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归去来兮辞
部扁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陶渊明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 知识,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变化 。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辞赋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 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学习目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 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 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fán 笼里,复得返自然。
导入新课
归 园 田 居 ( 其 一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称“五柳先 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其为 “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彭 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 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此后的22年,虽 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却再无出仕之 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2岁。
作者简介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
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其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 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安天命”的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 胜 ,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 具有独特风格。
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题材类别 思想内容
代表作品
田园诗 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 淳朴动人的农村生活情趣,既表现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明其 坚决与污浊官场决裂的态度。
《归园田居》
《饮酒》
咏怀诗 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 关心。这类诗寄寓抱负,多慷慨之 音。
《读<山海经>》
《咏荆轲》
陶渊明的诗歌分类
背景探寻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 官,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 彭泽令便弃官归田,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晋书 · 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 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陶渊明整冠束 带迎接,以示敬意。陶渊明气愤地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人!”于是,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挂冠: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解读题目
归 去 来 兮 辞
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辞
辞是一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文体。
辞的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
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以区别,但实际上二 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 辞 和赋 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①辞更接近于 诗 ,重在抒情 ,形式上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 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特点还是保持了下来。
②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 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 以义正为助”。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辞与赋的区别
文体知识
辞赋特点
1.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 句等,对仗工整)。
2. 语音上要求声律(声调、音韵、格律等)和谐协调。
3. 文辞上讲究藻饰(指文辞丰富华丽)和用典。
4. 内容上侧重写景(铺排渲染,精于雕饰)和借景抒情。
● 小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sù, 生生所资,未
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zhǎng 吏,脱然有怀,求之靡mi 途。会有四方 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 心惮dàn 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yú”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jiǎo厉所 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 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 当敛裳cháng 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 《归去来兮》。乙巳si 岁十一月也。
●第一段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
●第二段
乃瞻衡宇,
载 欣载奔 。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
引壶觞以 自酌 , 眄 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 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 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 窕以 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 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 籽。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初读释义
● 小 序
余家贫,耕植①不足以②自给③。幼稚④盈⑤室,瓶⑥无储粟sù ⑦,生
生⑧所资 ⑨,未见其术⑩。
瓶⑥: 盛粮食的器皿。
粟⑦:小米。这里指粮食。
生生⑧: 维持生活。
资⑨:凭借。
术⑩:方法,办法,营生的
本 领 。
耕植①:耕田种植。
以②:连词,来。
自给③: 供给自己生活。
幼稚④:小孩。
盈⑤:满。
我的家境贫困,耕田种植不能供给 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多,米缸里没有 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没有办法解
决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sù,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长吏①: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 职位较高的官。
