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24)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研究发现许多病毒存在糖蛋白,其中一些糖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使病毒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
A.物质交换 B.选择透过性 C.屏障作用 D.信息交流作用
2.如图是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②对进出细胞核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B.细胞核中③的形态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有利于细胞分裂的顺利进行
C.人唾液腺细胞分泌旺盛,④体积较大
D.⑤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参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3.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和部分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
B.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
D.细胞膜的功能可说明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
4.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上有脂肪
B.科学家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膜表面积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D.人-鼠杂交实验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一: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有核的一半能分裂,无核的一半停止分裂;
实验二:当有核的一半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若这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原无核的一半也开始分裂。最后两半都能发育成正常的胚胎。
A.本实验是对比试验,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B.实验结果说明蝾螈的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C.实验还能说明受精卵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发育成胚胎
D.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6.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如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核糖体蛋白进出细胞核需通过核孔
B.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于DNA中
C.核糖体蛋白是在核仁中合成的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7.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成熟。野生型酵母菌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正常,甲、乙型突变体分别是内质网膜结构异常、高尔基体膜结构异常而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可看作一个系统
B.甲型突变体会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分泌过程障碍导致其膜面积增大
D.丙型突变体仍可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8.科学家发现某种毒素能破坏细胞膜中某种成分的功能,导致细胞无法识别外界信号分子。据此推测,毒素最可能破坏了细胞膜的什么成分( )
A.胆固醇 B.糖蛋白 C.磷脂分子 D.贯穿蛋白
9.以下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部分结构已标注序号)。以下关于图中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一和图二中的3功能不完全相同
B.植物细胞不具备图一中的12
C.图中11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生成ATP
D.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10上的核糖体,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10腔内进行加工、折叠
10.染色质的结构单位被称为核小体,核小体由DNA缠绕蛋白质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小体主要位于细胞核,少部分位于染色质
B.细胞核中的DNA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
C.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不同
D.缠绕有利于压缩DNA以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11.细胞膜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下列关于探索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欧文顿证明了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B.戈特等人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双层结构
C.丹尼利等人推测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D.罗伯特森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12.沙门氏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可以促进宿主细胞的细胞骨架重组,从而有助于沙门氏菌的入侵和其在宿主细胞内的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骨架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
B.细胞骨架重组可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骨架重组可能会使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发生改变
D.沙门氏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
13.细胞中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别如图①②③④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蛋白质合成、加工的场所
B.②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真核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均由③提供
D.高等植物的所有细胞中均含有④
14.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膜为单层膜,有利于核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核孔实现了相邻细胞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D.染色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15.科学家在海洋微藻中发现了一种结构类似于线粒体的新型细胞器——“硝质体”。DNA研究表明,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大约在1亿年前由海藻和固氮蓝细菌之间共生产生。下列关于“硝质体”的推论最可能错误的是( )
A.可进行分裂传递给子细胞 B.结构内存在固氮相关的酶
C.可以合成自身全部蛋白质 D.有助设计新的固氮的作物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细胞器的稳态是细胞行使正常功能的基础。
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由蛋白质和RNA在核仁组装而成。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存在环状DNA和自身核糖体,该类核糖体与细菌的核糖体相似,而与细胞质核糖体差别较大。
叶绿体的蛋白质有的由核基因编码,有的由自身基因编码。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可经分裂增殖。植物分生组织中的前质体在光下可转变为叶绿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细胞分裂初期崩解,并以小膜泡形式被分配到子细胞中,细胞分裂完成后重新组装。高尔基体产生含有酸性水解酶的囊泡,该囊泡与前溶酶体融合后,经酸化成熟形成溶酶体。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在溶酶体内部进行降解,维持细胞器的平衡。
16.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功能而发挥作用,大量使用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原因是氯霉素可能抑制人体某细胞器功能,该细胞器最可能是( )
A.线粒体 B.内质网 C.细胞质核糖体 D.中心体
17.在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幼苗中的叶绿体均由前质体在光下分裂而来
B.细胞分裂中期可以观察到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遵循中心法则
D.内质网、中心体和线粒体都要经历解体和重建过程
18.溶酶体在维持细胞器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合成水解酶然后转移储存在溶酶体
B.溶酶体中的水解产物一般可被细胞再利用
C.溶酶体异常时,细胞质内会积累异常线粒体等细胞器
D.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中的水解酶活性降低
