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浙江专用)猜押0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抢押秘籍(浙江专用)猜押0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16:53:54

文档简介

猜押 01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猜押考点 3年真题 考情分析 押题依据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3年1月题3,唐、清民族关系;2025年题19,北魏孝文帝改革;22题共同的历史记忆 2024年新高考浙江卷历史新结构体系下,对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考查更加明显,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应作为备考重点之一。 题目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本题分值高,试题容量明显增大,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更深入。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 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图像类史料解读)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远古文化圈。它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先民文化( )
A.具备一体化的潜质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D.初现多元一体格局
2.(2025浙江台州·开学考试)“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关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正确的有
①郡县体制 ②国家统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5嘉兴·一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
B.①鸿鹄寺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
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
D.①鸿鹄寺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奴儿干都司
4.(2025浙江嘉兴·一模)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湖州联盟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 )
A.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
C.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6.(金丽衢联盟)元朝通过严密的站赤(驿传)制度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陆站以马、牛、驴等为传递工具,水站以舟为传递工具。遇有军务急事,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站赤制度( )
A.实现了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B.保障了元朝的长治久安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妨碍了民间的贸易往来
7.(2025浙江·一模,图像史料)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以此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 )
①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②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
③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④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新情境题)明王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五千多名官兵及随迁而来的近三万家庭成员进去鄂西南,卫所移民与土民的长期接触中,出现了土司社会的“汉化”与卫所移民的“土家化”。这一制度(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C.保障了明王朝边防安全 D.实现了对鄂西南直接管理
9.(表格类情境)下表为清朝前期针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 )
危机地区 背景 措施
东南: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 流域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部:新疆 噶尔丹叛乱 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南:西藏 宗教问题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A.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C.与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脉相承 D.面临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
10.(2025金华·一模)康熙帝认为: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礼部衔……”。后又以其名义晓谕吏部:“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及礼仪刑名各项……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结合所学,下列关于理藩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藩事务包含军政民等各项事务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归属礼部管理
③属于中央机构且地位与六部相当 ④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5杭州·一模)康熙年间,朝廷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实地测绘,并绘制《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全国性地图。此举旨在( )
A.彰显大一统疆域辽阔 B.传播西方测绘技术
C.推进军事战略的部署 D.精准征收地方赋税
12.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呈现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时间 会议 相关内容
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要选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
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共同为各民族群众谋利益
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各民族人民群众中交流调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专业水平
A.党的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B.公务员制度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
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选拔与任用的范围扩大
14.(时政热点情境)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__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_________应填入( )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三个离不开”
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2025·浙江·模拟预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达132项:财政类14项、税收类19项、农业类12项、工业类15项、贸易类17项、金融类22项、人力资源类21项、开放联合类12项。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 )
A.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 B.缩小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差距
C.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彰显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性
16.(2025浙江·一模)拉萨—林芝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按照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意愿,1937年的黄帝陵祭祀应当像1936年那样由其派员主祭,而被其视为反政府力量的中共边区政府不可能有机会参与。但出人意料的形势变化,却偏偏创造出这千载难逢的政治合作契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使得政治形势空前紧张,充满变数。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下,蒋氏脱离困境,同意联共抗日,为解决民族危机开出了新局面。在此情况下,1937年的黄帝陵祭祀盛典上第一次出现了两个党。……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未德祭文云:
维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源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扰。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失勿透。经式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摘编自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在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对成吉思汗的纪念。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延安几乎每年都举行公祭成吉思汗仪式。特别是1940年7月24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成吉思汗公祭大会。这次公祭是由毛泽东、朱德等发起,来德等发表了讲话。朱德在讲话中指出,纪念成吉思汗,“要学习他团结御侮的精神,实行民族平等,使国内各民族共同携手,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董必武在讲话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民族伟人,也是世界巨人,这是我们足以自豪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正侵略中国,对中华民族实行着分裂政策,企围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我们“要认清和反对日寇的分裂阴谋,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除了召开公祭大会,还在延安创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蒙古文化陈列馆。当时,延安举行的纪念成吉思汗活动,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群众的抗战热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徐玉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物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国共双方共同祭祀黄帝陵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家公祭活动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是人类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分析历史地图的变化,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地图的变迁,围绕“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与发展”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要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猜押 01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猜押考点 3年真题 考情分析 押题依据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23年1月题3,唐、清民族关系;2025年题19,北魏孝文帝改革;22题共同的历史记忆 2024年新高考浙江卷历史新结构体系下,对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考察更加明显,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应作为备考重点之一。 题目更加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本题分值高,试题容量明显增大,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更深入。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 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
1.(图像类史料解读)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远古文化圈。它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先民文化( )
A.具备一体化的潜质 B.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C.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D.初现多元一体格局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的远古文化圈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和交往,中国先民文化间相互影响和多元一体格局已初步显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并未具体说明这些文化的内涵和潜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化圈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没有突出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远古文化圈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浙江台州·开学考试)“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关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正确的有
①郡县体制 ②国家统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在政治上体现为郡县制、国家统一,在思想上体现为“要在中央”,在治理政策上体现为因俗而治,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能全面涵盖“大一统”的特点,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2025嘉兴·一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理藩院
B.①鸿鹄寺②提督四夷馆③理藩院
C.①护乌桓校尉②提督四夷馆③奴儿干都司
D.①鸿鹄寺②北庭都元帅府③奴儿干都司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西汉在东北设置护乌桓校尉;元朝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回、藏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提督四夷馆是明官署名,出现于1407年,掌译书,隶属太常寺;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由此可见,①处填护乌桓校尉,②处填北庭都元帅府,③处填理藩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5浙江嘉兴·一模)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建国之初,不得不忍辱负重,默认唐和突厥双方是一种宗藩关系,要注意的是,突厥是宗,唐朝是藩,①错误;北方少数民族愿意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的基础是唐王朝国力和声威,②正确;天可汗制度主要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无关,③错误;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④正确;②④正确,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2025湖州联盟卷)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 )
A.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
C.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可知,唐朝时期,回纥有功于唐朝,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A项正确;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西突厥,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民族交融,并不是同化,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
6.(金丽衢联盟)元朝通过严密的站赤(驿传)制度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陆站以马、牛、驴等为传递工具,水站以舟为传递工具。遇有军务急事,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次之。站赤制度( )
A.实现了边疆治理的内地化 B.保障了元朝的长治久安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妨碍了民间的贸易往来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站赤制度,元朝中央政府能够迅速地将政令传达至地方,也能及时了解地方的情况,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元朝的边疆治理是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的,并没有实现边疆治理与内地完全一致,即没有实现边疆治理的内地化,排除A项;元朝存在诸多社会矛盾,后期政治腐败,仅靠站赤制度无法保障其长治久安,排除B项;站赤制度主要服务于官方的公文传递、军情通报和人员往来等,其目的并非针对民间贸易往来进行限制或阻碍。而且,元朝疆域辽阔,商业繁荣,政府总体上是鼓励商业发展的,站赤制度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民间贸易往来的障碍,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浙江·一模,图像史料)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以此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 )
①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②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
③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④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可知,该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的印信,帝师是元中央政府封授藏传佛教首领的尊号,自元世祖忽必烈时始设,由萨迦派领袖担任,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因此其与中外交往无关,①错误;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雕刻八思巴文朱文篆书,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②正确;元朝宣政院是管辖西藏的机构,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关,③正确;材料信息与西藏相关,与新疆无关,④错误。②③正确,B项正确;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8.(新情境题)明王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五千多名官兵及随迁而来的近三万家庭成员进去鄂西南,卫所移民与土民的长期接触中,出现了土司社会的“汉化”与卫所移民的“土家化”。这一制度(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C.保障了明王朝边防安全 D.实现了对鄂西南直接管理
