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一个"谏"字探到底!
我在 大 唐
当 诤 臣魏征
重生之
大唐诤臣身份卡
姓名 魏征(580—643),字玄成。
经 历 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
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 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成就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
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
所谏何人
唐太宗李世民(599 — 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领 兵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立下赫赫战功,封秦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
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 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统治
时 期 ,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谏中看人格
第四章
谏 些 什 么
第 三 章
如 何 上 谏
第 二 章
为 何 而 谏
第 一 章
重生之我成为大唐诤臣
为何而谏
重生之我在大唐当诤臣
为何而谏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
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
如何上谏
重生之我在大唐当诤臣
作为一名谏臣,你很希望君主能
够接受你的意见。你觉得进谏时应该 用什么态度
第一段
想要 结构助词,取消句树根立性 疏通水道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生长,长得好 adj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德行和道义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 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泉水流得
长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 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第一段
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何况 明智的人,adj 作n, 指唐太宗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
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 (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探究思考
1.魏征为何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文章开篇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生动地引出作者
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用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比喻,从而 说明“积德义”抽象的道理,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比喻论证,深入浅出!
劝谏妙计一:
第一段
主持,掌握 帝位 天地间 推崇 天之极处,指皇权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重权,重位 adj作n, 重大的地位 喜庆,福禄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
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第一段
戒除 并列连词 保持
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
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 形作动,行节俭
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转折连词 adj作v, 流得长远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
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 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劝谏妙计二:
对比论证,引出观点!
2.魏征运用了什么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
所有的 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连词,表承接关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坚持到底 大,重大 深,深切的 开头做得好的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多 能够 表示推测,大概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
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 (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 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第二段
深深忧虑 而:修饰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
在…之后 尽情而:并列 竭尽诚心 指臣民
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看不起别人 整体 陌生的路人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处在
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 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 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第二段
即使 督察 同“震”,威吓 苟且免于刑罚 表面上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使……倾覆 应该 怀念,感激 恭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警惕 轻视,怠慢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 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 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竭诚以待下——胡越为一体——得民心
既得志,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失民心
探究思考
第二段中,魏征概括了什么历史规律
劝谏妙计三: 以史为鉴,晓以利弊!
对比
论证
守江山
取江山
探究思考
魏征是如何论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以水与舟的关系比喻民和君的关系,
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说明人民的力量非常强大。
劝 谏 妙 计 四 : 君民同舟,发出警告!
比喻
论证
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
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 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 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第二段
名作动,统治 如果 知道满足 表目的,来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君人 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知道适可而止
告诫自我
谦虚

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慎 (耳目被)堵塞蒙蔽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
表目的,来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表目的,来
虚 心以 纳 下,想 谗 邪则思正身以 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赏 ,
考虑到,想到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不恰当地奖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
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 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才 能)罢黜奸邪;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 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十思内容
角度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 知 足 ,戒贪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思 谦 虚 ,戒骄躁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思 节 制 ,戒放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思 纳 言 ,戒蒙蔽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 公 正 ,戒主观
重生之我成为大唐诤臣
请梳理"十思”的具体内容,"十思"大致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的
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
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 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用完)他们的力量/能力,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奔驰(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 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第三段
总括 光大 这 动词,选拔 adj作n, 好的意见
总此十思,弘兹九 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
出游,游乐
奔驰效劳
献出
第三段
使……鸣,演奏 教化 使…劳/使…苦 管理 役使,劳损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
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
毁坏,减损 最高境界
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 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探究思考
君王如果做到了以上十思,会有怎样的效果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宏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提出十思,善描蓝图 !
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
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千古佳话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 “明君”;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 “诤臣”!
态度谦恭诚挚,
语言委婉得体。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 放在首位,以政治家 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 在进谏时,他言辞恳 切,语重心长, 又切 中要害,令人警醒,
说理透彻,语
言简练而生动。
特别是正反论述、
前后对比、引经 据典,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充分 展现了他“能上、
善上、敢上"的进
唐太宗是 一位
英明的君主。
唐太宗励精图治,
以国事为重,能 容耿介直言的臣 子,所以对于魏 征的进谏大都能 够虚心接受。
思考: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极尽忠诚。
谏艺术。
“谏”中看人格
历史上,因直言进谏而被杀的忠臣不乏其人。直言进谏,
往往要面临不可预知的后果。而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 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 从这篇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征 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精神品质
有胆有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忧国忧民,无私无畏,勇于担当…..…
课堂小结
"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古代优秀的士人,秉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在其
位,谋其政,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庙堂,时时牵挂国事,
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之心。
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人仍需涵养勇于担当的
精神品格,心有所系、行有所戒,练就责任之心,
成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
素材积累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
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
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
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 他们因为有了善
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 对
比主
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
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
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
不能成功。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
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戒奢以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善始善终 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垂拱而治
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
帝王无为而治。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的成语
高考模拟
1. (2024贵州黔东南三模)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原因用《谏太宗 十思疏》里的”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一句可以解释。
2 . (2024湖北三模)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用的“政之所 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话,与《谏太宗十思疏》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一样,都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
3. (2024吉林长春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君王“昔取之而
有余,今守之而不足”的原因是:他们取天下时," 必竭诚以待下 ";成功
之后," 则纵情以傲物 "。
高考模拟
4. (2024安徽芜湖二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两句,用树木与泉水作喻写君主要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修德节欲。
5. (2024吉林长春三模)《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是:“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6 . (2024湖南长沙二模) 《<老子>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
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 , 能克终者盖寡“概括历代君 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善始善终。
高考模拟
7. (2024湖南一模)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 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 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的要求。
8. (2024湖南二模)《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 “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的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 之治”打下了基础。
9. (2024四川三模)《韩非子》中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告诫人们赏罚都要合乎法度,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有过类似的劝谏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
O
高考模拟
10. (2024河南商丘三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的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十思"之一,是在劝谏太宗游玩要有度;后 面的句子“可以尽豫游之乐 “与此句形成了照应。
11. (2024 ·新疆 ·三模)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 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魏征期望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12. (2024湖北黄冈一模)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
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