19.甲状腺细胞可利用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表示生理过程,①-⑦是结构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起源于内质网上的附着型核糖体
B.蛋白质和核酸可自由出入⑦中的核孔
C.③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②
D.⑥及⑤的内膜均属于生物膜系统
二、填空题
20.学习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E.Overton(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由此推测:细胞膜是由________组成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胞膜的成分,科学家利用动物的卵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等作为研究材料,并利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解题思路得知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磷脂的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的尾(见下图)。
E.GorterF.Grendel(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J.F.Danielli)和戴维森(H.Davson)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由于人们已经发现了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丹尼利和戴维森推测细胞膜中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1)欧文顿通过通透性实验推测细胞膜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从细胞结构的角度解题思路,科学家选择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解题思路细胞膜成分的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戈特和格伦德尔的研究结果推测人的红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示意图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红细胞的环境对所选示意图的合理性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细胞膜中含有的成分有________。其中,对细胞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请结合细胞膜的功能举例说明________。
21.如图为细胞核结构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只有在____________细胞中,使用____________显微镜才可以看到此图所表示的结构。
(2)[②]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前者通过[_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核内。
(3)已知某亲核蛋白可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该亲核蛋白主体结构分头部和尾部。
请你利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是由哪个部位决定的。
材料: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头部、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尾部、头尾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显微注射仪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若干、相应检测仪器。
实验步骤:
①将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分为A、B、C三组。
②A组注射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头部到细胞质,B组注射____________到细胞质,C组注射____________到细胞质,其中C组为对照组。
③一段时间后,重点检测____________(填写结构名称)中是否有放射性物质变化。
实验结果:若只有____________(填“A”或“B”)组结果与C组相同,则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只和尾部结构有关。
22.有人将小鼠肝细胞的细胞核破坏,在电镜下观察染色质,发现染色质呈中球状的细丝,其直径为10nm而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电镜下观察到染色体由直径为30nm的细线螺旋折叠而成。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23.动物细胞和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差异?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解题思路题意可知,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使病毒能够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该过程涉及病毒糖蛋白与受体的识别和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②是核孔,核孔对进出细胞核的物质具有选择性,A正确;
B、③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其形态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有利于细胞分裂的顺利进行,B正确;
C、④是核仁,其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人唾液腺细胞合成蛋白质多,需要装配的核糖体也多,所以核仁体积较大,C正确;
D、⑤是核膜,核膜是双层膜结构,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结构③是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图2中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即糖蛋白,因此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结构③密切相关,A正确;
B、细胞膜中物质①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且其中的②蛋白质也大多是运动的,因而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细胞膜中物质①②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协助,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专门的通道胞间连丝实现,C错误;
D、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是细胞的边界,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了细胞膜上有脂质组成,A错误;
B、科学家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B错误;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C正确;
D、人-鼠杂交实验应用的是荧光标记法,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解析:A、两个实验都是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该实验中有核和无核两部分形成相互对照,也有自身前后对照。无核部分一段时间后挤入一个细胞核与之前无核又形成自身对照,A正确;
B、实验一中有细胞核的部分能分裂,而没有细胞核的部分不能分裂,实验二中最终都发育成正常胚胎,说明蝾螈的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由细胞核控制的,B正确;
C、实验中,如果没有细胞核,蝾螈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成胚胎,因此实验还能说明受精卵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发育成胚胎,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不能证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错误。
故选D。
6.答案:C
解析:A、核糖体蛋白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需通过核孔,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于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B正确;
C、核糖体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C错误;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在细胞溶胶进行组装,D正确。
故选C。
7.答案:B
解析:A、蛋白质的分泌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协调与配合,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可看作一个系统,A正确;
B、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内进行加工,若内质网膜结构异常,则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无活性的蛋白质,B错误;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不能正常形成囊泡,所以膜面积异常增大,C正确;
D、丙型突变体可通过无氧呼吸为分泌蛋白的分泌提供能量,所以丙型突变体仍可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D正确。
故选B。
8.答案:B
解析: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功能,若被破坏,细胞无法识别外界信号分子,B正确。
故选B。