【答案】A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结论:明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五千多名官兵及随迁而来的近三万家庭成员进去鄂西南,卫所移民与土民的长期接触中,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互影响,出现了土司社会的“汉化”与卫所移民的“土家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鄂西南并不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偷换概念,排除B项;明朝在鄂西南设施州卫,不属于边防需要,湖北尚在内地,不在边疆,排除C项;当时仍然存在土司制度,特点是中央政府任命地方首领管理地方事务,尚不能完全实现“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9.(表格类情境)下表为清朝前期针对边疆危机采取的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 )
危机地区 背景 措施
东南: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 流域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部:新疆 噶尔丹叛乱 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南:西藏 宗教问题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A.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C.与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脉相承 D.面临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因地制宜地经略边疆,通过平定叛乱、抵抗侵略、明确边界、设置管理机构等措施,逐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与“签订《尼布楚条约》”“册封达赖和班禅”等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明朝废行省、三司分权和清朝恢复省制等地方管理制度有很大差别,排除C项;据所学,清朝前期成功抵御了沙俄入侵,平定了边疆叛乱,巩固了大一统,严重的民族与边疆危机的出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5金华·一模)康熙帝认为: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大,“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嗣后不必兼礼部衔……”。后又以其名义晓谕吏部:“理藩院职司外藩王、贝勒公主等事及礼仪刑名各项……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结合所学,下列关于理藩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藩事务包含军政民等各项事务 ②理藩院自康熙帝始归属礼部管理
③属于中央机构且地位与六部相当 ④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理藩院负责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故①正确;从“今作礼部所属,于旧制未合”可知,在康熙前理藩院已归礼部管理,故②错误;从“理藩院尚书照六部尚书,入议政之列”可得出③正确;理藩院是清朝为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它的设置和采取的措施能够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故④正确。因此,C正确,ABD错误。
11.(2025杭州·一模)康熙年间,朝廷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实地测绘,并绘制《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全国性地图。此举旨在( )
A.彰显大一统疆域辽阔 B.传播西方测绘技术
C.推进军事战略的部署 D.精准征收地方赋税
【答案】A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康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年间对台湾、西藏进行实地测绘,乾隆时期在平准之后又对新疆、西藏等地测绘,最终制成全国性地图。结合所学可知,在清朝时期,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对这些地区进行测绘并绘制完整的全国性地图,意在向世人展示清朝统治下的疆域范围,彰显大一统王朝的辽阔疆域,强调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朝廷对边疆地区进行测绘并绘制全国地图这一行为本身的目的,并没有提及传播西方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虽然在当时可能存在西方测绘技术的影响,但这不是朝廷进行这些测绘活动的主要目的,朝廷更关注的是国家领土和统治的相关方面,排除B项;虽然测绘地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军事战略部署有帮助,但从题干所给信息来看,并没有明确表明这些测绘活动是为了推进军事战略部署。而且制成全国性地图更主要的是体现国家对领土的掌控和对大一统局面的展示,而不是单纯为了军事战略,排除C项;精准征收地方赋税主要依赖于对地方人口、土地等经济数据的详细统计和掌握,而题干中进行的测绘活动主要是关于领土范围的测绘,目的并非精准征收地方赋税。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测绘地图与征收赋税之间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故B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是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未制定具体的举措,故A项错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C项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申、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13.(2025·浙江·模拟预测)下表呈现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时间 会议 相关内容
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要选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
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共同为各民族群众谋利益
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各民族人民群众中交流调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专业水平
A.党的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B.公务员制度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
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选拔与任用的范围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20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可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持续关注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并提出不同的侧重点,这体现了党在民族干部培养和任用政策上既有一以贯之的重视(继承),又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内容(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以及对民族干部的要求等内容,并未涉及公务员制度与民族地区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表格重点聚焦于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而不是强调民族工作整体重要性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三次会议主要是在民族干部的培养质量、工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不同侧重点,没有涉及选拔任用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4.(时政热点情境)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_____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_________应填入( )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三个离不开”
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写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D项正确;“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工作方针,排除A项;“三个离不开”是党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领导民族工作的思想,排除B项;处理民族关系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实行团结互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5·浙江·模拟预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达132项:财政类14项、税收类19项、农业类12项、工业类15项、贸易类17项、金融类22项、人力资源类21项、开放联合类12项。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 )
A.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 B.缩小各民族地区的文化差距
C.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彰显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性
