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二高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及解析: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旨在恢复周代‘巫、史、祝、卜’的职业传统”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可知,孔子以“仁”释“礼”是为礼乐赋予伦理价值,而非恢复巫史职业,原文指出儒者“以‘相礼’为职业”,但孔子将其升华为思想体系,与职业传统无直接关联。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老子》《庄子》因历史局限性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用批判眼光全盘否定”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这些经典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它们都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世的我们继续研究”可知,材料二明确反对将老庄思想视为“过时”,强调其当代价值,“全盘否定”表述错误。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可知,儒家“建构”功能是: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A.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百姓”, 侧重个人修养与责任,不能体现观点。B.意思是“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追求高尚理想和自我价值的精神,不能体现观点。C.意思是“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家对儒家规约的批判或解构。D.意思是“礼制上崇尚来往”,其核心强调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和礼节上的往来,强调礼的交互规则,体现儒家对行为规范的符号化建构。
4.材料一从美学视角剖析儒道互补:①儒家通过礼乐符号的秩序化建构(如“仁礼结合”“文质彬彬”),奠定中华文明的伦理与审美范式;②道家则以解构姿态(如批判文饰异化)消解僵化规则,维系文化活力;③二者交替作用,使中国古典美学在秩序与自由的张力中持续发展,形成独特的美学传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从美学视角剖析儒道互补:(1)由材料一第四段“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可知,孔子开创的儒家礼乐文化是由一套符号系统构成,作用是将人文明化,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奠定中华文明的伦理与审美范式,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2)由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可知,道家则以解构姿态(如批判文饰异化)消解僵化规则,维系自由的创造活力;(3)由材料一第一段“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解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可知,儒道互补这个古老的话题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而使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5.①自我调适:庄子“安时处顺”思想可缓解功利焦虑,倡导在竞争中保持内心平和(例:接受不可控因素,减少精神内耗);②人际弹性:“张弛有度”的互补智慧,启示人们既需社会协作(儒家),亦需保留个人空间(道家),避免过度竞争;③生命观照:庄子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庖丁解牛”),鼓励超越世俗标准,追寻精神自由,对抗“工具化”生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庄子对人生冷眼旁观但并不厌世,他对生命的体会思考前无古人,力透纸背”可知,对人生冷眼旁观但并不厌世,即学会自我调适,倡导在竞争中保持内心平和,不争不抢,“安时处顺”,远离功利焦虑,坦然面对外在因素的干扰,减少精神内耗。(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补关系,可以让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张弛有度”可知,启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既需要儒家的“张”,即社会协作,也需保道家的“驰”,即留个人空间,避免过度竞争带来压力,松紧有度,收放自如。(3)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例如庄子过分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集体精神等”可知,这句话虽然是对庄子过分追求精神自由的批判,但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和自由。
【导语】《天二哥》小说以天二哥与小柿子的冲突为核心,展现了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复杂人性,天二哥的酗酒、暴躁与自尊心,反映了他在社会边缘的挣扎与无奈。作者通过对话、场景描写和情节推进,赋予小说强烈的戏剧化效果,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结尾天二哥的死亡,既是对其命运的悲剧性总结,也揭示了底层生活的残酷与无常。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展现出天二哥天性凶狠残暴,令人心生畏惧”错误,天二哥的动作描写主要展现他的暴躁、争强好胜,而不是“凶狠残暴,令人心生畏惧”。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始于身份认知的错位”错误,天二哥与小柿子的冲突并非源于身份认知错位,而是天二哥长期酗酒、恃强凌弱的性格所致,小柿子作为底层少年,与天二哥并无阶级差异,冲突更多是个人尊严争夺,如天二哥认为“小柿子不配打他”。
8.①语言描写,如“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小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等语言,生动展现天二哥粗鲁、豪爽的性格特点。
②动作描写,像“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地捶”“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歪右斜踉跄地跑到栅门口的尿池前,连连舀喝了两大碗”等动作,表现出他的暴躁以及特殊的解酒习惯,丰富人物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小说通过天二哥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天二哥对小柿子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他的粗俗和傲慢,还透露出他对小柿子的轻视和不屑;此外,他在与小柿子的冲突中多次使用“小王八羔子”等粗鄙的语言,进一步凸显了他的暴躁和强势。②小说中的动作描写也有力地刻画了天二哥的形象,如天二哥在醉酒后“两脚翘在桌榇上,两手搂着腿膝盖”,这一动作表现出他的放荡不羁和无所顾忌;在与小柿子的冲突中,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地捶”,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展示了他的粗鲁,也反映出他对自身尊严的极端维护。这些动作描写使天二哥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对他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9.①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极具戏剧性,简洁生动,有冲击力,交代了人物的关系,直接引发矛盾,推动故事发展。
②场景:小说发生的地点场景集中且典型,栅门口、王三饭店就像戏剧舞台的具体场景,使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聚焦,增强了戏剧张力。
③情节:情节紧凑,故事集中在一天内,从天二哥醉酒打架到死亡,情节简单直接;冲突激烈,打架场面激烈,结局出人意料,充满戏剧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对话角度,小说中的对话生动且富有戏剧性,尤其是天二哥与小柿子之间的冲突对话,天二哥的醉态和傲慢通过他的言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他对小柿子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这种带有挑衅和侮辱性的语言,不仅展现了天二哥的性格,也加剧了冲突的戏剧性;而小柿子的反抗和求饶,则通过对话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冲突更加紧张和引人入胜。②场景角度,小说的场景描写集中且富有画面感,增强了戏剧效果,主要围绕栅门口、王三饭店前等有限场景展开故事,这些场景如同戏剧舞台,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集中的空间,如在王三饭店前,天二哥坐在馍馍桌子旁与小柿子产生冲突,众人围观、劝解等一系列情节都在此上演,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③情节角度,小说的情节紧凑且富有戏剧性,冲突的爆发和解决都极具张力,天二哥与小柿子的冲突从言语挑衅到肢体冲突,再到天二哥的胜利和小柿子的求饶,情节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天二哥的胜利虽然短暂,但通过“很光荣很疲倦地坐在原先的板凳上”这一细节,暗示了他的身体已到极限,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整个情节的发展既符合逻辑,又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使读者在紧张和期待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句意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兵法和军事,平时都尽心留意。曾经因为堂兄杜惊出将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顿挫折,怏怏不乐,心气难平。