9.答案:A
解析:A、图一为动物细胞,图二为植物细胞,3为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除了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运输外,还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A正确;
B、低等植物细胞也具有12(中心体),B错误;
C、11为线粒体,葡萄糖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转移至线粒体,C错误;
D、10为内质网,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D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A、染色质位于细胞核,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只位于细胞核,A错误;
B、核中的DNA不进入细胞质基质,B错误;
C、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组成成分相同,C错误;
D、缠绕有利于压缩DNA以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正确;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正确。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A、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细胞骨架的形成与核糖体有关,A正确;
B、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细胞骨架重组可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的运动等有关,细胞骨架重组可能会影响细胞膜的功能,从而使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发生改变,C正确;
D、沙门氏菌分泌的效应蛋白是由沙门氏菌自身的核糖体合成的,而不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D错误。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A、①是内质网,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加工的场所,A正确;
B、②是中心体,中心体也可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中,B错误;
C、③是线粒体,真核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C错误;
D、④是叶绿体,一些植物细胞(如植物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A、核膜为双层膜,A错误;
B、核仁是细胞核内折光性较强的结构,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核孔的功能是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频繁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而不是相邻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错误;
D、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依题意,“硝质体”其结构类似于线粒体,线粒体可分裂,故推测“硝质体”可进行分裂传递给子细胞,A正确;
B、依题意,“硝质体”由海藻和固氮蓝细菌之间共生产生,固氮蓝细菌中含固氮相关的酶,推测“硝质体”内存在固氮相关的酶,B正确;
C、依题意,“硝质体”其结构类似于线粒体,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可以合成自身的一部分蛋白质,故推测“硝质体”也只能合成自身的一部分蛋白质,C错误;
D、研究硝质体的固氮机制可为作物固氮设计提供思路,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依题意,氯霉素通过抑制细菌核糖体功能而发挥抗菌作用,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与细菌的核糖体相似,而与细胞质核糖体差别较大。因此该细胞器最可能是线粒体,A正确。
17.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可经分裂增殖,同时植物分生组织中的前质体在光下可转变为叶绿体。所以幼苗中的叶绿体既可由分裂增殖而来,又可由前质体在光下转变而来,A错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细胞分裂初期崩解,在细胞分裂完成后重新组装,因此细胞分裂中期不能观察到高尔基体,B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在环状DNA和自身核糖体,具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有的由自身基因编码,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进行遗传信息的流动,遵循中心法则,C正确;高等植物中没有中心体,而线粒体通过分裂增殖,不经历解体和重建过程,D错误。
18.答案:A
解析:高尔基体产生含有酸性水解酶的囊泡,该囊泡与前溶酶体融合后,经酸化成熟形成溶酶体,由此推断溶酶体水解酶由游离核糖体开始合成,然后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合成,A错误;溶酶体的作用是将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入细胞内的病毒或细菌降解,其水解产物主要为可被细胞再利用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B正确;由于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在溶酶体内部进行降解,因此溶酶体异常时,异常线粒体等细胞器无法降解,细胞质内会积累异常线粒体等细胞器,C正确;由于溶酶体内的水解酶为酸性水解酶,因此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中的水解酶因环境酸碱度改变,导致水解酶活性降低,D正确。
19.答案:D
解析:A、甲状腺球蛋白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起源于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A错误;
B、核孔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结构,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不能自由出入核孔,例如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B错误;
C、图中③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内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后转运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加工、分类和包装,而不是内质网对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高尔基体,C错误;
D、图中⑥是囊泡,⑤是线粒体,线粒体的内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囊泡的膜也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D。
20.答案:(1)脂质
(2)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不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能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3)C;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由于磷脂的一端为亲水的头,两个脂肪酸一端为疏水的尾,红细胞处于水溶性的液体环境中,故两层磷脂分子的头部向外侧,尾部向内侧
(4)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信息交流(受体)、控制物质的进出(载体),催化反应(相关酶)
解析:
21.答案:(1)真核;电子
(2)蛋白质;DNA;④核孔
(3)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尾部;头尾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细胞核;B
解析:(1)该图具有核膜,是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②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合成后可通过核膜上的④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染色质的构成。
(3)根据实验材料可以看出,自变量是亲核蛋白标记的部位,因变量是细胞核中是否有放射性。本实验要做三组实验,A组注射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头部到细胞质,B组注射亲核蛋白被放射性标记的尾部到细胞质,C组注射头尾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到细胞质。其中将C组头尾部均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注入细胞质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需要检测的关键部位是细胞核中是否有放射性物质变化。若只有B组结果和C组相同,则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只和尾部结构有关。
22.答案: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不同形态。
23.答案:共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溶胶、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骨架。
不同点:成熟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中央大液泡,如果能进行光合作用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具有中心体。溶酶体一般存在于动物细胞中,植物细胞中有类似于动物细胞溶酶体的结构,如液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