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9 17:48:07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年’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春节这一‘年始’的形成”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的
是“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
端”,
“年”的概念的出现只是与春节的起源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年”的概念出现就标志着春节的形成。
2.C【解析】A项,“甚至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过年习俗”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但是由于文献
记载的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不能表述为“已经有了过年习俗”。B
项,
“是春节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表述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五段说的是,“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定,这同
样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不能表述为“重要原因”。D项,“春节申遗成功,使我们意识到了传统节
日研究保护的紧迫性”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在此次申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节日研究
保护仍然存在紧迫性”,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
3.B【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材料一第五段说的是春节赓续不绝有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原因,后文则从
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所以分析选项是否能够作为论据支撑这一段的观点,要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内
容。
A 项符合“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
活动”,是文化方面的论据;C项符合“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是政治方面的论据;D
项符合“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是政治方向的论据。B项,说的是各地唐人街过年的景象,尤其
是提及外国友人,而第五段的前提是春节在国内赓续不绝的原因,不符合。这个可以是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春
节也必将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论据。
4.①引用论证,材料通过引用《尔雅·释天》中的句子论证了“年”有不同的称谓,引用“履端于始,序则
不愆”说明了年的意义,也增加了行文的说服力和文采。
②举例论证,材料通过举周代、汉代过年的例子论证了不同时代过年的变化,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因果论证,材料第五段通过“之所以…的原因”等表述,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揭示了春节赓续不
绝的原因,使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性强。(共 4分,每点 2分,答对 2点满分。)
5.①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人重视时间的开端,会在岁首祭祀、庆贺,而过年习俗至少在周代就已
形成。
②介绍春节传承至今的原因:春节是因时因地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它的传承蕴含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
向原因。
③介绍传承保护春节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
同,还可以助力文化传播,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每点 2分,3点满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
分。)
6.C【解析】.意在表达炼焦人靠山吃山的底层生活智慧"错误。原文通过描写炼焦人“开山挖煤”
“隐遁于黑暗”的艰辛劳作,主要表现的是底层劳动者在生存压力下的坚韧与拼搏,而非强调其“生活智慧”。
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态度是敬意而非单纯的“智慧”赞美。
7.A【解析】.“与云贵高原的星河形成对比”错误。文中提到草原、阿勒泰、沙沟的星群,是为了引出作
者过去对星空的忽视,以及此刻专注观星的“第一次”心境变化,并非通过对比突出云贵高原星河的璀璨。
8. ①数量与分布:“高处低处都是火堆”“漫山遍野”“坡坡坎坎”体现火堆的密集与覆盖范围之
广;
②色彩与形态:“红亮”“灰白”“白炽”“蓝紫”等色彩渲染视觉冲击,“喷放”“跃动”
“追赶”等动态描写展现火势炽烈;
③感官综合:视觉(火光、烟雾)、听觉(呼呼火声)、嗅觉(呛鼻的烟)多角度强化场面的震撼;
④象征与想象:火堆如“蒙古包”“铁锅”,暗喻原始劳作,赋予画面壮丽背后的力量感。
9. 表层含义:指深山炼焦人点燃火堆烧炭,以火光驱散黑夜的物理场景;
深层含义:①象征底层人民在困境中以拼搏“点燃”生存希望,用劳作改变命运;②隐喻底层力量对黑暗
现实的冲击,推动社会悄然变革;③呼应结尾“世界在燃烧中转变”,表达对生命坚韧的礼赞与自我精神的觉
醒。
10. BCE 11. B 12. C
13. (1)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的议论。(“常”,常规;“故”,旧例。得分点各 1分,语
意 2 分)
(2)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 (“国用”,国家的用度;“故”,缘故。得分
点各 1分,语意 2分)
14. 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③洞见症结,解决要害。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
“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主谓结构,其后 B处断开;
“便私胶习”与“苟简怠惰”都是四字短语,前省略主语“至昧者”,单独成句,其后 C处断开;
“此”是下句主语,其前 E处断开。
故选 BCE。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B.错误。机构;主管的官员。句意:勉强百姓做事。/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
C.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
变更计划、方法。
D正确。沿袭;依靠。句意: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了他。
