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以峻辞刺时政
——苏洵《六国论》
学习目标
【文言积累】实词、活用、句式
【知其文】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
地有逻辑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明其人】理解苏洵明达而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总结
历史教训,映照当下时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一同位列“唐宋八大家”。
文以载道
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很有战国
纵横家的风度。
苏洵其人
以古鉴今
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特点在于说理。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代的统治者提供 借 鉴 。
“六国论”是省略式短语,全称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
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吗,进而 …....
《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学界有争议。
破题:六国论
时代背景
口北宋建国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口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
口到苏洵所处之时,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
口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
醒当朝统治者。
以古鉴今
时代背景
借六国之弊,讽今之弊
借六国之亡,为今之鉴
北宋当时所处的情况及
应对之策与六国类似
赂秦lù 六国互丧sàng 率赂秦耶shuài
获邑 y ì
思厥jué 暴霜露pù 草芥jiè
与嬴yǔ
泊牧jì 日 削月割xuē 为……所wéi
悲夫 f ú
朗读正音
第一段:总论赂秦
第一段:总论赂秦
原意贿赂,此处为
武器 仗打得不好 “向秦国割地求和”
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弊病
原因 有人 相继灭亡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
全部,都 因为
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因为 形作动,保全
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一段:总论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加上“或曰”之后有何好处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总论赂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 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曰:虚拟论敌,有人来杠我 曰:我进一步反驳
一个回合之后,我的观点更加全面、深刻、逻辑严密。
【总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分论点一
赂秦者
分论点二
不赂秦者
第一段:总论赂秦
失强援
力亏
第二段:赂秦力亏
第二段:赂秦力亏
秦国除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
(还收到诸侯的贿赂,) 秦用威胁手段所得到的土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
这实际上 六国赂秦所失去的土地 那么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最大的欲望 最大的忧患 本来
第二段:赂秦力亏
死去的祖辈父辈 冒着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割让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第二段:赂秦力亏
既然这样,那么。(既然如此) 满足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达到 从道理上看本来就应当是这样的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判定、确定 倾覆灭亡 理所当然 侍奉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这话说对了)
比喻、引用论证
割地者的短视,暴秦的欲壑难填,诸侯的割肉饲虎之痛,在「如弃草芥」
「抱薪救火」的喻象中纤毫毕现,充溢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雄辩气势。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大 患
献 易
无厌
侵急
不 灭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多元对比+夸张=气势逼人
对比
论证
第三段:不赂无援
第三段:不赂无援
接着,随着 灭亡 亲附、亲近
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 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已经;免:幸免。
起初 名作动,坚持正义
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以…为:把…作为 才招致
第三段:不赂无援
你知道荆轲刺秦的故事吗 你如何评价
小荆飞刀 BIu
例不实发
荆轲刺秦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光:“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
司马迁: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龚自珍评荆轲为“江湖侠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对“荆轲刺秦”是何种态度
苏洵对「荆轲刺秦」持否定与批判态度,认为这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从“始 速
祸焉”看出,荆轲刺秦这一行为非但未能救国,反而激怒秦国,加速燕国灭亡。
若苏洵欲表达对荆轲的轻蔑,便不可能称之为「荆卿」。这其实恰体现苏洵就事
论事、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其批判始终围绕“弊在赂秦”的宏观主题展开, 而非纠缠于个体评价。
第三段:不赂无援
状后句 连词,表并列 状后句,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使退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等到 因受诬陷而被杀害 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未能坚持到底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
