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课件 (6份打包下载)鲁教版(2024) >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课件 (6份打包下载)鲁教版(2024) >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9 22:11:0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生成:生物的   作用、   的燃烧等。
消耗:植物的   作用以及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课时1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性质
探新知 自主学习 01
呼吸
化石燃料
光合
跟踪训练
1.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D
知识点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比空气      溶
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供给呼吸,但本身无毒。
气态
无味


(2)既不能   ,一般也不   。
(3)能与   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利用此性质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5)能参与光合作用。
燃烧
支持燃烧

H2O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
人工降雨
保护气
跟踪训练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只能验证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C
基础巩固
精评价 综合演练 02
1.CO2可用于灭火,下列性质与该用途无关的是( )
A.能与水反应 B.不支持燃烧
C.不可燃 D.密度大于空气
A
2.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碳氧循环过程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C6H12O6+6O2
A
3.能证明某无色、无味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
C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燃烧得更旺
B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 有气泡逸出
4.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图甲、图乙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乙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C.图丙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D.图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5.趣味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知识后,又查阅
相关资料,对二氧化碳知识进行梳理。如图所示的是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
A   B    C
(1)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烧杯内有   产生;   (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2)实验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软质塑料瓶   。
(3)实验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
气泡
下面
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
能力提升
6.(2025天津模拟)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超临界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
②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③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
④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容易燃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A
7.食品保鲜常常用到干冰。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有关实验现象或分析正确的是( )
A.(Ⅰ)静置,烧杯内气球无明显现象
B.(Ⅱ)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Ⅲ)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
D.(Ⅳ)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C
8.微型实验  同学们设计微型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
 。
(2)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探究物质间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是否生成
新物质
不能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液体试剂a是   ,固体试剂b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稀盐酸
石灰石
(4)实验中,d处的实验现象是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前,应在c处放   (填字母)与d处润湿的紫色石蕊棉球形成对比。
A.水 
B.干燥的紫色石蕊棉球
C.澄清石灰水
(5)烧杯中蜡烛自下往上依次熄灭,根据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湿润的紫色石蕊棉球变成红色
B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6)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   (填字母)。
A.节约试剂
B.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能同时进行多个性质探究
AC
谢谢观赏!(共24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建体系 单元导图 01
1.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爆炸都是由燃烧引起的
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浇灭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性气体H2、CH4、CO等,遇到火源就一定会发生爆炸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
掉,形成隔离带
易错易混点一 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爆炸等安全相关知识理解不清导致错误
辨易错 规避误区 02
D
2.(2024无锡)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对比实验:a处通入氧气,管①中白磷未燃烧,b处通入氧气,管②中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料带起隔离作用
B.由实验推知,燃烧只需要氧气
C.由实验推知,白磷着火点(T)的范围:20 ℃D.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可减少污染
B
易错易混点二 没有全面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原理
3.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收集
B.因为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因为稀盐酸和石灰石能制取二氧化碳,故稀硫酸和石灰石也可制取二氧化碳
D.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碳酸钠和盐酸也可
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
4.(2025内江月考)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实验1
(1)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纸花由
紫色变成红色
(2)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3)实验3说明二氧化碳所具有的性质为   。
实验2      实验3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1.(2024广西)野外烧烤结束后,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撤走剩余木炭 B.用水浇灭火堆
C.对火堆置之不理 D.用沙土盖灭火堆
早备考 中考演练 03
C
2.时政热点  (2024济南)2024年5月15日“全国低碳日”的活动主题
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
是( )
A.日常生活中,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用电,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
C.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坐公交车等方式出行
D.减少使用塑料袋和过度包装物
A
3.(2024成都)“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法或原理错误的是( )
B
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
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
C 酒精洒在实验台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
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空气
4.(2024陕西)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列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添加试剂
C.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A
5.(2024德阳)大量排放的CO2造成了碳循环的失衡,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修复大气中CO2含量的平衡必定要“降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升高
B.将CO2压入地下实现碳封存,CO2分子间隔变小、运动停止
C.CO2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
D.江河湖海的水体吸收CO2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
控制变量法
核心素养 全解
明确探
究问题
寻找影
响因素
控制其
他因素
改变探
究因素



6.(2024临沂)为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小明同学将铜丝网放置在蜡烛火焰中上部,发现铜丝网下方蜡烛正常燃烧,上方没有火焰,如图所示。请分析铜丝网上方没有火焰的原因是( )
A.铜丝网隔绝氧气或空气
B.铜丝网上方没有石蜡蒸气等可燃物
C.铜丝网散热,其上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灭火就是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C
7.(2023新疆)“西气东输”是将西部的天然气通过管道向东部输送,缓解了东部地区用气难的问题。
(1)天然气、煤、   被称作三大化石能源。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的优点是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   (填“小”或“大”)燃气灶的空气进风口。
(3)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   效应增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请你提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
可行性建议:   。
石油
污染少(合理即可)
甲烷