故选 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
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 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常”,常规;“故”,旧例;“更”,改变。
(2)“国用”,国家的用度;“由”,因为;“故”,缘故。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
财无法”可概括为:心忧天下,匡正时弊。刚为翰林学士就能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可见年少时就一直
关心国家政事,希望能改变现状。
②由“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
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
同而已”可概括为:不避众议,坚持变法。司马光多次上书请求停止变法,大多数人也都不支持变法,但王安石
从未改变初衷。
③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概括为:洞见症结,解决要害。王安石向
皇帝提出理财没有章法。表明他看出了当时朝政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
参考译文:材料
一:
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的议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
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能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
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
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
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至凿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
们认为错误的。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
说:
“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
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
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
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
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
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
财的人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
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
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
司。” 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
司马光说:
“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
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
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
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
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
不言新法之事。
15. D 【解析】“因而久久远望友人所在方向”错误,第八句是说诗人因为观赏美景而不知傍晚已至)
16.①三、四句诗人觉得无论是青色点染,还是水墨画法,都无法再现山景的自然神韵;而结尾两句诗人又
希望借助画师的画笔来描绘美景。②前后写绘画,看似矛盾,实则都源于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借以反衬
美景带给自己的震撼,结尾两句借以表达因美景的不可多得而渴望与友人分享的愿望,前后不同的感受使情感的
表达更加深沉强烈。
评分参考:每点 3分。如果从赏景的阶段分析感受的不同,比如从初赏景的震撼到赏景已久、已至傍晚的沉
醉眷恋,言之成理可正常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①千里澄江似练 ②玉鉴琼田三万顷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⑤度义而后动 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8.(3 分)A 事与愿违(大失所望)B 至关重要(势在必行)
【解析】事与愿违:事情的发生、发展跟主观愿望相违背,指事情的结果不能称心如意。至关重要:相当地
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每空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甲:什么是能量补偿乙:能量补偿就越多(每处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20.②为了避免自己消耗过多能量(为了保护自己不消耗过多能量) ④研究团队分析迄今为止最大的成人
总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消耗数据集发现
【解析】②句否定失当,④句残缺动词。找出并改对每处得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
给分。
21.“畴划”改为“筹划”;“不只”改为“不止”;“补尝”改为“补偿”;“坚难”改为
“艰难”(每改对 1 个得 1 分,满分 3 分。)
22.网友您好!减肥与能量补偿有关,您在跳广场舞时,身体会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降低基础能量消耗,
(1 分)并且,能量补偿同性别和年龄几乎无关,(1 分)主要和体重指数有关,您的体重超重,能量补偿就更
多,减肥就更缓慢。(2 分)建议您根据自己的 BMI 和体能水平,设计出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平衡饮
食、规律运动,一定能看到减肥效果。(2 分)(+情境意识 1 分)
23.【解析】“尽我所能”:意味着在面对事情时,充分调动自身的一切资源,包括精力、知识、技能、勇
气等,竭尽全力去达成目标。这是一种积极主动、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的态度。“尽我所能”是积极奋进的动力
源泉。霍去病立志灭匈奴,在战场上倾尽军事才能;袁隆平怀揣让国人端稳饭碗的梦想,几十年扎根科研,全力
攻克杂交水稻难题。他们通过“尽我所能”展现出拼搏精神,挖掘自身潜能,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实现人生价
值,这是向着目标前进的驱动力,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敬我不能”:“敬”在这里有敬重、敬畏、正视之意。“敬我不能”并非是消极地承认自己不行,而是