脱然②: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怀③: 有了某种念头。
靡途④:没有门路。靡:无,没有。
会⑤:恰逢。
以……为⑥:把......作为。
惠爱⑦:爱惜人才。
以⑧:介词,因为。
见⑨:被。
邑⑩:边远的城镇,相当于现 在的县。
亲戚朋友多次劝我去做官,我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 有门路。恰逢有出使外地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 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我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亲故多劝余为长zhǎng 吏①, 脱然②有怀③,求之靡mi途④。会⑤有四 方之事,诸侯以⑥惠爱⑦为德,家叔以⑧余贫苦,遂见 ⑨用于小邑⑩。
公田⑥:即“官田”,政府 控制的田地。
以为⑦:把……作为。
及⑧:待,等到。
眷然⑨:思念的样子。
情⑩:思想。
于①:介词,在。
风波②:指战乱。
惮③:害怕。
远役④: 到远方供职。役:
服 役 。
去⑤:距离。
这时战乱未停息,心里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距离家乡百里,官田 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求到那里。但过了没几天,便有辞官 回家的想法。
于①时风波②未静,心惮dàn③ 远役④,彭泽去⑤家 百 里 ,公 田⑥之利,
足以为⑦酒。故便求之。 及⑧少日,眷然⑨有“归欤yú ”之情⑩。
交病⑥: (身心)都感到痛苦。交, 都。
尝 ⑦:曾经。
从⑧:从事。
人事⑨: 指做官。
皆口腹自役⑩: 都是为了谋生糊 口而役使自己。
何则①: 为什么呢。
质性②:本性。
矫厉③:造作勉强。矫:假。厉:
勉 强 。
切④: 迫切。
违己⑤: 违反自己的意志。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造作勉强。饥冻之事虽然急 迫,但违反自己的意志就会使人身心都感到痛苦。曾经出仕,但都是为了 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何则① 质 性②自然,非矫jiǎo 厉 ③所得。饥冻虽切④, 违 己⑤交病⑥。 尝⑦从⑧人事⑨, 皆口腹自役⑩。
宵逝⑥: 连夜离去。宵:星夜。 逝:离去。
寻⑦:不久。
于⑧:介词,在。
情在骏奔⑨:去吊丧的心情非 常急迫。骏奔,急速奔驰。
去⑩:离开。
怅然①: 失意。
慷慨②:感叹。
犹③:仍然。
一稔④:庄稼成熟一次,引申 为一年。稔:谷物成熟。
敛裳⑤:收拾衣装。
于是感到失意、感叹,有愧于平生的志愿。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 收拾衣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 非常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于是怅然①慷 慨②, 深愧平生之志。 犹③望一稔rěn ④, 当 敛裳cháng ⑤ 宵逝⑥。寻 ⑦程氏妹丧于⑧武昌,情在骏奔⑨,自免去⑩职。
从秋季八月到冬季,做了八 十多天的官。因辞官的事顺遂心 意,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 《归去来兮》。时间是乙已年十 一月。
仲秋①: 秋季的第二个月。
因事顺心②: 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
乙巳岁③: 东晋义熙元年(405)。
仲秋①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②,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
巳si岁③十一月也。
小 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和辞官的原因。
一心想回归田园,回归自在的生存状态的陶渊明,为何 要接受官职
①维持生计
②亲故劝说
③有施展抱负的可能
④合适的地点
交代本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讲解序文
作用
■ 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自我。
②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违背自我性情,身心俱疲。
③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需要去奔丧。
● 根本原因:作者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 愿,又折腰事人、同流合污,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 身心交病, 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
“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 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奔程氏妹丧之机, 弃官归田。
第一段●归程图
归去来①兮,
田园将芜②胡③不归 既自以④心为⑤形 役 , 奚⑥惆怅而独悲
悟 ⑦已往之不谏⑧,
知来者之可追⑨。
来①: 助词,无实义。
芜 ②: 田地荒废。 胡③: 为何。
以 ④: 介词,使、让。 为⑤:被。
奚⑥:何,为什么。
悟⑦:明白,觉醒。 谏⑧: 挽回。
追⑨:补救。
回家去吧,田园将要荒废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既然使精神被形体 役使,那为什么还要失意而独自悲哀呢 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 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第一段●归程图
实迷途①其②未 远 ,
觉今是③而昨非④。
舟遥遥⑤以 ⑥轻 肠yáng⑦,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⑧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xi微⑨。
迷途①: 指出来做官。 其②: 大概。
是③: 正确。非 ④: 错误。
遥遥⑤: 漂流摇荡的样子。 以 ⑥ : 而 。
飏⑦: 船缓缓前进。
征夫⑧: 行人。
熹微⑨: 光线微弱。
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明白了如今辞官归田是对的,以前 出仕是错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 人问前面的路程,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
第 一段:表达了作者迷途知返、辞官归田的决心。
作者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 志 ,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 导致田园荒芜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 田之志的坚决,又抒发了自己当初为 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开 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我宽慰
归途的欢快与急切
■ 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保洁守志的倔强
对官场的厌恶
自责
自悔
自醒
乃①瞻衡 宇
载 zài ③欣 载zài 奔 。
僮仆④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⑤,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zūn。
引⑥壶觞shang ⑦以 ⑧自 酌zhuó, 眄mian⑨庭 柯ke⑩以怡 颜。
乃①: 于是。衡宇②: 简陋的房屋。 衡,横木,横木为门, 是贫者之居的 布置 。
载③:语助词。
僮仆④: 仆人。
三径就荒⑤: 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 了 。 “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引⑥: 拿来。觞⑦: 古代酒器。
以 ⑧: 连词, 来 。
眄⑨:着。 柯⑩:草木的枝茎,这里 指树。怡 : 使动用法,使愉快。
第二段●归舍图、归园图
庭柯ke 以怡颜。
于是看见了自家的房子,高 兴地奔跑。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 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 小路已经荒芜了,但松树和菊花 依旧存在。拉起孩子们的手进入 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酒杯 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 喜形于色。
