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备课设计
课题 忆童年趣事 赏天窗美景——《天窗》备课设计
课 标 分 析
教 材 分 析 1.文本位置、文体、主要内容 本课是部编语文四下第一单元第3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为“田园风光” 本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主要是写了一个孩子借助“那一方小小的天窗”,观看屋外世界,并由此产生的遐想,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先写天窗的特点;接着围绕“这时候,天窗成了唯一的慰藉”,重点讲述雨天和夜晚,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脚落跳、闪电划过、星云流动的情景以及由此展现的美丽而神奇的想象世界;最后写感谢发明天窗的人,让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赞美了天窗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慰、藉、瞥”3个二类字,会写“慰、藉、锐、滩、帐、烁、蝙、蝠、霸、鹰”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慰藉、猛厉、锐利、河滩、帐子、掠过、蝙蝠、霸气、猫头鹰、阔达、卜落卜落、闪闪烁烁”等词语。其中易错、混字有:藉、慰、霸、鹰;“慰、霸、鹰”“上宽下窄”“上窄下宽”“半包围结构”的写法。 阅读: 一是通过朗读、默读、跳读、浏览等方法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简单概括文章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窗在哪里?为什么要开天窗?”二是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天窗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三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情思的方法。把握三类语句: 第一类是议论的语句。作者在描写人、事、景、物的过程中,会自己站出来“说话”,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直接表露自己的爱恨喜怒。 第二类是反复的语句,反复是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往往是作者情思的凝聚点。 第三类是比喻的语句,作者将自己的情意“藏”在所比的事物中,抓住所比事物的形象特征和情感色彩,就能领会作者的情思所在。 《天窗》两次出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个句子是抽象的,所以在每次出现之后,作者用了一个语段具体描述透过这个天窗看到和想到的美妙事物和景象,揭示了天窗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也揭示了天窗对于孩子们成长的意义。 习作:感受茅盾散文的精妙,能划出想象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尝试仿写。 口语交际:结合文字语言,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运用“转述”视角和“自述”视角,在组内交流。 综合性学习:《窗里窗外》摄影活动-用一扇窗创意精彩故事。窗里看出去的世界,视野开阔,花开花落,精彩纷呈 ; 从窗外看窗里,角度收窄,隐隐约约,朦胧中藏着神秘。关注的动人瞬间,因为寻美视而不见,因为"风景"而错过…… 3.关系建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中编排了两个“散文”单元:第一单元是写景类散文,《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第四单元是状物类散文,《猫》《母鸡》以及《白鹅》。两个单元有区别,又有关联,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梯度。 4.资源拓展: 推荐阅读四上主题丛书“小小的乐园”单元6篇课外文章—— ◎《歌溪》/吴然◎ 《山里的时光》/李李◎《失去的草篮》/徐鲁 ◎《井上的乐趣》/力群◎《“风扇”记趣》/向辉◎《我的王国》/【英】斯蒂文森
学 情 分 析 一、知识经验 1.已知:文章学生对写景文章并不陌生,在四年级上册学过《观潮》《走月亮》等描写景物的写景文章,《繁星》与本课夜间观星有相近内容;《牛和鹅》《陀螺》等写童年文章。 2.未知: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对“无”中看到“有”,“虚”中看到“实””的理解可能会有有难度,对奇幻、阔达、猛厉的景象想象不出来。 二、策略经验 1.已知: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找出文中中描写的景物并能初步理解景物的特点。 2.未知:对课文想象手法来写景还有一定的难度,对学习文中运用想象的方法,练习说话、写法,明白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三、生活经验 1.已知:学生对雨天不能外出,被大人逼着不能出门有熟悉的生活体验。 2.未知: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他们这种透过天窗认识世界,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经历很少,因此很难体会到“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 四、存在困难与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在本课识字教学中,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课堂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慰藉”、“一瞥”、“卜落卜落”三个易混,易错的词语。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本课主要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课文重点写了“夏天阵雨来时”和“晚上躺在床上”两个场景。至于作者文字表达的准确生动,文章结尾两段话的含义,还需要教学时做深做细。 五、突破措施: 1.探寻“学生经验”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 补充资料、创设情境、多种方式朗读、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体验等方式感受天窗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在雨天和夜晚时候,给乡下孩子带来的独特快乐。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2.巧用想象为孩子们打开通向美丽世界的天窗 通过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描绘的是夜晚,蚊帐里的孩子探出头,仰着脸,透过天窗看星星、看云朵的情景。体会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
学 习 目 标 通过自主识字、形近字比较、结合语境等方法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并且读准多音字“卜”通过范写和自主书写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等词语; 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评价任务: 1.能正确认读“慰、藉、卜”3个字,正确书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慰藉、蝙蝠、霸气”等词语,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2.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说出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能根据关键语句,结合课文插图,说出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课时 驱动 任务 情境任务: 快乐乡村行,走进第二站,欣赏现代作家笔下的乡村——天窗,我的万花筒。 要求和量规: 1.能正确认读“慰、藉、卜”3个字,正确书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慰藉、蝙蝠、霸气”等词语,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2.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语句,说出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能根据关键语句,结合课文插图,说出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任务及标准