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局限、短板、劣势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后,对这些“不能”的情况予以尊重和接纳。“敬我不
能”则是理性前行的指南针。那些不具艺术天赋却盲目挤入演艺圈的人,因忽视自身局限而徒劳无功。庄子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强调了尊重自身局限的重要性。这是对自身短板、劣势
及客观限制的清醒认知,避免因盲目追求而陷入困境,防止精力浪费。
在现代社会,我们既要“尽我所能”,鼓足勇气全力以赴迎接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敬我不能”
时刻保持清醒,认识自身优劣,合理规划行动。如此,才能平衡二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勇敢追梦且稳步前行,
抵达成功彼岸。
参考立意用“尽我所能”拼搏,以“敬我不能”明智于“尽
所能”中奋进,在“敬不能”中沉淀于“能”处奋进,于
“不能”处转身…… 参考范文
《尽我所能,敬我不能》
在生活的广袤舞台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劝诫:凡事要“尽我所能”,也 “敬我不能”。这看似矛盾
的二者,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助力我们驶向成功与幸福的彼岸。
“尽我所能”,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
诠释了这一精神。西汉名相陈平,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努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从辅佐
刘邦成就霸业,到稳定汉初局势,他一路拼搏,将自身才能发挥到极致,为汉朝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无独有
偶,科学家屠呦呦在疟疾肆虐的年代,毅然投身科研,面对设备简陋、资料稀缺等重重困难,她遍访古籍、反复
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仍坚持不懈。终于,她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竭尽全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才能突破困境,实现梦想。
然而,一味地强调“尽我所能”,而忽视“敬我不能”,则可能陷入盲目与自负的泥沼。生活中,有人不
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创业,最终血本无归;有人过度追求高难度目标,身心俱疲,却收效甚微。我们必须承
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无论是天赋、能力还是客观条件。承认并尊重这些“不能”,并非是懦弱与退
缩,而是一种清醒的自知与理性的抉择。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但倘若没有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即便有超世之才与坚韧之志,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尊重“不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调整方向,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著
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早年赴美留学时,立志在实验物理领域有所建树。然而,他在实验方面的天赋并不突出,多
次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在导师的建议下,他转而投身理论物理研究,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最终
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的经历启示我们,当发现自身存在“不能”时,及时转
变方向,才能让才华得以施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平衡好“尽我所能”与“敬我不能”的关系。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迎
接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去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尊重客观事实,不盲目
逞强。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走出一条稳健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敬我不能,是对规律的尊重,对过往的释怀;尽我所能,是对当下的诚实,对明天的守望。于自省中沉淀
智慧,于聆听中积蓄力量,于追问中修正方向,我们的步履不必匆忙,但要坚定。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
创文化。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
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度日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
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
一熟,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的周期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
的开端。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时间的开端,认为这对于秩序的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所谓“履端于始,序
则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
(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缺
乏,我们难以确知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周人以夏历十
一月为年始,年终祭祀、庆贺与正月之吉的行事,构成当时过年的基本内容。
周代,新年这天多被称为“正月之吉”,宫廷中要举行盛大的朝正仪式,诸侯百官朝见天子,
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并表彰奖励诸侯百官的功劳。正月之吉也是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的日
子。
周代的岁首行事,更多是利用新年伊始、岁月更新的机会发布政今,推行教化,以保证整个社会在
新的一年里有序运行。毋庸置疑,过年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形成,春节至少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生命历
程。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
一日成为岁首之日,年终岁首活动相应转移到新的时间来举行。此后两千余年,过年基本上就以夏
历一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春节之所以赓续不绝,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第一,春节植根于生生不息的中华