乃瞻衡宇,载zài欣载zài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zūn。 引壶觞shāng 以自酌zhuó, 眄m iàn
第二段●归舍图、归园图
寄傲①: 寄托傲世的情怀。
审②: 深知。 容 膝③: 仅能容纳双膝,形容 居处狭小。
涉④: 游玩、游览。
策⑤: 拄着。扶老⑥: 拐杖。
流憩⑦: 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休息。
矫⑧: 举 。遐 观⑨: 远望。
倚南窗以寄傲①,
审②容膝③之易安。 园 日涉④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⑤扶老⑥以 流憩qi⑦,
时矫jiǎo⑧ 首而遐观⑨。
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傲世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 每天在园中游玩,成为乐趣,庭院里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拐杖出去, 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抬起头遥望远方。
第二段●归舍图、归园图
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阳光黯淡, 太阳快要下山了,我还抚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第二段:写作者初归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无心①: 无意 岫②: 峰峦。
景③: 日光。翳翳④: 阴暗的样子。
入⑤: 指太阳下山。
盘桓⑥: 徘徊。
云无 心①以出岫xiù②,
鸟倦飞而知还。
景③翳yì 翳④以 将入⑤,
抚孤松而盘桓huán⑥。
第二段●归舍图、归园图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 —归家之乐
僮仆欢迎,7
稚子候门。 和乐温馨其乐融融的共享天伦的家园生活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高洁之物喻高洁之人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喝酒观赏之乐
● ● ● ● ● ●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自由之乐
,
,
■ 诗人为什么两次提到松菊,有何意义
“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 洁、脱俗、正直的象征。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 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 象征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
■ 请你诵读本段,分析诗人在归家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活动和心情。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引壶觞 以自酌
问征夫 以前路
园 日 涉
以成趣
欣喜若狂
舒适安逸
留连忘返
归心似箭
归途
抵家
居室
涉园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
效果
①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语出晋朝皇甫谧《高士传 · 陈仲子》: “陈仲子者,齐人也, ……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结驷连骑, 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② 对比。以“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
的清贫作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傲世的情怀。
息交①:停止与人交往。 绝 游②:断绝交游。
驾言③:驾车出游。驾,驾车。言,助词。
焉④: 疑问代词。什么。
悦⑤: 意动用法。以……为悦。
亲戚⑥: 父母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
情话⑦: 知心话。
乐⑧:意动。以……为乐。 琴 书⑨:名作动, 弹琴、读书。
以⑩: 介词。把。 春 及 : 春天到了。
事 ②: 指耕种之事。于 : 介词。到。
畴 ④: 田地。
归去来兮,
请息交①以绝游②。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③兮焉④求
悦⑤亲戚qi⑥之情话⑦,
乐⑧琴书⑨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⑩春及 ,
将有事 于 西畴chóu④。
第三段●归田图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
qi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
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
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 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跟亲戚 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 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 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 春 耕 。
或①: 有时。 命 ②:命人备置。
巾车③: 外面覆盖着帷幕的小车。
棹④: 名作动,划桨。
窈窕⑤: 幽深的样子。 寻 ⑥: 循着。
以⑦: 连词,表修饰, “而”。
涓涓⑧: 水流细微的样子。
而⑨: 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善⑩: 羡慕。 得时 : 顺应天时。
行①: 将要。 休③: 终结。
第三段●归田图
或①命②巾车③,
或棹④孤舟 。
既窈窕⑤以寻⑥壑 ,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⑦向 荣 ,
泉涓涓⑧而⑨始流。 善⑩万 物 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 休 。
第三段●归田图
或命巾车,或棹zhào 孤舟。既窈yǎo 窕tiǎo 以寻壑hè,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有时坐着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一 只小船。沿着幽深曲折的山谷,也经过道 路崎岖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 涓涓地流淌。我真美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 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第三段:写作者回归田园后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抒发 了归隐后悠然自得的欢快心情。
采 菊 東 冤 下 怨 位 見 南 山 作身且针鱼
日常乐 饮酒自遣 涉园成趣 观景忘返
出游乐
重审心志 结交乡故 出游方式 所见所感
归家乐
归心似箭 抵家之欢
家中景况
第二、三段的核心情感是:乐
思考问题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
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思考问题 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作者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 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
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基调还是静谧而愉
悦 的。
■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 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已矣乎①: 算了吧!助词“矣”
“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寓形②:寄托身体。 宇内③:天地间。
曷④: 相当于“何”,为什么。
委心⑤: 随心所欲。去留⑥: 指生死。
胡⑦: 表示疑问。什么。
遑遑⑧: 惊恐匆忙、心神不定。
之⑨: 往。
已矣乎①!