秦国的一个郡
况且, 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
国势孤危,战败而亡, 实在是不得已的。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 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 存亡的命数(命运), 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
第三段:不赂无援
当:应当。一说“倘若”。
向使:假设论证
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 易量。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
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否定事,不否定人
赵国 牧以谗诛
惋惜
第三段:不赂无援
与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牧以谗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对策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
以赂者丧
第三段:不赂无援
第四段:历史镜鉴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国用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
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了。可悲啊!有 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 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第四段:历史镜鉴
第四段:历史镜鉴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 力比秦国弱,却还 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
而战胜它的形势。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 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苟以天下之大”是在揶揄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古鉴今: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与秦:诸侯
北宋:天下之大
犹豫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第四段:历史镜鉴
得百倍失百倍
祖辈创业子孙割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总论点 弊在赂秦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总 分 总 分
总结全文
以古
鉴今
不赂 无援
赂秦 力亏
总分
总结全文
《六国论》借战国六国因割地赂秦国而相继灭亡的史实,
提出「弊在赂秦」的核心论点,通过对比、引用、事实、
举例等论证方法,剖析赂秦导致「力亏」与「失援」的双 重恶果。
全文清晰的逻辑,犀利的笔触,批判妥协政策,最终落
脚于「勿使为积威所劫」的现实警示,既是对历史的深刻 总结,亦是对北宋纳贡政策的尖锐讽谏。
写的有什么问题吗
六国先后被灭,原因真的只有“赂秦”吗
没错,六国论是我
质疑思考
秦灭六国
燕 前222年灭燕
前228年灭赵
赵 前221年灭齐
前225年灭魏
韩 前230年灭韩
楚 前223年灭楚
东灭六医贴线
地理因素
如果赵、燕、齐和韩、魏、楚
易地而处之,会如何
质疑思考
质疑思考
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之不赂独智,易地则
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 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
(清 ·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
“以偏概全”,苏洵是“思考不周"还是“故意为之”
思考所得
选择性论证
苏洵的论证是典型的选择性论证,刻意淡化地理(地缘
政治)等其他因素,将论证焦点集中于“赂秦”,旨 在讽谏当局。
这种策略性取舍虽在逻辑上不够全面,却使论述中锋 芒毕露,峻切非常,成为以古鉴今的典范。
思考所得
“选择性论证后”,是士大夫的苦心孤诣:为讽谏而立论
且具有惊人的示警作用——“言必中当世之过”。
明代何景明: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
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古文之精要——“文以载道”。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六国论》中“赂秦力亏而亡”的现象
社会黑恶势力
国际政治
校园霸凌
【二战前的绥靖政策】
【案例】1938年《慕尼黑协定》中,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 粹德国,试图以妥协换取和平。
【结果】如同六国割地赂秦,短暂的和平换来了更大的灾难。德国野心膨胀,加 速侵略,最终引发二战。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六国论》中“赂秦力亏而亡”的现象
反面案例
反面案例
【校园霸凌】
【案例】被霸凌者忍气吞声,用财物或服从换取暂时安全。如同“割地赂秦”,
退让助长对方气焰。
【结果】霸凌者变本加厉,受害者身心受损。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六国论》中“赂秦力亏而亡”的现象
【MeToo运动:拒绝沉默的集体觉醒】
受害者们打破隐忍传统,不再以“顾全名誉”为由容忍性骚扰。
如此“为积威之所劫”推动中国企业设立反性骚扰委员会(如阿里2021年增设)。 2020-2023年中国职场性骚扰立案率上升270%(最高法数据),加害者成本骤增, 系统性遏制“妥协文化”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六国论》中“赂秦力亏而亡”的现象
正面案例
【华为鸿蒙生态:技术自主破局】
华为拒交“安卓税”:未接受谷歌GMS框架的附加条款。自主研发鸿蒙系统,并实 现装机量7亿(2023年)的突破。鸿蒙系统让中国摆脱对美国操作系统的依赖,
2023年海外市场恢复增长(中东手机销量增40%)。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六国论》中“赂秦力亏而亡”的现象
正面案例
以史为鉴
历史不断验证: 《六国论》的警示跨越时空,提醒我们对
霸道强权的妥协退让,本质是慢性自杀,任何领域的“赂秦式 妥协”都是饮鸩止渴。
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唯有坚守底线、蓄力自强、
不屈从于霸道强权,方能避免沦为“赂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