【答案】C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达132项”可知,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了涵盖多个领域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都是有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上相对落后,因此这些优惠措施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各类优惠政策,涉及财政、税收、农业等多个领域,重点在于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非扩大自治权限,排除A项;优惠政策涵盖了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虽然可能对文化发展有一定的间接影响,但主要目的并非单纯缩小文化差距,排除B项;这些政策确实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优势,但实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而不是为了彰显创新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5浙江·一模)拉萨—林芝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拉萨—林芝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了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通达性,实现了西藏各族群众“坐上动车去拉萨”的梦想,这反映出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铁路开通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②③④正确;“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但不符合材料主旨,①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按照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意愿,1937年的黄帝陵祭祀应当像1936年那样由其派员主祭,而被其视为反政府力量的中共边区政府不可能有机会参与。但出人意料的形势变化,却偏偏创造出这千载难逢的政治合作契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使得政治形势空前紧张,充满变数。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下,蒋氏脱离困境,同意联共抗日,为解决民族危机开出了新局面。在此情况下,1937年的黄帝陵祭祀盛典上第一次出现了两个党。……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未德祭文云:
维中华民国廿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源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扰。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失勿透。经式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摘编自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在纪念我国历史上的名人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对成吉思汗的纪念。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延安几乎每年都举行公祭成吉思汗仪式。特别是1940年7月24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成吉思汗公祭大会。这次公祭是由毛泽东、朱德等发起,来德等发表了讲话。朱德在讲话中指出,纪念成吉思汗,“要学习他团结御侮的精神,实行民族平等,使国内各民族共同携手,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董必武在讲话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民族伟人,也是世界巨人,这是我们足以自豪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正侵略中国,对中华民族实行着分裂政策,企围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我们“要认清和反对日寇的分裂阴谋,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除了召开公祭大会,还在延安创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蒙古文化陈列馆。当时,延安举行的纪念成吉思汗活动,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群众的抗战热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徐玉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物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国共双方共同祭祀黄帝陵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家公祭活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民族意识不断高涨;黄帝陵祭祀契合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均可)
特点:国共双方共同参与;由国民党主导;祭文形式沿袭传统;祭文内容称颂黄帝与宣扬民族主义并重;抗日救亡色彩浓厚(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均可)
(2)意义: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有利于争取全民族抗战;弘扬了爱国主义,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答三点)
【解析】(1)本题是原因题、特点题。时空:第一小问是背景:据材料一“1936年”及结合所学可知,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一“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发动‘西安事变’”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结合所学从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下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角度分析;据材料一“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可知,黄帝陵祭祀契合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
第二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可知,国共双方共同参与;据材料一“1937年的黄帝陵祭祀应当像1936年那样由其派员主祭”可知,由国民党主导;据材料一“赫赫始祖……皇天后土,尚飨”可知,祭文形式沿袭传统;据材料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扰”可知,祭文内容称颂黄帝与宣扬民族主义并重;据材料一“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失勿透”可知,抗日救亡色彩浓厚。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意义:据材料一“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失勿透”与材料二“要学习他团结御侮的精神,实行民族平等,使国内各民族共同携手,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可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有利于争取全民族抗战;据材料二“延安举行的纪念成吉思汗活动,对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可知,弘扬了爱国主义,增强了共影响力;据材料二“创建了成吉思汗纪念堂、蒙古文化陈列馆”可知,为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材料二“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可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是人类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分析历史地图的变化,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地图的变迁,围绕“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与发展”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要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答案】说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中华文明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西周时期:统治中心逐渐由周边集中到中原地区,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争霸兼并,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形成,民族交融增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统一六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开始形成;西汉: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设西域都护把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将中国疆域向西向北向西南扩展,使统一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得到巩固与发展。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题意观察历史地图的变迁,围绕“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与发展”加以简要说明,上述历史地图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文化分布,到西周的分封范围、战国列国并立,再到秦汉的大一统格局的演变过程。主要按上述时期顺序组织相关史实,先有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再经分封与兼并,最终完成秦朝对全国的统一并在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张。这种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的逐步集中统一上,也体现在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对外交流的拓展上,为后来历代的统一王朝提供了制度与思想的基础。具体表述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中华文明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西周时期:统治中心逐渐由周边集中到中原地区,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争霸兼并,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形成,民族交融增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统一六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开始形成;西汉: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设西域都护把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将中国疆域向西向北向西南扩展,使统一多民族大一统帝国得到巩固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