何如?”曰:“忠矣,然而不仁。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仁者不为,守一城而食人三万口,其忍为之乎?宁使贼杀,岂容自食?故余当谓,其死节之名固千古不可磨,而食人之罪亦万劫不能灭也。”或曰:“为己则不可,为国何害?”曰:“为己与为国等耳,天下只有一个是。”或又曰:“国之大者不显其小。”曰:“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三万口之命而谓之小事,何邪?使江淮果由此而保,亦不足道,况其未必哉。”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材料三:
张巡可谓忠矣!然括城中老幼食之非训也;杀妾非训也。孟子曰:“兽相食,且人恶之。”又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孟之言,以为有民而后有社稷。睢阳危急,是去食时也。食去民死,率其妾而死之,礼也。纵百姓食人,已失信矣,并食其妾,是朱粲、赵思绾之为,非忠臣训也。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父饿且死,杀子孙以奉之,非孝也。或谓巡之杀妾,激军心也。然军人食之,不足济一日之穷,敌人闻之,适足为急攻之计。或谓巡之杀妾,望成功也。然巡有功,则爵为上公,妾无罪而形同犬彘,于心不安,请于朝而旌之,于事无济。孟子曰:“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杀一不辜而号忠臣,君子为之乎?吴吾粲与魏战,遇水人攀其船船重将覆船人以戈撞击。粲止之曰:“我求生,彼亦求生,俱生不得,俱死可也。”嘻!此言也,足以证巡与攸之过矣。杀妾飨军,不自巡始也,巡得重名,故论之。后见《池北偶记》载巡妾报冤事。《抚青杂志》载巡显灵见何兼资,解说妾系自缢,非杀云云。稗史言虽不经,然足证人心之所同。
(节选自袁枚《张巡杀妾论》)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遇水 A 人 B 攀其船 C 船重 D 将覆 E 船人 F 以戈 G 撞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忍为之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言不让”的“其”用法相同。
B.死,为……而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意义相同。
C.等,相同,与《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的“等”意义相同。
D.训,准则、典范,与成语“不足为训”中“训”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写将士不忍心吃张巡之妾,侧面衬托了张巡的忠义无私,同时也暗讽了张巡的残忍。
B.材料二写王若虚先假设,有人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吃人合理的观点,然后对此加以驳斥。
C.材料三“于斯二者何先”中的“二者”,指粮食和民众信任,作者认为民众信任是立国之本。
D.材料二、三都承认张巡是个忠臣,但也都认为不能把对朝廷的忠诚作为他杀妾飨军的理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江淮果由此而保,亦不足道,况其未必哉。
(2)然军人食之,不足济一日之穷;敌人闻之,适足为急攻之计。
14.材料一和材料三结尾处都提到了“人心”,但两者内涵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出任池州刺史时,与来访友人张祜同游酬唱之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涕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15.下列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点明登高的时节为秋季,营造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B. 颔联中“菊花插头”,既体现了重阳节的习俗,也暗写归途中的狂放之态。
C. 颈联中“酩酊”形容大醉状态,与“酬佳节”呼应,体现了节日酣饮之风。
D. 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用典,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16.有人评价这首诗“通篇用‘笑'字为骨,却于笑中藏泪”。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走向,指出了它的终点所在。
(2)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3)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曹操和杜甫分别在《短歌行》和《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来以酒寄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雪豹入圈、猛虎下山、野象北上,近几年,野生动物时不时入村探院甚至进城, A 就和人类撞个满怀。人们为珍稀野生动物的亮相感到惊喜之余,当地群众也不免受到惊吓侵扰。
雪豹、东北虎、亚洲象等频频到村寨串门,是因为这些物种数量比原来多了。从划定保护区、创建国家公园,到打击盗猎、科普宣传,我国濒危物种保护成效 B 。种群数量增加势必导致( 甲 ),牲畜、食盐、粮食都可能吸引猛兽。在云南,亚洲象以前主要以草棕榈等植物为食,现在经常到地里吃农民种的稻谷玉米。随着亚洲象越来越多,人象活动的重叠区域也在扩张。
野生动物频频进村,也源于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其实,动物去哪儿,( 乙 )。不管是“牢底坐穿兽”,还是“好萌好可爱”,当人类不再主动伤害野生动物,对动物来说,进村入户的危险系数就大大降低了。也就可以想见,更容易获取的牲畜和粮食,对野生动物有多大的吸引力。以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为例,当地农民不仅不会伤害越冬黑颈鹤,还会留些散落的土豆、玉米给黑颈鹤当自助餐。
虎豹时不时进村捕食牲畜,野象习惯了连片采食粮食,鹤鹭在鱼塘大快朵颐,这些都给农户带来不小的财产损失。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落到实处,是保障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之举,也能化“要我护”为“我要护”,激发农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主动性。现实来看,①不管是增加食物源还是划定生态廊道,②通过科学评估后的主动干预,③野外栖息地更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繁衍,④有助于减少动物往人类活动区的无序扩散。⑤与此同时,⑥在城镇村寨交通干线办理物理阻拦设施,⑦也十分必要。总之,人的安全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把野生动物进入人类居住的村子写成“串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用这种修辞手法改写本段划线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修辞,表达流畅。(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吕叔湘在《语文常谈》里提到汉语语法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能产生不同的意义。请结合文中加点字,作简要分析。(3分)
2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