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6.1圆周运动
目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新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1节。本节主要介绍了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特殊曲线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也为以后继续学习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物理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研究匀速圆周运动,围绕着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展开,通过探究理清各个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并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中加以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对物理概念的构建也有了一定的能力,本节课的概念较多,并且抽象,在构建和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转速的概念时比较困难,而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比较感兴趣。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和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抽象出相应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科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通过对圆周运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物理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科学探究:通过课堂展示圆周运动场景的观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引出描述物体做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观察、分析总结、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全面客观反映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建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转速等概念。
教学难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转速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教法
结合高一学生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 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各物理量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学法
通过对实际圆周运动的观察和对实际情境的讨论,得出概念和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三个量及关系,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程。
教学辅助
视频素材、发电机、电风扇等
教学过程流程图
情景导入
圆周运动(建模)
快慢描述
线速度(极限法)
角速度(ω)
周期(T)
转速(n)
六.教学过程
1.设置真实情景导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如摩天轮、脱水桶等,引导学生找相似点:运动轨迹是一些圆,从而引出,这种轨迹为圆周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引出课题。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然后提出问题,直线运动我们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那么对于圆周运动又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意图:这个问题我采用类比的方式去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直线运动,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二者的不同,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1.线速度
学习线速度的概念时,我会用实物电风扇的页片,让学生观察当用手缓慢拨动页片转动时,页片上分别标记的红、蓝两种与圆心距离不等的点的运动情况,哪个快那个慢。学生可以讨论发现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弧长长的点运动得快。于是我们就可以用二者的比值来表示线速度的大小,而且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当时间t足够小的时候,所对于的弧长也非常短,接近于圆弧上的一个点,因此线速度是瞬时速度,它的方向也就是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另外还需让学生讨论交流“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含义。【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于将这里的匀速理解为速度不变。所以在这里我会再次强调速度的矢量性,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这里的“匀速”其实是指“匀速率”,线速度大小不变,但是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学习角速度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但是在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需要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因为这个会在大学学习刚体力学的时候才学,需要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3.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去推导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又是本堂课的又一难点。在这里我将带领学生去回顾数学中的表达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
4.圆周运动的 周期和转速
在处理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问题时,我先从电风扇入手让学生体会圆周运动的周期性,然后从建立周期和转速概念的必要性和物理意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周期和转速的概念,从物理观念的角度出发认识二者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推导v,ω,t和n之间的关系。
5.巩固提升环节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后第3题。意图:这是高中阶段比较典型皮带传动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确两种情况下v和ω的关系:同轴、共线,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提升难度:当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时候,又如何比较快慢,这样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有梯度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将提出如下问题:除了线速度、角速度,还有一些可以用来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如周期T、频率f,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推导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上便是我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负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回顾总结
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Δs跟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3.周期——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θ跟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即:
单位:米/秒,m/s
即:
单位:弧度/秒,rad/s
即:
单位:秒,s
即:
单位:转/秒,r/s
4.频率——1s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即:
单位:赫兹,Hz
ω=
Δt
Δ
θ
V=ωr
ω=2πn
谢谢大家!
第17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