“兵法戎机”的意思是“兵法和军事”,是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从兄惊更历将相”与“而己困蹶不振”是将杜牧与堂兄做对比,所以从“而前边断开”,排除D项。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两者意思相同。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D.“被崔郾赞为‘王佐才’”分析错误,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可知称赞杜牧为“王佐才也”的人是太学博士吴武陵。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鼎”“玉”“金”“珠”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弃掷逦迤”,丢弃得到处接都是。
第二句重点字词:“历”,历任;“以”,凭借;“知制诰”,唐朝时指掌管起草诏令;“迁”,官职升迁。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整理文段二侧面描写内容,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文段二。
从“‘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可总结出:十几个文士,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崔郾听完《阿房宫赋》也是赞不绝口;
从原文太学博士吴武陵“请公与状头”“辞容激厉”可总结出:太学博士吴武陵极力举荐杜牧;
从“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可知杜牧与诗圣杜甫齐名。
参考译文
(2)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开始时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到东都洛阳,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劣马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拔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前几日偶然看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一看,原来是考生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是辅佐君王的人才。”接着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后来(杜牧)又考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求让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杜牧)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他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凭借考功郎中的身份掌管草拟诏令,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杜牧刚强、正直,有耿直的节操,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其中的利弊得失特别中肯。兵法和军事,平时都尽心留意。曾经因为堂兄杜惊出将入相,而自己仕途困顿挫折,怏怏不乐,心气难平。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语出惊人。赏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所以用“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
15. D .“他们也一定不肯再为战争卖命了”,历史评述不一定,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改为“他们也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16. 杜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并宣扬了不怕失败的精神。王诗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
17 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4)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8.(4分)示例:A.其他研究者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B.除了每天称重最易减肥外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B处如果答“除此之外”,得1分。)
19.(6分)序号:①修改:“25岁到62岁的8名”改为“8名25岁到62岁的”
序号:⑤修改:“如果”调到“周日晚体重”前面
序号:⑥修改:“匪夷所思”改为“意想不到””
【解析】①语序不当。⑤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⑥用词不当,匪夷所思指言行思想离奇、异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评分参考:序号正确给1分;改对一处给1分,可以只指出如何修改,而不抄写修改后的句子。)(二)(10分)
20.【答案】B
解析:都表示理所当然。A.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C.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D.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21.(3分)①从语义和衔接上看,原文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强调突出“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同时照应前文“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衔接也更为紧密。②从句式上看,“绝望”和“悲观”两句句式一致,前后整散结合,语言形式更加丰富。③从结构上看,作为整段结语,“他成为……人”这一总结性评价更合适。(1点1分)渑池二高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的“幸”意思不同。
B.“奈何取之尽锱铢”中你的锱铁,古代重量名,一铅等于六铢,一铁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
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C.侍郎,古代官名。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文中的科举主
试官崔郾应该是礼部侍郎。
D.博士,古代宜名。泰汉时是学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
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描写了阿房宫中宫女"开妆镜”“梳晓鬟”等生活细节,以排比和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宫中
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B.杜牧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
亡的道理。
C.杜牧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性格刚强、正直,敢于议论国家大事,他写诗感情豪迈,通常
语出惊人。
D.杜牧因为《阿房宫赋》被崔郾赞为"王佐才”赏识杜牧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并用“大杜”“小杜”
来区别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14.《阿房宫赋》流传千古,彰显杜牧过人才华,文段二对其才华有多处侧面刻画,请归纳整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高一语文试题
第
6页
共8页
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下文作铺垫。
B.王诗首句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议论精警。
C.杜诗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白。
D.王诗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他们也一定不肯再为战争卖命了。
16.两首诗都是以项羽为对象的咏史诗,但两首诗的观点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10分)
17A(4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
这是因为他认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来人一起“
咏而归”。
17B(6分).(3)《阿房宫赋》中的“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
高耸的景象。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
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5)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素国的办法,此举会让
对方寝食难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19题。
运动减肥者应该多久站上一次体重秤是个大学问。来自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长期
跟踪测试,得出的结果是每天称一次的人是最容易减肥的;而想要保持体重的人,最好是一周称一
次。A。美国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也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的研究者对314名减肥成功者进
行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有每天称体重习惯的人,在18个月内体重增加最少,平均增加了不到23公斤。
B,这个研究团队还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大多数人在周三最轻。这个结论很大程度是
因为,每周的工作日运动量大,而周末可能就进入了“好吃懒做”的模式。因此体重周期,按照“周”发生
节律变化,通常在周末,正常人会增重一些,并在周日达到项峰;在工作日中,再失去一部分体重。
①研究人员跟踪和分析了25岁到62岁的8名成年人。②他们保持连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每天称
体重的习惯,③其中做得最久的一名参与者,④甚至连续称重了330天。⑤最终,研究人员发现:“周
日晚体重”和“周五清晨体重”如果差距很大,⑥那么很有可能运动减肥者们在以后的减肥过程中会有匪
夷所思的惊喜。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
7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