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课时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课时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9 21:24:10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B.氢气
C.氯化钠 D.水
2.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人体应合理摄入适量的锌。这里的“锌”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3.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A   B   C   D
4.一氧化二氮(N2O)是一种麻醉剂,少量吸入后可迅速镇痛,且不会损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一氧化二氮(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2 C.+1 D.+2
5.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原子核显正电性
D.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6.关于Na、Na+、NaCl和Na2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和Na+的质子数不同
B.NaCl由NaCl离子构成
C.Na2O2中含有氧分子
D.Na2O转化为Na2O2的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7.如图表示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是两种物质的单质分子
B.反应前是两种物质的化合物分子
C.反应后是一种物质的化合物分子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8.已知钚原子的原子核内部有130个中子,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4,则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
A.94 B.130 C.224 D.64
9.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在原子中,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的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
定的
10.新能源时代,锂矿被誉为“白色石油”,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有关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锂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g
C.锂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1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质量为a g,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
A. g B. g C. g D. g
12.如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化学性质相似
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②和③
D.表示阳离子的是②
13.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对应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00对应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
B.9: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
C.11:00对应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该钟表的整点时间小时数与对应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等
14.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则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
中子
D.阳离子带正电荷,则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15.《本草纲目》记载食肉桂能“面生光华”。肉桂酸(C9H8O2)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桂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B.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8 g
C.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D.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16.下表列出了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7
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粒子符号可表示为Mg2+
C.上表中所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4小题,共37分)
17.(8分)写出下列符号或示意图中数字“2”的含义。
(1)2H: 。
(2): 。
(3)Mg2+: 。
(4)O2: 。
18.(8分)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为:
(1)当y=3时,该原子是 ;当x=18时,该原子是 (填“金属原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2)当x=10+y时,该粒子为 ;x<10+y时,该粒子为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当y=2时,x= ,该元素能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 。
(4)若该结构示意图的符号为R-,则x= ,y= 。
19.(8分)谷氨酸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试计算:
(1)谷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为 。
(2)谷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谷氨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4)29.4 g谷氨酸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g(结果精确到0.1 g)。
20.(13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2)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3)与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化学符号),原因是 。已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结合上图,氟原子的中子数是 。
(4)钠离子和氧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填“相同”或“不同”),与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是 (填元素符号)。
(5)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填字母)。
A.O B.Fe C.He D.Na+
(6)硒元素(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出硒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则其中x=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填“阴”或“阳”)离子,离子符号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共9分)
21.(9分)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结果,人们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1)分子的构成
①1808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今我们知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请你举出一个反例: 。
②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指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2)原子的结构
①1897年,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荷的物质,依据是 。
②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图1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的运动轨迹是 。
图1
图2
③1913年,玻尔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核外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
(3)离子的结构
①Mg和Mg2+两种粒子具有相同的 (填字母)。
A.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核外电子层数
②锂、钠、钾等原子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这些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图2是锂、钠、钾三种离子的半径,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6分)
22.(6分)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有一些同学爱吃的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NO)。请你根据丙烯酰胺的化学式计算后填写:
(1)丙烯酰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是 。
(2)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3)请计算出200 g丙烯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 综合评价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
A.金刚石 B.氢气
C.氯化钠 D.水
2.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人体应合理摄入适量的锌。这里的“锌”指的是(B)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3.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C)
A   B   C   D
4.一氧化二氮(N2O)是一种麻醉剂,少量吸入后可迅速镇痛,且不会损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一氧化二氮(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C)
A.-1 B.-2 C.+1 D.+2
5.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原子核显正电性
D.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6.关于Na、Na+、NaCl和Na2O2的说法正确的是(D)
A.Na和Na+的质子数不同
B.NaCl由NaCl离子构成
C.Na2O2中含有氧分子
D.Na2O转化为Na2O2的过程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7.如图表示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反应前是两种物质的单质分子
B.反应前是两种物质的化合物分子
C.反应后是一种物质的化合物分子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8.已知钚原子的原子核内部有130个中子,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4,则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是多少(A)
A.94 B.130 C.224 D.64
9.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中,错误的是(C)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在原子中,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的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
定的
10.新能源时代,锂矿被誉为“白色石油”,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有关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锂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g
C.锂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1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质量为a g,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A)
A. g B. g C. g D. g
12.如图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①和②化学性质相似
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②和③
D.表示阳离子的是②
13.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对应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D)
A.3:00对应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
B.9: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
C.11:00对应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该钟表的整点时间小时数与对应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等
14.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则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B.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
中子
D.阳离子带正电荷,则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15.《本草纲目》记载食肉桂能“面生光华”。肉桂酸(C9H8O2)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肉桂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B.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8 g
C.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D.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16.下表列出了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在不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7
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粒子符号可表示为Mg2+
C.上表中所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4小题,共37分)
17.(8分)写出下列符号或示意图中数字“2”的含义。
(1)2H: 2个氢原子 。
(2): 氧原子第一个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 。
(3)Mg2+: 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
(4)O2: 一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
18.(8分)某粒子R的结构示意图为:
(1)当y=3时,该原子是 铝原子 ;当x=18时,该原子是 稀有气体原子 (填“金属原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2)当x=10+y时,该粒子为 原子 ;x<10+y时,该粒子为 阴离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当y=2时,x= 12 ,该元素能形成的离子的符号为 Mg2+ 。
(4)若该结构示意图的符号为R-,则x= 17 ,y= 8 。
19.(8分)谷氨酸大量存在于谷类蛋白质中,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试计算:
(1)谷氨酸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为 5∶9∶4∶1 。
(2)谷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7 。
(3)谷氨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0∶9∶64 。
(4)29.4 g谷氨酸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2.8 g(结果精确到0.1 g)。
20.(13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增加(合理即可) 。
(2)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3)与氟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l (填化学符号),原因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已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结合上图,氟原子的中子数是 10 。
(4)钠离子和氧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与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是 Ne (填元素符号)。
(5)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BC (填字母)。
A.O B.Fe C.He D.Na+
(6)硒元素(S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出硒元素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则其中x= 34 ,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 阴 (填“阴”或“阳”)离子,离子符号为 Se2-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共9分)
21.(9分)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代代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的结果,人们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1)分子的构成
①1808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今我们知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请你举出一个反例: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合理即可) 。
②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指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
(2)原子的结构
①1897年,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他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荷的物质,依据是 原子不显电性 。
②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图1不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的运动轨迹是 b 。
图1
图2
③1913年,玻尔提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核外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高 。
(3)离子的结构
①Mg和Mg2+两种粒子具有相同的  A (填字母)。
A.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核外电子层数
②锂、钠、钾等原子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这些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图2是锂、钠、钾三种离子的半径,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钾 电池。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6分)
22.(6分)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有一些同学爱吃的小包装零食中,含一定量的有毒、有害、致病的化学物质,如某些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NO)。请你根据丙烯酰胺的化学式计算后填写:
(1)丙烯酰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是 36∶5∶14 。
(2)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0% 。(结果精确到0.1%)
(3)请计算出200 g丙烯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解:200 g丙烯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200 g×
(×100%)≈39.4 g
答:200 g丙烯酰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39.4 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