文明沃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是春节持续
存在的根基。第二,历法的长期稳定和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三代之前我国
已经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之后虽然历法测算日臻精密,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
定,这同样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第三,官民共享的特征造就了庞大的春节传承群体。官
民共享,不仅仅意味着统治阶层会和平民百姓一样亲自参与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更重要的是,官
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节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时空。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来协调
天人关系,更新社会关系,并让个体的身心关系得到调节,使春节具有强化个人同家庭、家乡、地
方、国家的情感联系,增强社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功能,从而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之中,成
为社会成员无法离弃的文化传统。第四,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为春节的传承持续赋
能。
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
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
春节文化蕴含着物质充裕、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
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而随着走向世界,春
节也必将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摘编自张勃《春节:年轻的古老节日》)
材料二:北京时间 2024 年 12月 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
践” 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届会议上通
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基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认
识,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
一遗产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为中华
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项目申遗成功,是对文化传播的有效回应。2023年,文
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同年 8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
2024 年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在此次申遗成功的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节日研究保护仍然存在紧迫性。冯骥才先生曾撰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
大的非遗》,提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
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
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
方式。可以说,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摘编自靳铃涵《春节申遗成功!潘鲁生:申遗成功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人认为时间开端对于秩序构建具有基础性意义,“年”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春节这一
“年始”的形成。
B.周代春节称“年”,其蕴含着对谷物成熟的重视,但此时过年的内容不仅包括祭祀、庆
贺,也包括了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
C.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年始”,直到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春节才基本固定在同一个时
间点,并延续至今。
D.春节根植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的中华文明,其申遗成功能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文
化创造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甚至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过年
习俗。
B.三代之前,我国就有了相对完善的阴阳合历。历法的长期稳定,是春节能够持续存在的重
要原因。
C.春节文化蕴含丰富,寄寓着人类共同生活理想,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因此能被世界其他
国家接受。
D.春节申遗成功,使我们意识到了传统节日研究保护的紧迫性,作者认为这只是起点而不是终
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 5段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文博场馆过大年、旅游过年、阖家相约电影春节档等崭新形态,为春节的仪式感赋
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B.世界各地唐人街张灯结彩,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外国友人也纷纷参与其中,学写春联、品尝
饺子,感受春节的独特魅力。
C.2024年 11月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除夕
再度被纳入法定假期。
D.1983年,第一届中央广播电视总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办,2025年蛇年春晚,已经是第 43
届春晚,春晚成为了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春节申遗成功,在寒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你准备从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写一篇
论文,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列出行文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16 分)
