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押 0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猜押考点 3年真题 考情分析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023年1月,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2023年6月题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2024年6月题4,汉代中央机构;2025年题3,汉唐巡视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在连续3年高考中都有出题,其本身作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历代王朝的建立主要政治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考试中出现以下概念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侧重:行政中枢、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秘书机构、奏折制度、郡县制与行省制等内容。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尤其在中国古代史史料解读基础上提升学生历史解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单选题
1.(2025浙江·一模,学术研究情境)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5浙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秦时尚书属内官,地位低。至东汉有史书记载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A.天人合一政治观念强化 B.中枢行政权力体系发生嬗变
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统治阶层建构政权的正统性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尚书属于内官,地位较低。而到了东汉,尚书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被描述为皇帝的喉舌。这表明在东汉时期,尚书在中枢行政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地位低到权势重,说明中枢行政权力体系发生了嬗变,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尚书地位的变化,并没有着重体现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强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主要是关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这里讲的是尚书在中枢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尚书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到政权合法性等方面的表述,无法得出“统治阶层建构政权的正统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史料解读类新情境)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而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运输问题,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项。
4.(图像史料类新情境)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位于图中②处,B项正确;①处是乌孙,排除A项;③处是敦煌郡,排除C项;④处是武威郡,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浙江·三模)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座古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阚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题为“举孝廉时”,后续榜题又出现了“郎”“西河长史”“护乌桓校尉”等官职。对这些壁画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特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
B.“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西域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
C.壁画风格形式多样,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
D.壁画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说的“孝廉”是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中一个重要的科目,“护乌桓校尉”等则是汉代在地方设置的一些重要官职,所以该壁画中的图像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D项正确;“孝廉”是汉代察举制常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而非特科,排除A项;“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东北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而非西域,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受到周边邻国和西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24-25高三下·重庆·图表类新情境)如表展示了南朝梁至隋炀帝时期门下省下属诸局的情况,据此可知如表南朝梁至隋朝门下省诸局( )
朝代 门下省诸局
南朝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隋朝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隋炀帝 符玺
A.隋朝三省制度直接源于北朝 B.门下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C.门下省逐渐转变为政务机构 D.隋炀帝大幅精简中央机构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梁至隋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南朝梁至隋炀帝时期门下省下属诸局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门下省有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北齐门下省有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C项正确;隋朝三省制度虽然受到北朝影响,但题干并未直接体现其“源于北朝”,排除A项;门下省主要负责审议诏书而非起草诏书,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门下省下属诸局并未大幅精简,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5金丽衢联盟)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5温州·一模)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黄麻书写的诏令一般是需要长时间传递的不紧急的诏令,而白麻书写的诏令一般为重大的诏令或者紧急的诏令,唐朝后期,中书省只有黄麻可用,而白麻都在翰林院,折射出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重大诏令或者紧急诏令的起草由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C项正确;中书省和翰林院都有起草诏令的职权,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决策权的变化,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5新阵地联盟)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材料提到赦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颁布赦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赦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5宁波十校联盟)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11.(2025嘉兴·一模)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5七彩阳光联盟)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
13.(2025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据记载,至正年间,松江府有“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其中“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该材料反映的制度( )
A.是明朝按职业定籍的制度 B.增加了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C.阻碍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至正”是元代皇帝的年号,当时对于人口按照其职业和财富状况分为不同的类别,以方便管理和税收调查,这种赋税制度被称为诸色户计,材料内容正体现了元代诸色户计,该制度不利于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即阻碍社会阶层流动,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元代户籍制度,而不是明代,排除A项;材料知识列举了不同职业的户数,无法体现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元代的诸色户计,主要按照人口职业和财富状况分为不同类别的户籍制度,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明朝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D.基层民众自我管理的强化
【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取消了人头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所以户籍管理相对松弛,B项正确。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无法体现流民问题、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这一变化的出现关联不大,排除C、D项。故选B项。
15.中国古代战乱、灾变频发,往往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有些流民甚至成为盗贼,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以下措施有益于招纳流民的有( )
①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均田制 ②东晋对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记
