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小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中科院“九章四号”量子计算机3分钟破解传统计算机十万年难题》《时速400公里!我国研制的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DeepSeek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R1,引发全球AI研发领域巨震》。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中国快速增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 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C.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2.2025年3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技术升级后首次海试并取得成功;2025年3月31号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实验卫星16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 )
A.航天航海领域成就显著 B.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综合国力世界遥遥领先 D.科技发展水平世界第一
3.“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我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这离不开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大力协同。这彰显了( )
A.艰苦奋斗的社会风貌 B.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D.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
4.中国航天敢于挑战前沿无人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这主要表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坚持( )
A.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B.大力协同、攻克难关
C.实事求是、系统管理 D.服务大局、合作共赢
5.1992年-2022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15艘神舟飞船,先后将16名航天员,26人次顺利送入太空。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接力腾飞,中间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由此可见我国:( )
A.已跻身世界航天强国 B.航天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我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6.1970年4月24日,中国某一航天器发射成功,它播放着《东方红》乐曲,穿越浩瀚宇宙,向世界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器是( )
A.神舟五号飞船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C.嫦娥一号卫星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7.2025年1月7日,我国成功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025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取得“开门红”。55年前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神舟一号 B.长征一号 C.东风一号 D.东方红一号
8.1964年11月22日,旅加华侨周先生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最近祖国居然在十月十六日,在新疆一事成功后,在史书中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页震荡了整个世界,使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在议论纷纷。祖国的前途,使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民不可忽视。为中国人的一员,是值得自豪。”材料旨在说明“新疆一事”( )
A.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地位 B.提高了中国人的自豪感
C.鼓舞了新中国人民建设热情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9.目前,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原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已被颠覆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10.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25年2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四维高景一号03、04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技术迈上新台阶。材料表明( )
A.我国卫星发射技术领先世界 B.我国遥感卫星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C.卫星项目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D.卫星发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11.《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曾经在育种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的杰出代表是( )
A.袁隆平 B.焦裕禄 C.邓稼先 D.屠呦呦
12.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在这一时期虽经历了百般曲折,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成就的是( )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C.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 D.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3.2025年3月21日,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回顾历史,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就发生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4.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D.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15.下表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部分),据表可知中国( )
时间 重大事件
1956年 成立了负责导弹技术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02年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
2024年 广东青年梁文峰开发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
A.重视自主研发 B.积极开展外交 C.主张国际合作 D.主导全球发展
16.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9日表示,2024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19年提高1.7岁,在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第4位。这主要得益于( )
A.生活水平提高 B.竞技体育增强
C.抗击疫情成功 D.国人有长寿基因
17.2025年3月12日,长征八号遥六火箭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干帆星座第五批卫星送入太空,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8.“互联网+”是近年来流行的新词汇,+就是跨界,“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促使传统行业迭代升级,以催化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C.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变革 D.高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19.春节晚会从最初的录播到1983 年首次电视直播,再到如今的8K超高清与三维菁彩声,还通过云技术助力全球转播。春晚呈现形式的不断变化突出反映了( )
A.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B.传统节日与时俱进
C.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D.艺术文化不断变化
20.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从保暖舒适到追求美观、时尚;食物从填饱肚子到吃好吃健康;居住条件从蜗居到宽敞明亮;出行从难得出次远门到说走就走。这表明改革开放(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C.增加了对外贸易额度 D.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瓦舍”这种体育场所和表演形式是宋代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市开展的体育项目有:棋类、蹴鞠、马球、登高、相扑、龙舟等。还描写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赛制、服饰、器材、比赛奖品和体育人物等情况。
——摘编自王俊奇《宋代体育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明确规定,学校各项课程“都以抗战为中心”,加强军事常识及操练(如射击、游击战等),加强锻炼体格(如赛跑、爬山、跳高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外交上的突破,国际关系的改善,为我国全面登上国际体育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1979年~1986年间,我国体育健儿夺得230个世界冠军,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152次。
——整理自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不同时期中国体育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体育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西周至东汉末一千两百余年的发展,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形成。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近9000种,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为可贵的是,古代医者在行医过程中追求“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的精神。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医学都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与中医药文化自信》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定“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事业得到新发展。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受中医药文献启发,提取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解决了抗疟药物失效的难题。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掀起中医药文化热潮。
——摘编自刘金红等《中医药政策发展脉络回顾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并举出两例代表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中医药文化热潮的原因。
23.体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育锻炼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洋务运动时期,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 甲午战争后,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摘编自王勃然《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1942年9 月2日,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祝贺各解放区运动会的举行并致贺体育工作者的文章,并指出:“我深深感觉我们在体力上是逊于日本很多的。用这种体力去和敌人竞争,不论在战场上,或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吃着亏的技术装备落后的国家,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取胜,所赖于比敌人更能动手动脚,十倍百倍的勤快耐劳者实多。”
——摘编自《百年中华体育梦》
材料三: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整场开幕式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为“一起向未来”。“一起 (Together)”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fora SharedFuture)”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口号的三个关键词together, shared和 future体现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德的相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在与敌人长期斗争中取胜”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材料三中,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体现了怎样的理念 请举一例史实说明“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一起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的,都与农时紧密相连;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具有浓厚的家庭伦理特色,阖家团圙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主旋律。节日还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的歌舞升平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人们利用春节定期进行传统文化实践与教育,使中华文明通过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世代相传,使人能够鲜明地认识到自己民族归属和国家归属,并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人成为具有“四维”(礼义廉耻)“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中国人。
材料三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传统节日环境氛围的日渐式微,出现人们缺。对节日的文化理解、社会参与度降低等问题。同时,商品经济环境下,人们过于强调节日休闲与消费文化,而忽视了节日的文化属性,间接加快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流失。
——摘编自刘明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春节的文化功能。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
25.好的歌曲往往记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材料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四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 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
——《越来越好》
(1)材料一中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指的是谁?材料内容体现了两位领导人身上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在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说说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生的变化。
(5)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从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中谈谈自己的感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A
6.B
7.D
8.B
9.A
10.B
11.A
12.D
13.C
14.D
15.A
16.A
17.A
18.C
19.C
20.B
21.(1)特点:体育项目种类多;体育比赛较为规范;体育场所主要设在城市中的“瓦舍”等。原因: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2)原因:抗日战争时期,以服务抗战为目标,陕甘宁边区重视体育运动,体育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学员的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实战操练和体格锻炼。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为中国体育登上世界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后,政府加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等。
(3)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互相促进与影响。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社会交流与和谐等方面,而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塑造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策的支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22.(1)特点: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数量多;医者追求道德医术修养;影响国外医学发展。成就:《伤寒杂病论》;麻沸散。(其他符合题意的成就亦可)
(2)原因: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博大精深影响大;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也需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等。
23.(1)特点:受西方影响;从军队和学堂推广至普通民众;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结合;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2)主张:强调增强体力以应对敌人。
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整风运动。
(3)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史实:面对新冠疫情,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研发疫苗,分享抗疫经验,最终有效控制了疫情。
24.(1)特点: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家庭伦理特色;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
(2)功能: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和国家归属感;通过道德教化塑造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中国人。
(3)如何应对:建立规范的立法体系;利用科技手段,和周边国家共建传统节日渊源平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等。
25.(1)人物:毛泽东、邓小平;品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2)背景: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实施了“一五”计划;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该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变化:衣:改革开放前,凭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食: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单一,甚至吃不饱;改革开放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深入人心。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差,住房拥挤;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行:改革开放前,交通条件差,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后,交通设施改善,人们出行方便快捷。(答出其中任两个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得)
(5)感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