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材料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市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
——摘编自王俊奇《宋代体育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明确规定,学校各项课程“都以抗战为中心”,加强军事常识及操练(如射击、游击战等),加强锻炼体格(如赛跑、爬山、跳高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外交上的突破,国际关系的改善,为我国全面登上国际体育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1986年间,我国体育健儿夺得230个世界冠军,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152次。
——整理自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不同时期中国体育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体育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中国不断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航海技术分册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之火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战场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从而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死伤三千五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的巨大代价……
——摘编自韩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战地位研究》
材料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惠及天下民生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带一路”建设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导向,助力其他国家走上利民、富民道路,将资金投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切实改善了落后国家民众的生存条件。
——节选自张誉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天下情怀:内涵意蕴、实践路径与价值创新》
(1)依据所学,写出材料一表述的是哪一重要史事?写出这一史事开始于哪一年?分析该史事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2)材料二中,“中国的抗日之火”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列举一例战役证明“中国战场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开创了惠及天下民生”道路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既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的中国智慧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在哪些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与科技】
材料二:【民主与法治】①这一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③此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三:【理论与创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材料一中图一体现出的是我国对哪一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的卫星有何重要地位?图三城市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我国哪一重大决策的实行?
(2)材料二中①“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②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法律文献是什么?写出③“此制度”的名称。
(3)将材料三中两处划线部分思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两例思想理论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4.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这些工程不但成为时代的印记,也铸就了非凡的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的《治国方略》中也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程中原《红色地图:党史记忆90年·成长地标》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央下决心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与当时国家实施的什么计划有关。
材料二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这条著名“人工天河”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肖力、邢洪儒《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材料三 书写中国梦:超级工程创造世界奇迹。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工程,承载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珠三角经济融合与振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珠海特区报》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有何重大历史使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际旅游发展情况(部分)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旅游业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21世纪初,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西藏、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旅游业迅速崛起。
——摘编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
——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
7.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灿烂文明领先世界】
材料一
【学习西方工业救国】
材料二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自力自强科技发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设立中国科学院负责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195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一《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到1966年,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为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两弹一星”。正是“两弹一星”的出现,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了最为铿锵的骨气。
——摘编自《浅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发展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人纪念材料一中图A所示人物的理由。并指出图B所示作品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意义?
8.科技创新引领中国迈向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国际社会看新中国75年成就)》
材料二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参加由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受到业内关注。梁文锋曾说过,中国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永远在跟随,技术创新永 远是第一优先级。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是一名85后,其团队“规模不大, 但‘人才密度’极高”,且有大批年轻人。”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从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宏展规划》,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人工智能作出重要部署,再到各地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可以而定的是……我国人工智能将迎来更开阔未来。
——摘编自王石川《DeepSeek爆火,创新仍在路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75年科技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变大成就的原因。
9.体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 甲午战争后,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摘编自王勃然《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1942年9 月2日,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祝贺各解放区运动会的举行并致贺体育工作者的文章,并指出:“我深深感觉我们在体力上是逊于日本很多的。用这种体力去和敌人竞争,不论在战场上,或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吃着亏的技术装备落后的国家,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取胜,所赖于比敌人更能动手动脚,十倍百倍的勤快耐劳者实多。”
——摘编自《百年中华体育梦》