《把黑夜点燃》张承志
此刻,心情清淡又自在。云南特有的晴朗暮霭,正渐渐变成一派黯淡。我在这里向云南告
别,等着进入贵州。
夜行开始了。两省边界的道路很坏,漫长的夜路摇晃着,车熄灭了灯光,里外漆黑一片。首
先看见了星。好亮呵,我不由地想。好像,比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住在寨子里每夜看已经看熟悉
了的那些星,还要明亮。我被莫名的感触吸引,探身出窗,把脑袋浸入了清冽的夜风。
真是星汉灿烂,满天璀璨。如银如雨的晶莹星群,使人忆起往事和旧地。我马上想到自己一
生的浪费。比如,除了北极星之外,我根本没有在乎过草原上空夜夜繁华的星群。还有后来,在新
疆的阿勒泰,在西海固的沙沟,它们都曾在夜晚与我相伴。我总是凝望它们,想着别的心事。
此刻望着这南方的星空,我觉察出,这是第一次,心思全在星星。因为只有注视着它,人才
能相信天道的恒定。远处似乎传来世间的喧嚣,但是在夜和星的俯视下,人好像触着了身近的微
渺。云贵高原上空覆盖的繁星如同真理——应该高贵地闪亮本质,更要坚忍地度过沉默。
过两省界山的时候,路上发生了阻塞。
停了一会儿,前面的车蠕动了起来,我们的车赶紧跟上。我看见路左停着的,大都是载重卡
车,辆辆满满载着货。夜漆黑,不见路,指靠的只是车灯。光柱射在车身一侧,每双眼睛都紧张地
盯着这一侧。在几乎是一线的余地之间,一辆车又一辆车地,危险又准确地摩肩而过。没有一辆车
不守规矩。真是的,已经在这夜路的沉重颠簸中出现了一个规矩:车缓缓地爬行,马达单调地响,
云南车在上坡,贵州车停着等待。
很多卡车上装着石头样的东西,在车灯的照射下颜色青白。灯光里,看着我们的贵州司机都
不说话,他们靠着车门,脸上的表情和车上的重载一样粗糙。在滇黔交界的深夜大山中,在漆黑和
寂静中,在险峻的盘山道上,劳作的司机们默默地建立了一个秩序。甚至我觉得,这墨黑深夜的险
恶山路上,出现了一派高贵的气氛。
好像车攀上了界岭。我听见司机换挡,开始下坡。车速快了。那一幕出现得太突然,我完全
不曾提防——前方的黑夜之上,遥遥地直到看不见的极远暗处,扭动闪跳着一条灯火的河流。像是
一股红黄的彩色,斜斜地涂抹在天地六合之间,这黑色的夜幕之上。这么多车!邻座的汉子和司机
也都失声叫出了声。这里是偏僻的荒山边界呵,黑夜的穷山野岭中居然也流淌着如此的灯河。在沉
默的灯影中,我清楚地看见了人。在与生存的搏斗中,人们已经不问安危,不舍昼夜。
路左的车也驶动了,沉重地顺次爬坡。它密集地排成队,抖闪的黄灯试探着,蜿蜒成一串不
尽的灯龙。
过盘县的时候已是下半夜。夜深了,四望都只见浓浓的墨色。又不知走了多久,车载着我,
穿行着盘县的黑夜。
经过第一个火堆的时候,我全然没有察觉。在黑黝黝的山坡上,那一堆火像一个圆盖,火苗
从压抑下燃烧着,它不是取暖的篝火。
随着车的颠簸驶动,当我们登上一道山梁时,壮丽的场面出现了。
高处低处都是火堆,漫山遍野都喷放着火苗,坡坡坎坎都亮了。西南山地的黑夜,被红亮的
火焰遮盖,被灰白的烟雾吞没了。呛人的烟涌进车厢,弥漫在沉睡的各个旅客身旁。我不明白,我
忍住呛鼻的烟,坚持着把脑袋探出窗外,想看个究竟。火堆像低矮的蒙古包,又像倒扣着的铁锅。
股股恣意的火苗,就从锅底的每一个缝隙中冲出,竭力地灼舔着薄薄的黑锅。蒙古包或黑铁锅被烧
透了,白炽的火,蓝紫的火,从碎裂和洞口吞吐冲击,把一个个圆堆烧成一座座红得透明的小丘。
它们紧挨着,如疯如痴、大喜大怒地喷射着熊熊的火。看不见一个人,也似乎没有了风,只听见猛
烈的呼呼火声。
为什么呢?是谁在这荒凉的边境深山处处放火呢?我问邻座的汉子。他说,没看见那些车
么?炼钢的焦炭!我想起刚才的贵州车,满满载着灰白的大块。不是误入了火焰山,这是人烧起的
满山的火。开山挖煤,就地烧炭,路边烧,路上卖,把荒山腹地的煤,烧成值钱的焦炭,运进云
南。
没有人,只有火。可是火堆太多了,密密地紧挨着的火堆后面,亮色后面更加漆黑。
好像在醉痴地舞蹈的火焰背后,低低地蹲踞着一个个黑色的人。他们跃起又伏下,他们吆喊又无
声。这是原始的劳作,是底层的拼争。他们奔波运搬,他们吆喊纵火。现在大火蔓延,他们却隐遁
了。
但是,在这滇黔交界的大山黑夜里,我仍然触着了人的决意。绵延的火光,不停地撩拨挑动,
使人莫名地想象。我也要像这些山里的炼焦人一样,点燃自己的一堆火,然后消失于黑暗。
遍野的灼烫光焰,淹没了看不见的道路。车在火堆中摇晃,在浓烟中游动。随着视野的变
移,火在跃动,火在追赶,两翼远近,四极八方,举目上下,到处都是熊熊的烽火。在这无人知晓
的荒僻天地里,山点燃了,夜点燃了,世界正在燃烧中转变。
也许是因为后来疲乏得睡着了,也许是因为走出了盘县的大山,总之,我记不清怎样离开了
大火,记不清怎样又回到了寂静的夜路。等我清醒过来,时间已是凌晨。静极了。周围的一切都不
动声色。好久我都不能判断,眼前的黑夜和死寂;还有刚刚经历的,那些转瞬即逝的星、灯还有
火,我不知哪一些更真实。
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凸显出一些水墨画似的、淡淡的山峦的影子。已是贵州地貌,气候骤然
一变。四望灰蒙迷茫,窗外落着冬雨。车笔直地朝着东行驶。前方的雨雾中,已经显出了乳白色的
一抹微明。
(文章写于 1996年 2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处交代心情“清淡又自在”,表现出了作者进入贵州之前的平和心境。
B. 作者初见穷山野岭中的灯河,既震惊于车队的绵长,也震惊于人们的不舍昼夜。
C. 开山挖煤,就地烧炭,路边烧卖,意在表达炼焦人靠山吃山底层生活智慧。
D. 作者在夜行中看到了星、灯、火种种景象,感受到了人的决意和世界的转变。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写到草原、阿勒泰、沙沟的星群,与云贵高原的星河形成对比,突出云贵高原星河的
璀璨。
B. “脸上的表情和车上的重载一样粗糙”,运用比喻,写出卡车司机们经历了生活的磨砺。
C. 结尾处“显出了乳白色的一抹微明”,写出景色的变化,也暗示自己心情发生了变化。
D. 从暮霭黯淡到天色微明,由云南出发到贵州境内,文章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层次分明。
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哪些方面展现出场面的“壮丽”?请简要分析。(4分)
9. 本文标题“把黑夜点燃”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
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
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
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
曰:
“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
“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
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
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
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
尽民财。” 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
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
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
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
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
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
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
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 材料一中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至昧者