环节一 提 问 导 入 (目标2) 任务一: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教室的窗户,说一说教室的窗户与课本插图的窗户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1:教室的窗户在墙侧,插图中 窗户在屋顶。 预设生2:教室的窗户看不见天空,插中的窗户看得见天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扇特别的天窗。 评价任务一: 能说出窗户与课本插图的窗户的不同。 标准1: 1.教室的窗户在墙侧,插图中的窗户在屋顶。 2.教室的窗户看不见天空,插图中的窗户看得见天空。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目标2) 任务二: 一、了解作者,走进作品 教师:《天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茅盾是谁呢? 预设生:茅盾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原名叫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作者通过一方“天窗”为我们描绘出了孩子们无尽的想象力。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课文讲了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出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带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 说天窗特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天窗开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生:天窗开在屋顶上。 教师问:天窗是什么形状的?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呢? 预设生:是方形的,从文中的第三段可以知道。 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交代了天窗的位置和形状。 教师问:为什么要开一个天窗呢?请同学们找出开天窗的原因,用横线画出。 预设生:因为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教师追问:开天窗的原因是木板窗关起来时,屋里像地洞似的又黑又静。 4.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天窗对孩子们的特殊意义: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至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并没有直接写天窗,而是写了哪两个场景? 预设生:写了夏天阵雨时和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时。 师总结:作者写了下雨天和睡觉前两个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唯一的慰藉”:这两个自然段的结尾都出现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什么是唯一?“慰藉”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慰藉”就是安慰。 教师补充:“慰藉”在本文中是指乡下孩子从天窗中获得的心灵安慰与快乐。为什么这时候,天窗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出关键词句。 师:谁能来分享一下你圈出的关键词句?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呢? 预设生:我圈的关键词句有“顶喜欢”“偏就不许”“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从“顶喜欢”可以知道孩子们很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大人们却不允许。孩子们只能被关在像地洞一样的屋子里,很无聊很不开心。 师总结:因为大人们不许孩子们在雨中玩耍,屋子里也像地洞一般,所以孩子们的心情是不开心的,是需要慰藉的。 师引导:请同学们再自读第6自然段,注意圈出关键词句,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说说你认为孩子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预设生:从“被逼着”和“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可以看出,孩子们是不愿意去休息的,是被逼迫的。此时,他们的情绪是很不满的。 教师引导:在被逼着上床去休息这句话中,“休息”这个词加上了引号,这个引号是表示什么呢? 预设生:表示孩子们并不想上床休息,他们是不情愿的,被逼迫的。 教师总结:孩子们还忘不了外面的世界,就被逼着上床休息。孩子们被管束着,心里充满了不满和失落,自然需要慰藉。 5.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个被管束着的孩子。外面下着雨,而你却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地洞似的屋里”要缓读,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时,要节奏舒缓,仿佛进入想象世界。 6.指导朗读。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并再引导: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失落的情绪。带着这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注意“偷偷地”要轻读。 师总结: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仿佛也置身于地洞似的屋子,头顶也有一扇小小的天窗。那么,被关在屋里的孩子是怎么借助这小小的天窗来让自己获得“慰藉”的呢? 评价任务二: 1.了解作者 2.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出天窗的特点。 标准2: 1.了解作者 2.能从两个场景中提炼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文中的话说出天窗的特点。
环节三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目标3) 任务三: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朗读汇报,预设生:第5自然段写了“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第7自然段写了“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2.师引导学生品味透过天窗的见闻与想象。 (1)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象到了什么? 学生自读汇报,预设生:透过天窗,孩子们看见了雨脚和带子似的闪电,听见了雨脚卜落卜落跳。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雨脚吗?看过闪电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生:看过!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一眨眼就消失了。 师:书中用了“一瞥”这个词来表现闪电的速度之快。雨脚卜落卜落跳的时候,节奏十分欢快。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雨脚卜落卜落跳,那么他们想象到了什么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预设生: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的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②师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奇妙的想象力作者用了“扫荡”这个词来形容孩子们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可怖与狂暴。那么,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呢?