材料三: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整场开幕式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一起 (Together)”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fora SharedFuture)”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口号的三个关键词together, shared和 future体现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德的相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取胜”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材料三中,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体现了怎样的理念 请举一例史实说明“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一起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叶以前,中国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运等自然力,同时出行方式还具有明显的等级制色彩。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后,半机械化的西式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以及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并逐步发展,新式交通工具逐渐成为全国城市及长途交通的主导。此后,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出行方式商业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趋于平等化、大众化。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交通以居民步行为主,自行车稳步进入城市家庭。1985年起,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扩宽城市道路网络,公共汽车、出租车数量逐步增长。2001年后,针对城市私人汽车数量急剧攀升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国务院要求各城市继续推进公共汽车的发展,同时有序进行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完善路况信息监控的交通广播发布系统。2008年起,轨道交通成为各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国人管电影称为“西洋影戏”“电光影戏”“美国影戏”。这时的中国电影主要是以纪录片和短片为主。1905年所拍摄戏曲片段《定军山》是中国最早的电影。1918年富商韩子瞻在皖江会馆放映使电影传入兰州。1932年王佐卿创办了兰州第一家电影院新民电影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政治局势强烈影响着中国电影。兰州市相继引进一批爱国影片,如新安旅行团来兰放映《民族痛史》《全国总动员》《儿童的抗战》《保卫大西北》。政府电影放映队播放《抗战特辑》《八百壮士》《保卫我们的国土》等。郑君里执导的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生动记录了甘肃民众的抗日救亡场景。抗战胜利后,崔仲仙在兰州创办金城电影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进入市场化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特效、动画、音效等不断创新,使中国电影迅猛发展。其次,网络平台催生新型商业模式,如网络影片、付费观影等,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开放,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另外,中国电影在文化自信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贡献了更多的力量。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于2025年2月18日,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3月15日,总票房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它向世界证明,中国电影有能力、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摘编自李少白《中国电影史》,尚季芳《兰州通史》(民国卷)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概括以上三个时期中国电影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导致以上三个时期各自特点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战机发展状况
时期 战机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 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空军只有17架飞机,且都是从国民党军缴获来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五”计划期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试制了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随后数年,我国成功仿制出歼-6和歼-7等。1969年,在科研人员的奋力投入下,第二代战斗机歼-8首飞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航空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自主研制了歼-20、运-20、直-20等先进战机,2023年,我国军用飞机总数达到了3284架,是世界第三大空中力量。
(1)根据表格,概括我国战机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请再举一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防领域的重大成就并谈谈你对国防发展的认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套房,全家宽敞;一顿饭,全家上馆;一辆车,全家出行。
——21世纪初的流行语
(1)材料一中,思考A、B两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将年代尺上的信息补充完整。
(2)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两位伟人的实践都是为了追求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请阐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3)材料二体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水准?说明了我国人民在饮食方面的什么讲究?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128%。1978年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1年加入WTO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1)“一化”指什么?列举两项“一五”计划成就。
材料二 中国高铁里程占全球60%,5G技术领先世界。2025年安徽计划建设量子信息实验室,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2)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事例
1951年 国家成立一个“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其战果包括:王献之《中秋帖》、韩滉《五牛图》等。
1955年 前民主德国主动向中国归还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士兵抢掠的3本《永乐大典》。
1993年 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莫里斯·格林伯格,以重金购得被八国联军劫掠的宝云阁铜殿10扇铜窗,无偿赠还中国。
2007年 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购回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并捐赠国家文物局。
2001年 国家文物局联合美国纽约州地方法院追回失窃的王处直墓武士浮雕石。
2014年 湖南省博物馆联系多名企业家和收藏家共同出资购回流失美国的皿方罍。
材料二:文物流落之殇,是一个古老民族流血的伤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事业迅速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7年,我国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依靠国内立法的基础支撑和国际公约的合作框架,我国政府与相关国家逐步展开双边合作。
——据《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流失文物回归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流失文物回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寻回流失海外历史文物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1964年10月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1年10月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01年6月 中国倡议并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
2008年8月 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2023年3月 在中国劝和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复了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
(1)从表格中找出文革期间所获得的科技成就。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产物、新境界,必须结合其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来深入理解。
(一)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探寻可行之路,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可视之为现代化起飞前的准备时期。
(二)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2年)
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
(三)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摘编自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1)在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请列举两例。
(2)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河南安阳县十八户中农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组织讨论后决定大家共享生产工具,合作生产。富裕户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哩,没见过鸡毛能上天!”