③宋朝将募兵发展为“养兵”政策 ④明朝王守仁在江西推行十家牌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有益于招纳流民”,北魏实行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有助于减少流民数量,稳定社会秩序,①正确;结合所学,东晋时期,由于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渡,政府为了管理这些人口,采取了“白籍”登记制度,这一举措稳定了从北方南下的流民,②正确;结合所学,北宋时期,统治者希望通过“养兵”政策,吸引了无业或失业的流民加入军队,以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③正确;结合所学,十家牌法主要用于加强地方治安,防止盗贼和流民作乱,而非直接招纳流民,④错误。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2025·浙江·模拟预测)中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察,并形成一套适当的监察体系。据《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是隶属于御史台的监察官 B.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C.逐渐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D.制度设计服务于皇权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巡按代天子巡视地方,可以弹劾地方官员,其实是充当了天子的耳目,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反映出明朝巡按制度设计服务于皇权需要,D项正确;明朝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并且材料没有明确强调明朝巡按所直属的机构,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可知,巡按监察对象是地方官员,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朝巡按制度设计服务于皇权需要,从材料看不出巡按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5·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图:“明代的一项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该图所示官员考核( )
A.折射出台谏合一的趋势 B.侧重考核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C.反映出京察制的严密性 D.体现了朝觐考察程序的周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的一项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到,明代官员考核有明确的流程,从各衙门按规定造文册送京师奏缴,到吏部会同都察院详加考察分等第,被考核官员下等可申诉,科道等官可纠劾,最后吏部将众官引至皇帝面前定去留,整个朝觐考察程序较为周密,体现了朝觐考察程序的周密性,D项正确;图中主要展示的是明代官员朝觐考察的流程,未体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台谏合一主要是指台官(监察百官)和谏官(规谏君主)在职责等方面的融合,而且台谏合一是宋朝特点,排除A项;从图中可知,考察主要是对官员进行等第评定以及去留决定,但未明确表明侧重考核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整个考核流程重点在于考核的程序,排除B项;图中涉及的是各布政司、按察司等地方官员的朝觐考察,并非京察(对京官的考察)。京察有其自身特定的流程,而且京察是清朝时期考核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8.康熙为人谨慎,在某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他曾叮嘱臣下“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证“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这项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使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
C.意在配合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不经其他中转收发,杜绝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及所学可知,康熙年间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从而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的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改土归流指的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杜绝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题
19.(史料类新情境)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答案】(1)史料价值:里耶秦简属于一手史料,可证史、补史(丰富了对秦的认知);秦简记录了郡县的管理,证实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度);秦简出土于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反映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促进民族交融);秦简的文字呈现了小篆向隶书的过渡,体现秦统一了文字;已出现了乘法口诀表,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发展成就。
(2)实质: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秦简信息“洞庭郡”等信息可知,秦简记录了郡县的管理,证实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度);根据材料“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可知,秦简出土于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反映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促进民族交融);根据秦简信息可知,秦简的文字呈现了小篆向隶书的过渡,体现秦统一了文字;根据材料文字信息可知,当时已出现了乘法口诀表,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发展成就;结合所学可知,里耶秦简属于一手史料,可证史、补史(丰富了对秦的认知)。
(2)本题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可以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影响: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可以从,中央集权、统一、后世等角度进行说明: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议,又称集议。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商讨政事的一种形式,最早萌芽于 时期。《尚书·周官》中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集议制度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六典》中记 载:“议,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 异同,奏而裁之。”唐朝还设立了都堂集议制,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唐代的内政、外交等大事也多 采取集议方式进行决策。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唐初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高宗时期将其迁至中书省,唐代还在尚书省举行不定期、不定人员的百官会议。
——摘编自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宋代廷议制度有了更详尽的规定,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班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实现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刑政典礼之事,当集议者,先下诏都省,省吏以告当议之官,悉集都堂。”仁宗时,段少连说:“国家每有体大之事,必集群官议于尚书省。”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三 明朝的廷议制度和程序进一步明确,议题更加集中。清代廷议多讨论军国大事,如雍正五年(1727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发动叛乱。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议”,决定出兵平叛。廷议之权在君主,没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议,而且廷议的结果也是由君主最后作决定的。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集议制度从唐至宋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清两朝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集议制度作一简要评价。
【答案】(1)西周。变化:集议制度逐步完善;从集议场所不固定到固定;掌管集议的官员由不固定到设有专门官员;集议程序更加规范化。
(2)问题:中央机构的调整,专制皇权的强化;封建统治阶级失去了上升时期的开放心态进取精神,日益保守。
(3)评价:虽然集议制度在弥补皇帝个人独裁专制和发挥官员的政治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集议制度的本质是为皇帝服务的,它与民主制度上的议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补充形式;它不可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其作用和功能是很有限的。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集议制度萌芽于西周。变化:依据材料“集议制度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可以看出集议制度逐步完善;依据材料“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可以看出掌管集议的官员由不固定到设有专门官员;依据材料“唐初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高宗时期迁至中书省”可以看出从集议场所不固定到固定;依据材料“唐代的内政、外交等大事也多采取集议方式决策”可以看出集议程序更加规范化。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依据材料“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议’,决定出兵平叛。廷议之权在君主,没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议,而且廷议的结果也是由君主最后做出决定”可以看出清朝中央机构的调整,专制皇权的强化,封建统治阶级失去了上升时期的开放心态进取精神,日益保守。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对于古代集议制度的评价,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积极方面来说,集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弥补皇帝个人独裁专制和发挥官员的政治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局限性来说,集议制度并非民主制,而是为皇帝服务的,与民主制度上的议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集权带来的弊端。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知识,以“中国古代政体演进”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中国古代政体演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中国古代政体的演进是围绕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展开的,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君主集权制度在稳定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同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提高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是官僚政治发展并走向成熟,扩大了统治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奠定了政治基础。