谁能来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生:因为露天感受风雨雷电时,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雨和闪电。但是透过天窗就无法看到风雨的全貌,只能加入想象。 师:透过天窗,我们可以想象这雨是如何的倾盆大雨,这风又是如何狂风大作的,这雷是如何的震天响,这电又是如何劈开夜空……所有的画面都由你想象而成。因此,课文中用了哪句话来形容想象? 预设生: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师引导学生感受用词:“锐利”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锐利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刀锋又尖又快,一种是形容目光或言辞尖锐。 师提问:你觉得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这种表达合适吗?是用“锐利”表达更好,还是用“丰富”表达好? 预设生:我认为“锐利”一词表达更好。因为隔着天窗,孩子们对风雨的感受更加敏锐、丰富,使孩子们展开无尽的想象。 师总结:天窗中所见是有限的,但却给看不见的世界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天窗就像放大镜,放大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调动各种感官,使孩子们对风雨的感受更加敏锐、丰富。 ③教师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注意在读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时,要逐渐急促、上扬,语气逐渐强烈。 (2)①教师引导:运用刚刚学习第5自然段的方法,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象到了什么? 生自读汇报,预设生:看到了一粒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师:小小的窗口竟能变幻成神奇浪漫的星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孩子们的想象真丰富呀!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想象的美丽神奇:从天窗中的一粒星,想象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天窗中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这是多么的美丽神奇啊! ②教师引导:透过天窗,孩子们还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预设生: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预设生:这是一个排比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当孩子一直看着天窗时,忽然发现的黑影,给孩子带来了惊奇与神秘。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惊奇神秘之感。 3.教师引导: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预设生:这段话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总结:这一段堪称点睛之笔,总结全文。天窗虽然给孩子们带来可快乐,但乡下孩子快乐的真正根源还在于他们活泼会想,在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预设生:孩子们透过天窗,从雨脚、闪电想象了天窗外的狂风暴雨,从天窗中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到了天窗外的无数星云。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孩子感受:被关在屋里的孩子们,不能出去玩耍,没有人说话,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生:是孤独、无聊的。 师追问:此时,拥有一扇天窗,孩子们可以透过天窗展开无尽的遐想,于是,他们的情绪变得……? 预设生1:兴奋。 预设生2:欢快。 预设生3:激动。 师总结:此时小小的的天窗,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它放飞了孩子们的心灵,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与快乐。 评价任务三: 1.抓住关键句,理解孩子们奇特的想象。 标准3: 学生能联系课文,说清自己的思路 不纠结“五——有”“虚——实”理解。
环节四 总结升华 (目标3) 任务四: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感受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主题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按要求填空。 评价任务四: 1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标准4: 结合课文内容,从关键句中,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环节五 检查字词 (目标1) 1.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先自己读,同桌互查。 教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慰藉”“卜落”。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开火车读,再齐读。 2.识字 教师问:“慰藉”的“藉”笔画可真多呀!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你识字记忆吗? 预设生:可以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教师:“藉”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艹”“耒”“昔”。其中“艹”是偏旁部首,“耒”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借助农具图片理解),再加上“昔”字就等于“藉”。除了“加一加”,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生: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把“书籍”的“籍”的偏旁部首换成“艹”,就变成了“藉”。 教师:慰藉的意思是着意安慰、抚慰,是一种书面语。 多音字 出示课件读一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师点名读。 教师科普寓意: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这里的卜落是拟声词,在本课为特殊用法。请同学们齐读后面的词语。 学生齐读“占卜”“卜算子”。 教师补充含义:“占卜”是指古时用龟甲、兽骨等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 学生齐读“萝卜”教师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轻声。 5.学写字。 师引导学生找出难写生字并说出写字要点:在刚刚读的生字中,有哪些字是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呢?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①强调“慰”字中的“尉”要宽大,心字底窄、扁。“鹰”字的广字头的横与竖撇要稍写长。强调“藉”“霸”两个字均为上下结构,下边的部分要写紧凑。(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评价任务五: 1.能正确认读“慰、藉、卜”3个字,正确书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慰藉、蝙蝠、霸气”等词语 标准4: 能正确认读“慰、藉、卜”3个字,正确书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慰藉、蝙蝠、霸气”等词语,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作业 设计 知识性:练习册第3课 综合性:仔细观察窗外的风景,并进行想象,然后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一段话。 拓展性:主题丛书1 ◎《小村深秋》 ◎《年年依旧的菜园》 ◎《风扇记趣》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