材料二 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因为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才显得更加辉煌、璀璨。他们或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或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天才,或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士,或是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们回味无穷、受益匪浅;每个人的精神,都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奋发前进。
(1)面对富裕户的质疑,十八户中农该怎么办 请你帮他们出出主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围绕“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在150字左右字)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外交家等等。他们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并比同一时代同一阶级的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启蒙和动员群众起来完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任务。
——改编自 罗成群《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1)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中五种杰出人物分类并结合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相关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少于200字。)
(2)当下中国,你心中的杰出人物是什么样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10月,邓稼先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国内,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58年,他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制造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简述邓稼先对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材料题》参考答案
1.(1)特点:体育项目种类多;体育比赛较为规范;体育场所主要设在城市中的“瓦舍”等。原因: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2)原因:抗日战争时期,以服务抗战为目标,陕甘宁边区重视体育运动,体育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学员的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实战操练和体格锻炼。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为中国体育登上世界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等。
(3)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互相促进与影响。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交流与和谐等方面,而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塑造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策的支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2.(1)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九一八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等);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日军主力,打破日本“北进”计划,迟滞“南进”侵略步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出一点即可)
(3)“一带一路”倡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4)对外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制度建设等领域。
3.(1)行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地位: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重大决策:设立经济特区。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名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别是: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十九大。
(4)共同点:均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
4.(1)原因: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
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3)使命:承载着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珠三角经济融合与振兴的重大历史使命。(任答一点即可)
5.(1)特点:中国国际旅游发展迅速;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空间布局逐渐改善。
(2)原因: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需求推动;交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6.(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
(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
7.(1)理由: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图B地位:《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理由: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3)原因: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科技规划;科研人员的努力奋斗。
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8.(1)
基础前沿:数学、化学领域突破(如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生物学;
战略高技术: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探测、核能等领域领先;
产业创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6G、北斗导航、大飞机等产业发展。(任答2点)
(2)原因:国家政策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密度”高,年轻人主导);党的部署和各地推动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结合。(任答2点)
9.(1)特点:受西方影响;从军队和学堂推广至普通民众;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结合;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2)主张:强调增强体力以应对敌人。
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整风运动。
(3)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史实:面对新冠疫情,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研发疫苗,分享抗疫经验,最终有效控制了疫情。
10.(1)表现:交通工具种类增多,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适和方便;商业化程度增加,趋于平等化、大众化。
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交通工具;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
(2)趋势:交通工具多样化;道路网络不断完善;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成为重点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逐步建立。
意义: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
11.(1)鸦片战争后:中西结合;以纪录片和短片为主。抗战时期:关注现实;受政治局势影响;以爱国题材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数字化。
(2)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学习西方、受西方影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的影响;救亡图存的需要(激发民族精神);政府倡导。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制作技术提升;互联网提供新机遇;电影市场不断扩大。
12.(1)特点:起步低、发展速度快、从仿制到自主研制。原因:国家重视与支持、经济实力增强、科研人员努力。
(2)重大成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认识:国防发展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科技是国防发展的关键;国防发展需要综合国力支撑;人才是国防发展的核心。
13.(1)补充: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生活水准:小康水平。讲究:“吃好”,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14.(1)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沈阳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任答2点即可)
(2)科技发展的时代意义: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任答2点)
15.(1)回归途径:外国主动归还、商业购买、爱国人士捐赠、国际友人捐赠、通过法律手段追索。
原因: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权益等。
(2)特点:发展迅速;法制化、专业化;与国际接轨。
(3)有助于填补我国对某一历史领域认识的空白;有助于对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有更完整细致的了解;有助于传承中华悠久灿烂文明的精华;有助于彰显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爱国热情;有助于增强人民对于建设伟大祖国的信心等。(答出2点即可)
16.(1)科技成就: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示范一:
选抗美援朝战争、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劝和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恢复了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
观点: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直受侵略欺压的历史,新中国逐渐崭露头角。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致力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各国团结发展。中国劝和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努力,促进了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影响力日益增强。
示范二:
选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颗原子弹爆发、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观点: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论述: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舞台。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中国为国际社会提出更多的中国主张,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世界离不开中国。综上所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大国,得到世界的认可。
17.(1)成就: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65年,我国首次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观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结论: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8.(1)主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论题:杰出人物是推动民族复兴的脊梁阐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艰难奋斗,奋发图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楷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自力更生,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势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其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有效抵抗虐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虐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符合论题和题意的史实也可,如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毛泽东、邓小平;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航天英雄杨利伟等)总结:综上所述,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涌现的杰出人物都是推动民族复兴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奋发前进。
19.(1)核心观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文章主体: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外交家五个分类各选择一个人物事迹配合事迹的相关影响成文、史实准确
答案参考
分类 人物 事迹
政治家 毛泽东 建立新中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
邓小平 拨乱反正、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形成邓小平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江泽民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 提出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军事家 彭德怀 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科学家 屠呦呦 研制青蒿素
袁隆平 成功培养籼型杂交水稻
钱学森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邓稼先
文学家 莫言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外交家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出席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
(2)略。
20.(1)带领科研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2)观点: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论述:邓稼先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领导中国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威胁,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水稻产量大大提升,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伟大科学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