由此可知,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及文明的延续,要在传统政治中借鉴有经验,不断深化改革,适应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知识,以“中国古代政体演进”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政体演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其次,围绕论题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可从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对政治稳定、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文明延续和传承的作用进行论述,如:中国古代政体的演进是围绕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展开的,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同一和稳定,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君主集权制度在稳定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同时,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提高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是官僚政治发展并走向成熟,扩大了统治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奠定了政治基础。最后,回扣主题,总结提升,得出结论,适应时代发展的政治体制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及文明的延续,要在传统政治中借鉴有经验,不断深化改革,适应社会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猜押 0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猜押考点 3年真题 考情分析 押题依据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023年1月,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2023年6月题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2024年6月题4,汉代中央机构;2025年题3,汉唐巡视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在连续3年高考中都有出题,其本身作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历代王朝的建立主要政治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 考试中出现以下概念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侧重:行政中枢、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秘书机构、奏折制度、郡县制与行省制等内容。 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改革提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项关键能力,尤其在中国古代史史料解读基础上提升学生历史解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单选题
1.(2025浙江·一模,学术研究情境)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2.(2025浙江高三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秦时尚书属内官,地位低。至东汉有史书记载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A.天人合一政治观念强化 B.中枢行政权力体系发生嬗变
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统治阶层建构政权的正统性
3.(史料解读类新情境)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反映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摊丁入亩
4.(图像史料类新情境)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4·浙江·三模)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座古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阚如的一生。其中一幅的榜题为“举孝廉时”,后续榜题又出现了“郎”“西河长史”“护乌桓校尉”等官职。对这些壁画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特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
B.“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西域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
C.壁画风格形式多样,深受西域和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
D.壁画内容可作为汉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
6.(24-25高三下·重庆·图表类新情境)如表展示了南朝梁至隋炀帝时期门下省下属诸局的情况,据此可知如表南朝梁至隋朝门下省诸局( )
朝代 门下省诸局
南朝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隋朝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隋炀帝 符玺
A.隋朝三省制度直接源于北朝 B.门下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C.门下省逐渐转变为政务机构 D.隋炀帝大幅精简中央机构
7.(2025金丽衢联盟)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8.(2025温州·一模)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9.(2025新阵地联盟)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10.(2025宁波十校联盟)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11.(2025嘉兴·一模)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12.(2025七彩阳光联盟)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13.(2025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据记载,至正年间,松江府有“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其中“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色目三十一、……”,该材料反映的制度( )
A.是明朝按职业定籍的制度 B.增加了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C.阻碍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4.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明朝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C.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D.基层民众自我管理的强化
15.中国古代战乱、灾变频发,往往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有些流民甚至成为盗贼,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以下措施有益于招纳流民的有( )
①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推行均田制 ②东晋对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记
③宋朝将募兵发展为“养兵”政策 ④明朝王守仁在江西推行十家牌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2025·浙江·模拟预测)中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察,并形成一套适当的监察体系。据《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是隶属于御史台的监察官 B.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C.逐渐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D.制度设计服务于皇权需要
17.(2025·浙江·模拟预测)阅读下图:“明代的一项官员考核制度示意图”。该图所示官员考核( )
A.折射出台谏合一的趋势 B.侧重考核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C.反映出京察制的严密性 D.体现了朝觐考察程序的周密性
18.康熙为人谨慎,在某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他曾叮嘱臣下“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证“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这项制度( )
A.使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B.使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
C.意在配合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不经其他中转收发,杜绝宦官专权
二、材料题
19.(史料类新情境)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上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议,又称集议。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商讨政事的一种形式,最早萌芽于 时期。《尚书·周官》中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集议制度在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六典》中记 载:“议,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 异同,奏而裁之。”唐朝还设立了都堂集议制,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唐代的内政、外交等大事也多 采取集议方式进行决策。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唐初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高宗时期将其迁至中书省,唐代还在尚书省举行不定期、不定人员的百官会议。
——摘编自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宋代廷议制度有了更详尽的规定,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班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实现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刑政典礼之事,当集议者,先下诏都省,省吏以告当议之官,悉集都堂。”仁宗时,段少连说:“国家每有体大之事,必集群官议于尚书省。”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三 明朝的廷议制度和程序进一步明确,议题更加集中。清代廷议多讨论军国大事,如雍正五年(1727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发动叛乱。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乃“命廷臣集议”,决定出兵平叛。廷议之权在君主,没有君主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召集大臣廷议,而且廷议的结果也是由君主最后作决定的。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填空,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集议制度从唐至宋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清两朝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集议制度作一简要评价。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知识,以“中国古代政体演进”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要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