寓形②宇内③复 几 时
曷hé④不委心⑤任去留⑥
胡⑦为乎遑遑huáng⑧欲何之⑨
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
都顺随自然 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第四段 ●归尽图
或植杖⑤而耘yún ⑥籽zǐ⑦。植杖⑤: 倚杖、扶杖。 耘⑥: 除草。
籽⑦: 培土。
登东皋gāo⑧以舒啸⑨, 东皋⑧: 水边向阳的高地。
舒啸⑨: 放声长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⑩: 姑且。乘化 : 顺随自然。
聊⑩乘化 以归尽 , 夫 : 助词,无实义。
乐夫 天 命 复 奚④疑! 奚④: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
帝 乡①:天帝居住的地方,仙境。期②:期求。
帝乡①不可期②。 怀③良辰④以 孤 往 ,
怀③: 留恋、爱惜。
良辰④:美好的时光,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 的春天。
第四段 ●归尽图
归尽②: 到生命的尽头。
富贵非吾愿,
富贵荣华不是我的愿望,仙境不可期求。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除 草培土,有时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有 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顺随自然的变 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 疑虑的呢
第四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yún 籽zǐ。登 东皋gāo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四段●归尽图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作者感叹人生苦短,应遵循本心,
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
构成作者田园生活的全部元素,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质朴的情怀。
“曷不委心任去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思考问题
■ 面对如此惬意的生活,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脱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 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有他遗世独 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 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卒章显志
这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
■ 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包含着作者消极悲观
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陶渊明早年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因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 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 机 会 。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追求“本我” “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 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我们也能体味到陶渊明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 归田园的无奈。因此,陶渊明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 有 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一些, 但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官场的庸俗,平民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 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这种率真愤激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 隐 士 。
小结
自责自慰 岁 轻松惬意 急切渴望
热闹喜悦的归家画面 闲适怡然的居家生活
悠闲自在,流连忘返
喜悦快乐,感受美好
洒脱旷达 中
归程图
归舍图
归园图
归田图
归尽图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根据作者行踪的变化,梳理出叙事的线索。并勾画出 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梳理出抒情的线索。
(1) 叙事线索: 官场 → 归途 → 抵家 → 园中 → 出游
(2)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怡然自在 → 悠闲自得 → 乐观旷达
2.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归隐后的生活到底
有哪些乐趣
(1) 家中之乐:第2段写到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 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
(2) 田园之乐: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转到高处、 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 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 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作者表面写景,实则抒怀, 表现出隐逸生活 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3) 交往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这里,作者可以与亲戚 们说说心里话,可以弹琴读书消除忧愁,更令他开心的是, 农人们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农事。 宁静美丽的乡村,朴 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怎不让作者产生“植杖而耘籽”的 愿望呢
(4) 出游之乐:作者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或命 巾车”, “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寻壑”,也可以 “崎岖而经丘”,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 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盎流露 出及时行乐之意。同时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 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 悦和乐观的。
择身常等人
飞 本 市 主 复 气 托 肉 点 靠 年 — 雷 用
3.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 哀,对此,你怎样理解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田
园诗人,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
出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志
士们往往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使命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 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 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陶渊明晚年的大量诗中, “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显然表明有一股济世的 热流贯串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涌动。看似恬淡 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 “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在惆 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 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 求保留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了他济世不得 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吗 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既有回归田园的欢 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 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 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 陶渊明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它们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 中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由、不喜曲意逢迎
的人,而置身于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毫 无快乐可言。其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 受自然。只有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他的生命才 能释放出无穷的活力。所以,鄙弃官场是他的 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 生活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乐 天
知命是他的人生感悟。
4.本文中的“乐夫天命”是否表现了陶渊明消沉、颓废的思想
● 观点 一
● 观点二
陶渊明归隐田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在书卷中追求静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 静心境,就如文中所说的“园日涉以成
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惬意、充 实、有意义。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表现出一种 茫然和困惑,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是在感叹岁暮年衰, “寓形宇内复几 时”又是在悲叹人生无常,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则反映了他无法排遣的壮 志难酬的痛苦和矛盾,这些都表现了他消沉
颓废的情绪。
● 观 点 三
本文是陶渊明摆脱了仕途的羁绊,安适地 生活在田园后喜悦心情的表露,包含着他与仕 途生活的彻底决裂以及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 田园生活中寻求乐趣与归宿的愿望。其中包含 的随遇而安、乐天安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但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些思想情感。这 些是作者经历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作者曾经见识过官场上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 的庸俗,对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率 真、自由,自然会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 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这些是作者一种真情实 感的抒发。
