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0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书房又叫书斋。斋者,戒,洁也。读书人将书房叫
作书斋,当有约束洁净身心这一层意思。在以文为业、 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斋既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
瘠師
蒲松龄
聊斋
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梁启超,《庄子 · 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
冰,我其内热与 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表达的
是为人臣者的忧国忧民!
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
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 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饮 冰 室 惜 抱 轩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
项脊斩志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
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 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 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 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 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 “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 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
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 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 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
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
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 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 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 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 散文增添了补记。
1 言其窄小,如
人的脊梁之间,从
文中“室仅方丈,
仅容一人居”可以 看 出 。
2. 怀祖追远。归
有光的远祖归道隆
曾在太仓项脊泾居 住,作者自号“项 脊生”。把自己书 斋 命 名 为 “ 项 脊 轩”。
3. 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
的重要部位,归有
光也立下了通过读 书撑起家族荣耀的 志 愿 。
「“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轩 xuān 渗漉lù 修葺qì
垣墙yuán
栏循shun 偃仰yǎn 迨 dài
异爨cuàn
阖门hé 长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象笏hù
呱呱gū 老妪yù 先妣bǐ
中闺gui
扉 fēi 兀坐 wù 庖 páo
栖于qi
啸歌xiào 万籁lài 姊妹zǐ
读文正音
【文眼】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
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话
结构上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2. 《项脊轩志》令无数后人读之落泪,那么这篇文章
到底写了什么
二 间 破 屋 : ◎项脊轩(书斋)
● 两 种情感: ●一喜一悲
● 三 位 亲 人 : ●母亲、祖母、亡妻
● 四 件琐事: ●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第 一 段 修葺之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旧日的,原来的 一丈见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
渗漏 雨水往下倾泻 挪置
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 日 ,日过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屋内仅一丈见方,只可以容纳一个人
居住。上百年的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渗透漏下,雨水往
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时间一过中午(屋内)就已经
昏暗。
几案,矮小
的长方桌
午已昏。
环顾四周
影反照,室始洞 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 循 ,亦逐增胜。
状语后置句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
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
内 ) 。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
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修葺之后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明亮
指阁子北面,因为这
阁子是“北向”的 雅致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
明亮的样子 n做v, 砌上围墙 栏杆
增加光彩。
胜,美
俯仰,这里指
安居、休息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树影摇动的样子
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歌吟,静静地独自端坐,
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
有人来了(鸟)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
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非常喜人。
自然界的
各种声音
静静地独自端坐
珊 珊可爱。
雅致
幽静
修葺之喜
读书之喜 第2段围绕“悲”写了几件事
悠闲之喜
赏月之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第二段
然而
等到 分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越过 不久后 一共两次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 为 墙 , 凡 再变矣。
在此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
矮院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 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先是用篱笆隔开,不久后砌成了墙, 一共
变了两次。
一悲:诸父分家,家道衰落,亲情不在
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
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
是灶口的象形
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
(E) 把一根根柴火 (D) 推进灶内
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
“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
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E
出出
3 火
知识链接
A
B C D
E F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
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
——归有光《归氏世谱后》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 而日益衰, ……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 一 人知礼义者。
——《家谱记》
唯有考取功名
如何重振家族
归氏祖训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 人喂过奶,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
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 “你姐姐在我怀
中 ,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门说: ‘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
在门外一一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哭了起来。
又曰:“ 汝姊 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 乎 ’吾从板 外相 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偏指一方,她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
内室 你的 这里
西连于中 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妪
喂奶,哺育
去世的母亲
去世的祖母
(2)细节描写最为动人。 娘“扣扉问儿”的姿态、嘘寒问暖
的话语,通过老妪之口,寥寥数笔加以勾勒。虽尽是生活日常, 但平淡处,最关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个温婉慈爱的年轻母亲 形象,闪耀着母性的光辉。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要通过老妪之口
侧面描写
(1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 什么印象。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细节描写
为何对先妣问寒问暖这一细节,老妪怀里抱的是他的姐姐,而不
是他,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细节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
文本探究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 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 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品妪忆母亲。 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有光七岁,与从兄 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 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龌 ,乃喜。”(《先妣 事略》)
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归有光及其姊妹能够掌握知识,求得 立身之本。妪忆母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此泣声不仅仅表 达了念母之情,更是隐含了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 励。
二悲:老妪忆母:幼年丧母,无限伤痛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
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过
15岁 来看我
竟口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
整天 很像 等到 关闭
读 书 久不 效, 儿 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 象笏至,曰: “此
没有效果 不久
吾祖 太常公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
大哭
瞻视回顾先人留
令人长号不自禁。 下的旧物品
笏 (hù), 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古时候文武
大臣朝见君王时, 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 上,以防止遗忘。
知识链接
1.读关于祖母的描写的句子,感受祖母对作者的情感
(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嗔怪中是心疼是欣慰
(2)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自语中是赞许是期待
(3)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自豪中激励孙儿博取功名
2.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三悲:辜负亲人,功名未成之愧
7岁 入塾就学
8岁
母亲亡故
15岁
束发读书轩中
16岁
祖母亡故
18岁
写项脊轩志
译 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 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 “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很像个女孩子呢 ”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 语地说: “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成效,这孩子的成功,就
可以期待/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 到 它 ! ” 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 能控制自己啊!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
深长的感叹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 泻 而 出 ,完全失控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 含蓄而有节制
辜负亲人,功名未成之愧
祖母的期许
第二段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家族的分崩
母亲的关怀
异爨——家道中落之悲
文本探究
思亲之悲,失母之痛
忍住眼泪 完全忍不住
哇递 进
强 烈
外放
不忍了
总共 能够 恐怕,可能
足音辨人。轩凡四遭 火 ,得 不 焚 ,殆有神护者。
被动句
译文: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
前经过。我关上窗户待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
经过的人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
概是有神明护佑着它吧。
曾经 关上窗户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
个人的心志
第 三 段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 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 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 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 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 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 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项脊生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 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 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
7岁
入塾就学
8岁
母亲亡故
15岁
束发读书轩中
16岁
祖母亡故
18岁
写项脊轩志
20岁
考中秀才
23岁
与魏氏结婚
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
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
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形制,规制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 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
写字 出家的女子回家省亲
探究文本
写作 指嫁到我家来
小或矮
的桌子
我作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 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
子回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 “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
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呀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
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感到无聊,
就让人再次修葺南阁子,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
外地,不常住在这里。
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澹薄,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
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人日来省视,始叹息, 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盆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日:「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 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
——请敕命事略
28岁魏氏亡故
31岁续项脊轩志
妻子信任
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 物是人
非!睹物思人 ,托物寄情,真可谓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亲手,名作状 伞 借物抒情
写枇杷树是因为物在人亡,睹物思人
所字结构 直立的样子
乐景衬哀
第 五 段
意 无 穷 。 ”
修葺前:狭小破漏昏暗
修葺后:不漏 明 亮 幽 雅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①诸父异 爨 (细节描写)
②老妪忆母 ( 侧面描写)
③祖母励志 ( 正面描写)
④闭门苦读,遭火未焚
[ ① 忆往事:幸福和谐、伉俪情深
② 写 景:枇杷如盖,以景结情
多 可 喜 多 可 悲

项 脊 轩 志
补写亡妻
人事变迁
悲 喜
喜 悲
反衬
环 境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的小小书斋的兴废,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 趣,并由此引出“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 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 深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