温室
少开私家车出行(合理即可)
8.(2023赤峰)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CO2属于   (填“单质”“氧化物”或“有机物”)。
(2)微观角度: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烷(CH4)和X。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你画出X分子的微观示意图:
   。
氧化物
(3)性质角度:三百多年前,人们发现一些洞穴内有一种能使燃烧的木柴熄灭的气体,后来该气体被证实是CO2。据此推测CO2具有的性质是  .
  。
(4)环保角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对策是控制CO2的排放量。请你提出一项可行措施:  .
 。
密度
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植
树造林等)
9.(2023自贡)某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Ⅰ);②将图Ⅰ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Ⅰ   Ⅱ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
(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   。
增大
温度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与氧气接触
10.(2023宜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如图甲,观察到的现象是   。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2)用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铁得到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上述两个反应都可得到二氧化碳,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文同学用图乙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请指出该装置的两个错误:
①   ;
②   。

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以下
采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

软塑料瓶变瘪
能溶于水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谢谢观赏!(共20张PPT)
知识点一 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   或增大   ,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课时2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
探新知 自主学习 01
氧气的浓度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一氧化碳中毒及预防
(1)氧气充足时燃料中的碳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
(2)氧气不足时燃料中的碳不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
(3)在高温下,燃料中的碳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血液失去了   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血红蛋白
输送氧气的
跟踪训练
1.工业上常把固体燃料粉碎后燃烧,其原理是( )
A.使可燃物分子变小
B.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
知识点二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条件
(1)可燃物与   混合(在爆炸极限之内)。
(2)在有限的   ,瞬间放出大量的   ,气体  .
 引发爆炸。
2.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空气(或氧气)
空间内急速燃烧

受热膨

3.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安全标志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跟踪训练
2.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面粉厂要禁止烟火,以防发生爆炸事故
B.空气使蜡烛剧烈燃烧导致爆炸
C.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温度升高、氧气不充足而导致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B
基础巩固
精评价 综合演练 02
1.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沼气 B.氮气 C.汽油 D.面粉
2.下列标志与对应描述错误的是( )
A.当心火灾 B.当心爆炸 C.禁止烟火 D.禁止吸烟
C
B
3.(2025渠县期末)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贴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
D.储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A
4.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固体燃料粉碎 B.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C.增加空气用量 D.增加燃料用量
5.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A.灶内的木材变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D
C
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B.铅笔芯的粉末可使锁的开启变得灵活
C.一氧化碳的毒性属于物理性质
D.有人不慎跌入多年未开启的菜窖时,不必采取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
B
7.在工业上,通过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中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
A.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
B.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C.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C
8.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
(1)乙炔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的高温可以熔化金属而达到焊接金属的目的,
写出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时往往会伴有浓浓的黑烟,请试分析其原因:  .
 。

烧不充分,有炭黑生成
能力提升
9.(2025临邑县期末)机制炭用作烧烤燃料,引燃它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炭火可以使用燃烧后产生的炭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酒精的燃烧升高了机制炭的着火点
C.炭灰可以盖灭炭火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D.机制炭燃烧后产生炭灰证明机制炭是混合物
B
10.下列成语用化学知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釜底抽薪: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B.钻木取火: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水火不容:降低着火点
D.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剧烈
C
11.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点燃H2、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CO、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发生爆炸
C.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
单质
B
12.微型实验 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金属网导热降低了着火点
D.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C
(1)如图A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夹紧止水夹,向导管a处   ,若   ,则气密性好;若在导管a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b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该装置的作用是   。
13.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如图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请回答:
通入气体
A
水从中间玻璃管上升
阻断燃烧
(2)用如图B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   。
吸热将温度降到气体的着火点以下
B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
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
高温下,炽热的木炭使二氧化碳转变为一氧化碳:   。
每日一练
谢谢观赏!(共23张PPT)
知识点一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   发生的剧烈的   、   的氧化反应。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课时1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探新知 自主学习 01
氧气
发光
放热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与   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跟踪训练
1.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
一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的现象是  .
 。
(3)热水的作用是   。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
上的白磷燃烧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知识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
2.方法:(1)  ;(2)   ;(3)  .
 。
移走可燃物
隔绝空气(或氧气)
降低温度
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跟踪训练
2.易错辨析 
(1)燃烧一定是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但是发光、放热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
(2)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
(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即可实现灭火。( )
(4)油锅着火时,用水浇灭。( )
(5)水灭火时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也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