文本小结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
回归田园的宣言。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以及归 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
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
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赏自然之景
探究一 品读句子,思考他们是如何传递作者情感的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舟":自由的象征。 "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
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 "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 此之慢)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 "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赏自然之景
"三径":隐士住处。突出所居之人远离喧嚣官场,超脱高洁。 " 松
菊犹存”之"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 松竹梅菊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就引发对人的高洁品性的联想 ,
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 己不早谋归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
世俗所染。
赏自然之景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
其后凋之节也。" ——(清)陶澍《靖节先生集》
"外枯而中膏" ——(宋)苏东坡《东坡题跋》
“瘤而实腴” ——(宋)苏东坡《与苏辙书》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赏自然之景
对偶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反问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双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对比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艺术手法
议论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描写
直接
抒情
借景 抒情
艺术手法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象征
想象
表现手法
比较鉴赏
1.《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敏感的生死 问题,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死观。请对他们观点的异同加以分析。
(1) 相同点:生年有限,人生易逝。
① 《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
② 《归去来兮辞并序》: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 宇内复几时 ”
面对良辰美景,两人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
(2) 不同点:两人对生死的态度不同。
①王羲之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 他认为
人生无常,寿夭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他慨 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 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
②陶渊明的态度是比较达观的、开朗的,看得开,敢正视。 “寓形宇 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 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 安度余生,不可有非分之想。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 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
2.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 《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却以 淡雅生动为本,以清远潇洒为美。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 理解 。
(1)从情感表达来说:
《兰亭集序》时喜时悲,文章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平静到激荡,
再由激荡到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为了适应富有哲理的
思辨的需要,文章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融叙事、写 景、抒 情、 议论于一体,使朴素自然的形式和哲理形成和谐的统一。如“或取诸怀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 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 作者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之情不是直接生发的, 而是在写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在对如画的景物的描写中,作者那洒脱的
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的体现。作者内心 的情感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事物,自 然而然地创造出绝妙的意境。诗中写田园生活的 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 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
文章清淡平远的描述中,蕴含着浓浓的意趣 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从语言运用来说:
《兰亭集序》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 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 辞 藻,不重典故堆砌,文 笔 洗 练,自然有致。如 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享周围的 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归去来兮辞并序》语言亲切朴素,辞意畅 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 之美。虽然也用了不少典故,同时化用了前人的 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 典和化用的痕迹。
文言梳理
( 一 )古今异义
1. 幼 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①年纪小;②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叹。
今义:大方、不吝啬。
3.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①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2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 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6.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7.曷不委心任去留
古义:指生死。
今义:离去或留下。
5.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二)一词多义
1.策
① 策扶老以流憩
② 振长策而御宇内
③ 退而论书策
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② 则有去国怀乡
③ 感君区区怀
④ 汝姊在吾怀
3.引
① 引壶觞以自酌
②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 虞常果引张胜
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⑤ 引而不发
⑥ 旁征博引
4.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② 如土委地
③ 委命下吏
5.就
① 三径就荒
② 一蹴而就
③ 金就砺则利
④ 连辟公府不就
6.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② 门虽设而常关
③ 时矫首而遐观
④ 鸟倦飞而知还
7.行
(1)读xíng
① 行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② 去,前往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经,历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④ 实行,推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⑤ 行为,品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⑥ 古诗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
⑦ 将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2)读háng
① 道路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
② 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③ 行列,队伍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④ 辈分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8.以
(1) 介词
① 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
问征夫以 前路。
② 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使,让
既 自以 心为形役。
④ 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
⑤ 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⑥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乐琴书以消忧、登东 皋以舒啸
(2) 连词
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 请息交以绝游。
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聊乘化以归尽、景翳翳以将入、怀良辰以孤往
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家叔以余贫苦。
(3) 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 同“已”,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5)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
因此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 园日涉以成趣
② 时矫首而遐观
③ 乐琴 书以消忧
④ 或棹孤舟
⑤ 实迷途其未远
2.形容词的活用
① 倚南窗以寄傲
② 携幼入室
③ 眄庭柯以怡颜
④ 悦亲戚之情话
⑤ 乐琴书以消忧
⑥ 善万物之得时
(四)句式积累
1.省略句
①悟言一 室之内
②情在骏奔
③寓形宇内复几时
④稚子候门
⑤足以为酒
⑥云无心以出岫
3.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①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 将有事于西畴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被动句
① 遂见用于小邑
② 既自以心为形役
4.宾语前置句
① 复驾言兮焉求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 皆口腹自役
⑤ 耕植不足以自给
谢谢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