A则苟简怠惰 B便私胶习 C而不知 D变通之权 E此其 F所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穷,指穷尽、完结;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的“穷”意思相同。
B. 司,指机构;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代下司职”一句中,意思相同。
C. 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中的“更张”意思相同。
D. 因,指沿袭;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应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
地方,才会逐渐达到天下大治。
B. 文彦博支持皇上的改革,并用琴瑟不调来比喻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具体讲述实施的措施,
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C. 在国家用度方面,司马光认为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所以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王
安石则主张任用善于理财的人。
D. 司马光向皇帝反映,天下人都反对改革,他请求废除条例司,可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
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
(2)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14. 王安石这位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鉴
赏(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看山寄宋中道》梅尧臣
前山不碍远,断处吐尖碧。
研青点无光,淡墨近有迹[注]。
前林横白云,复与后岭隔。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安得
老画师,写寄幽怀客。
【注】研青、淡墨分别代指青碧着色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绘画类型。点,点染,绘画技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二句将前面的山岭与断缺处露出的远山层次分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直接点题。
B.第二句的“吐”字使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远近山岭互动共生的独特景观。
C.五、六句“白云”与“前林”纵横相交,“前林”与“后岭”前后错落,景物具有空间美
感。
D.“川上人”为诗人自己,他眼前虽有美景,却无人与共,因而久久远望友人所在方向。
16.诗歌三、四句与结尾两句都借绘画来写山,但对绘画的感受有矛盾之处,如何理解这种矛
盾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数词,常常出现古诗词中。如王安石俯瞰金陵时,眼中所见是“___△___”的壮阔,
还有青峰、晚霞,相映成趣;张孝祥泛舟洞庭时,“___△___”一句道出了他内心的豁达与自在。
(2) 《谏太宗十思书》中,作者认为君王身居高位,就要时时培养自己的品德的句子是
“___
△___”,强调不要因君王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的句子是“___△___”。
(3) 《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 ,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
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2 题。
国家喊你减肥了,这事得当真。不少人纷纷将减肥大计提上日程,或是夜跑,或是走进健身
房开始锻炼。但一番努力后却 A ——体重一点没变!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联合国际团队发表的研
究论文《能量补偿与人类肥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概念—能量补偿,或许能解答大家的疑惑。
(甲)?简单来说,①能量补偿是指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后,②为了避免自己不消耗过多能
量,③自然调节能量消耗的一种机制。④研究团队分析迄今为止最大的成人总能量消耗和基础能量
消耗数据集,⑤在没有进行繁重体力劳动和长期短缺食物的条件下,⑥参与者的总能量消耗与基础
能量消耗成正比,⑦而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与基础能量消耗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日常活动(比如走路、跑步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畴划补充日常
活动的消耗,降低基础能量消耗。整体上我们每天总的能量消耗增量低于实际增加的活动产生的
能量消耗。比如某人某天总的能量消耗增加了 360 千卡,可以肯定的是,他当天活动增加的能量
消耗绝对不只 360 千卡。而且研究还发现,能量补尝同性别和年龄几乎无关,主要和体重指数
(BMI)有关。BMI 越大,(乙)。这意味着,BMI 较高的人,在相同的运动量下,减肥的过程更加坚
难。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能量补偿都是不同的,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减肥计划 B 。科学
评价自己的 BMI 和体能水平,听取健康顾问或营养师的专业建议,有助于设计
出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平衡饮食、规律运动是持续减重和保持理想体重的基础。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0 个字。(4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三段存在几个错别字,请指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2.一位女性网友在某科普减肥专栏留言:“我今年 50 岁,体重超重,最近又是跳广场舞又
是节食,为什么还瘦不下来?我是不是减肥没希望了?”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替小编回复该网友。
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简明得体,不超过 150 字。(7分)
四、作文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领略了史铁生对生命坚韧不拔的执着情怀;在《赤壁赋》中,我们
领略了苏轼豁达超脱的铮铮傲骨;在《故都的秋》中,我们领略了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眷恋与落
寞……这些伟大的作品,如同一粒粒种子,可能会在我们青春的田野
上生根发芽;我们也应该在这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青春旅程中,尽我所能,敬我不能。
对此,你怎么思考的呢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