×
×
×
×
3.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煤气灶起火,关闭阀门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基础巩固
精评价 综合演练 02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C.所有的燃烧都需要点燃或加热
D.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A
2.(2024湖南)花鼓戏《补锅》中唱到“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B.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C.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
3.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B.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汽油着火——用水浇灭
D
4.(2025旌阳区期末)有道是:水火无情。一旦你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求生措施,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B.用湿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
C.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逃生
D.下蹲或匍匐逃生
C
5.油灯是古代重要的照明工具,如图的“省油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省油灯” “省油灯”内部结构
A.灯油是可燃物
B.燃烧放出的热量会加速灯油的挥发
C.夹层中的水可以降低灯油的温度,减少挥发
D.用嘴吹灭油灯,是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来灭火
D
6.已知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1 ℃。现在该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火灾,图中A、B、C、D四个点表示所采取的灭火措施。其中表示完全可以灭火的是
( )
A.D点和A点
B.B点和D点
C.A点和B点
D.B点和C点
A
7.劳动教育 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燧”能够取火是因为可燃物“木”着火点降低了
B.三种取火方法的原理均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石燧”通过固体撞击产生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D.在真空环境中也可采用“金燧”取火
B
8.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Ⅰ Ⅱ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
中的白磷不燃烧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能力提升
9.(2025滕州期末)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温度
D.用嘴吹灭蜡烛,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C
10.传统文化 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中记载:乃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D.“时风盛猛”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11.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会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消防供水管内必须一直保持一定的水压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C
12.认识燃烧与灭火。为了研究燃烧的奥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铝片上分别放三根火柴,将其中一根去头,分别标记为A、B、C(如图所示),酒精灯加热去头的火柴A和未去头的火柴B中间,未去头的火柴C放在离酒精灯较远的位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时观察到B、C依次燃烧,过很长时间A才能燃烧,由B比A先燃烧可知,不同物质的   不同,由B
比C先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着火点
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记录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氧气比空气单位
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
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地燃烧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的微观原因是  .
  。
体积内的氧分子的数目多,与碳原子接触和碰撞的机会多
②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
  。
(3)结合上述探究过程和平时所学的知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必须点燃物质才能燃烧
b.纸张比纸团燃烧快是因为纸团里面温度低
c.油田起火,可通过降低油的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e.面粉厂要严禁烟火,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f.用扇子扇风可以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合理即可)
e
谢谢观赏!(共21张PPT)
知识点一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课时2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双碳”目标
探新知 自主学习 01
试剂    和   
反应 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石灰石
稀盐酸
发生 装置 (固液常 温型)
收集 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操作 步骤 ①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试管或锥形瓶内加入石灰石;③向漏斗内加入稀盐酸;④收集二氧化碳
验满 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   ,若燃着的木条   ,则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检验 方法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中,若   ,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放在集气瓶口
熄灭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跟踪训练
1.实验课上,小花利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有关操作如下,正确的一项是( )


A.放入几块石灰石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B.把锥形瓶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塞子
C.用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验满
D.收集完毕,迅速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盖好集气瓶口
D
知识点二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
2.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1)减少二氧化碳产生和排放角度:减少   的利用,同时开发
   。
(2)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与转化角度:大量植树造林,同时通过人工方法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
绿色能源
跟踪训练
2.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A.上下班出行用自行车代替汽车
B.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将垃圾露天焚烧处理
D.严禁乱砍滥伐树木
C
基础巩固
精评价 综合演练 02
1.实验室制CO2选用的合适试剂是( )
A.用木炭燃烧制取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石灰石和浓盐酸  D.石灰石和稀盐酸
D
2.(2023北京)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取及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CO2的试剂 B.发生装置

C.收集方法 D.检验CO2
C
3.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产生CO2和消耗CO2相当,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
A.工地废气处理后排放
B.多种树,扩大绿化面积
C.冬奥会使用氢能源汽车
D.发展燃煤发电
D
4.碳中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有人称其为“增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二氧化碳灭火可以实现“增汇”
B.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能实现“增汇”,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C.工业上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压缩封存,用于生产化肥尿素,可以实现“增汇”
D.碱性土壤中的钙离子吸收二氧化碳后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这一过
程属于“增汇”
新教材 素材特训
A
5.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
A B C D
A.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长颈漏斗下端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测量CO2的体积时,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A
6.图1中A、B、C三套装置均可用于制取CO2。
图1
(1)C装置与B装置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2)用图2装置测定生成CO2的体积时,管口连接顺序为CO2→   →c;装置内原有的空气对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   (填“有”或“无”)影响;测得CO2的体积总是偏小,原因是   。
(3)C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图2
b→a

