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9张PPT。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原因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原因?温故知新: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的时间及原因?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民族资本发展的十年黄金时期是什么时候?主要原因有哪些?时间:1927——1936年
主要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库运动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7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1949-1956)
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
(1966-197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背景: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原
因:(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4)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3)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探究】从此图可看出到1952年底,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提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
较小,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2、“一五计划”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1953--1957)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五”计划(1)任务之一:【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超额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提示:
原因:历史:
现实:
外部:重工业基础差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苏联经验“一五”计划成就 1956年中国试制成新型喷气式飞机 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Fgh一五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乌鲁木齐兰州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武汉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机床、飞机【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何在?提示:
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原因:地理:
历史:返回资源,交通,离苏联近重工业基础好(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探究】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
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 基本途径和方式: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私人资本在中国的“绝种”,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是国内最出名的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是最大私营企业集团上海申新公司的荣毅仁,他们先后都当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长,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1956年底1952年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社会性质变化)返回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⑴农业⑵手工业⑶资本主义工商业——参加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2、探索中的失误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年)三面红旗1、正确的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2)内容(3)意义: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探索中出现的失误(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结果:出现浮夸风、急于求成而冒进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提示:党和国家依然未改变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 强调时间紧 要求速度快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七律二首《送瘟》? 探究:从词中可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提示:斗志昂扬 豪情万丈探究:如把这种豪情用于经济建设,会不会产生
隐患?这在总路线中有何反映?提示:急躁冒进(多、快),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实质:“左”倾)返回狂就一个字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大跃进时的口号一个牛皮吹破天,六亿人民都被骗!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
号称亩产4282.5公斤。当时的“卫星田”能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亩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急于求成、大炼钢铁脚踏黄河水倒流,
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
赶上英国不发愁。男女争登点将台,
万千炉子一齐开。
火花日夜无停息,
赢得铁流滚滚来。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想一想: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有什么影响?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探究:结合上图和此图说明大跃进
错在何处?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在“大跃进”的脚步步步进逼的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又萌发了改变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实行“人民公社”的念头,使“乌托邦”式的理想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共产高风格,聪明大食堂。
小孩称座客,老妪话家常。
雀饱争依角,牛闲自浴塘。
全劳会战去,无复理农桑。热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空山吃坐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负面影响? 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探究:此图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返回(2)大跃进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根源: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十年建设时期的成果 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大庆油田Fgh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包头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庆武汉武汉钢铁公司上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港油田天津北京柳州黔桂铁路胜利油田东营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探究:结合下词分析在调整国民经济之后,
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一帆风顺?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1966年1968年1973年1975年558.7亿元815.6亿元809.7亿元419.4亿元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652.6亿元1976年探究: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况及其原因。返回提示:总体损失巨大,局部年份回升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为什么?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材料一的原因是:
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材料二的原因是:
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恢复调整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系统地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复苏回升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67、68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复苏)(回升)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
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
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
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提示: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探究: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
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提示: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革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中共八大(1956年)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 C C返回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造成1959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合同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 5、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7、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cB8、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除CC10、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11、造成1959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D1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A13、(2011年5月肇庆市二模17题)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点拨】本题实则考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根据所学,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材料中所提及1952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答案】BBD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探究:词中的“换了人间”指的是什么?提示:新中国成立提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探究:“换了人间”后,党在经济建设方面
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什么?1949-1952 三年恢复时期1953-1956 三大改造时期1956-1966 十年探索(建设)时期1966-1976 十年内乱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1976-1978 两年徘徊时期1978至今 改革开放时期中
国
现
代
史
分
期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8题)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点拨】图片型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三看”: 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无关的。本题以杂志的封面作为命题的切入点,通过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的考查,以史为鉴,难度不大。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故不选。1958年党发动了大跃进,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该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总之,抓住图片中的一个关键信息,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此时“浮夸风”胜行,与图片信息吻合,而其他项时间不符,故选A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评价与启示)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1959-1961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启示: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易错知识点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和平过渡”即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答案 C答案 A考向二 关注新史观
用现代史观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性,曲折性和艰难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后).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 ①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②关注一些重要年份,1956,1958,1978,19992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