有少量二氧化碳溶解在了水中
2H2O+O2↑
7.(2023岳阳)某同学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帮他完成下面的部分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装置]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CO2,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   (填字母)。
BC
A B C D
[实验步骤]验证集气瓶中CO2气体已集满的方法:  .
 。
[反思交流]结合实验,你认为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有  .
 (写一条即可)。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
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制取二氧化碳时,不
能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或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伸入液面以下等
能力提升
8.下列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开发新能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
9.数字化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收集和验满实验,并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定木条燃烧情况,记录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8.9% 36.8% 44.7% 52.6%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亮 很亮 复燃
A.采用分液漏斗可以控制试剂的流速和用量,节约试剂
B.若木条微亮,则瓶内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C.当瓶口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收集到了纯净的氧气
D.该实验说明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需在木条复燃后再通入一会儿氧气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1)如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
A B C D E F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从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CO2发生装置,要求添加盐酸
无须拆开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标号)
长颈漏斗
ABD
(2)该小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如表。每个实验均在反应开始后,就立即用排水集气法连续收集多瓶CO2;表中“—”表示气泡太少,不再收集。
序号 反应物 收集每瓶气体所用时间(单位:s) 盐酸 浓度 盐酸 体积 石灰石 形状 第1瓶 第2瓶 第3瓶 第4瓶 第5瓶 第6瓶
实验1 10% 70 mL 小颗粒 8 9 10 12 14 19
实验2 块状 11 12 15 17 21 23
实验3 7.5% 70 mL 小颗粒 10 12 13 15 17 26
实验4 块状 t 14 16 19 22 24
实验5 5% 70 mL 小颗粒 14 18 19 32 63 —
实验6 块状 20 31 59 — — —
①该小组研究了哪些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
②为了分析盐酸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可对比表中实验  (填标号)。
A.2和3   B.2和4
C.4和5   D.1和6
③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的规律,表中数值t的合理范围是   (3)该小组在反应开始后立即收集第1瓶气体,你认为该做法合理吗 说出你的观点并闸述理由:  .
 。
盐酸浓度、石灰石形状
B
11
14
合理,每个实验均在反应开始后,就立即用排水
集气法收集,收集的空气体积一样多
谢谢观赏!(共17张PPT)
知识点一 化石燃料的燃烧
1.化石燃料是   、   、   等,是   能源。
2.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主要来自   的燃烧。
3.煤、汽油等燃料中,除了含有   、   元素外,还含有少量
   、   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   和
   ,释放到大气中,造成   。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探新知 自主学习 01

石油
天然气
不可再生
化石燃料




二氧化硫
氮的氧化物
环境污染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化石燃料
B.都只能作燃料
C.都属于混合物
D.完全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B
知识点二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们改变石油中的分子,使大分子断裂为小分子,再将小分子按需要组合成大分子,从而把石油转化成   、   、
   、   等,所以,人们把石油称为“   ”。
塑料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药物和染料
工业的血液
2.煤的综合利用
都是⑥
   
变化
化学
知识点三 认识碳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结构不同,性质差异巨大。
跟踪训练 
2.(2025株洲期末)下列关于燃料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等产品
B.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
C.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D.石油加工后可制成塑料、药物和染料等
C
基础巩固
精评价 综合演练 02
1.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天然气
C
2.(2025大庆期末)大庆开采出来的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分馏塔中加热石油,不同温度时分别有不同液体汽化出来,经冷凝分离,这种操作叫分馏。石油分馏可得到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由此可判断,石油是( )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D
3.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应该节约利用
A
4.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 )
①是否易于点燃 ②是否生成污染性气体 ③能释放多少热量 ④是否能稳定地燃烧 ⑤是否廉价 ⑥使用是否安全 ⑦是否容易储存和运输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⑦
D
5.天然气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常用燃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B.天然气燃烧能放出热量
C.天然气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炭黑颗粒
D.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
6.情境素材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所提供的电能相当于每年燃烧5 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三峡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有助于减少( )
①氮氧化物的排放 ②固体颗粒物的排放 ③温室效应 ④化石燃料的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7.部分碳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A.丙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B.甲、丙部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甲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D.甲、乙、丙三种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
8.如图表示某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B.将煤分解制成管道煤气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B
蜂窝煤
(碳)

液化石油气
(丙烷:C3H8)

管道煤气
(CO、H2、CH4)

天然气
(CH4)
能力提升
9.传统文化  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可燃性
B.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是可再生能源
D.“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C
10.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步骤①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物理
(2)步骤②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生成的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含硫化合物的洗液经过提炼后,可用来制硫酸,过程是:含硫化合物被氧化得到SO2,SO2进一步被氧化得到X,X与水反应得到H2SO4,则X的化学式为   。
化合反应
SO3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