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提升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提升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09:3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通过了《关于私营出版社》相关法令,涉及到出版领域管理政策的调整,允许私营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出版市场,激发出版行业的活力。由此可知,该时期苏俄( )
A.文化产业发展趋于繁荣 B.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C.私营出版业占主导地位 D.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2.“20世纪初,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们的忍耐力和控制力,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远远超过对西欧式民主的渴望,这一切都必须马上实现……因此,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这段话可用来解释俄国( )
A.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B.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C.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 D.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
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作者认为这场战争( )
A.推动全球民族意识的觉醒 B.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全面衰退
C.导致欧洲经济与人口损失 D.确立新的世界资源分配秩序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引发了( )
A.华夫脱运动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卡德纳斯改革 D.社会主义革命
5.下图为1913——1925年俄国(苏联)粮食生产统计情况。1921——1925年粮食增产是因为( )
A.废除农奴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的集体化运动
6.1918—1919年,商业广告在苏俄《真理报》上近乎消失。1922年7月30日《真理报》第169号的第6版的广告专版中,出现了糖业广告、啤酒广告、农产品广告等商业广告,这种广告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D.两个五年计划完成
7.美国国际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指出“木头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其中“木头”指的是( )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利益冲突
C.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D.各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8.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停止了,平民和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消失,农民、裁缝、伐木工都成为攻击和毁灭的对象,空袭与炸弹给人们带来不眠之夜,高射炮发出无法忍受的噪音。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B.促进了军事科技发展
C.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D.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
9.福煦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说道:“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华盛顿会议后,极度失望的日本人喊出要与美国的“决裂”“报复”,甚至直接将美国视作军事对抗的敌手。这揭示了( )
A.新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B.大国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C.殖民地反抗必然爆发 D.美国对战后世界的主导
10.“十月革命被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完全是因为它开辟了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新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帝王将相的历史第一次被工农群众的政权所替代。”“新时期”新在( )
A.通过革命的形式建立政权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11.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达成秘密谅解,“忘却”在非洲法绍达的争端以及过去25年来积累的旧怨。法国人承认英国对埃及的占领,英国人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渗透。英法的这些举动旨在( )
A.争夺世界海洋霸权 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构建国际货币体系 D.应对新兴势力的冲击
12.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材料表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
A.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B.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13.“九国公约害中国,对德合约内容多。凡华体系虽确立,维持不久终惹祸。”此历史歌谣旨在( )
A.说明战胜国的矛盾得以协调 B.讽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脆弱
C.强调德国承担战争的责任 D.同情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助
14.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这主要由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完善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D.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
15.1937年起,卡德纳斯政府将所有外国的铁路、石油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并投资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卡德纳斯政府还满足工人组织的要求,推动成立劳工银行,以确保国有化企业的顺利过渡。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B.维护了国家独立主权
C.抑制了埃及境内帝国主义势力 D.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
16.“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的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据此来制定纲领。”这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最可能是指( )
A.自由、民主、平等 B.推翻幕府专制统治
C.和平、土地、面包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7.1917年震撼世界的革命爆发,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隆隆的炮声中,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材料中的“革命”是( )
A.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8.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其殖民地皆被英、法、日瓜分;并将近1/7领土“让还”给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丹麦等。材料可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具有帝国主义掠夺性质 B.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C.促进殖民地国家的觉醒 D.德国是战争的罪魁祸首
20.1936年,苏联政府以每公斤13卢布向农民收购稞麦,再以每公斤93卢布转售,以此把农业资金转向工业。这一做法体现当时苏联( )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旨在快速发展工业 D.注重市场的调节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长期矛盾的总爆发。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经济上恶性竞争,在政治上逐步结成对立的军事同盟体系,而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加剧,深化了列强之间的固有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
——摘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到1918年时,炮火把战壕轰得土崩瓦解时,英国士兵在战壕唱起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而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并取得了成功。
——整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刘宗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战争态度的变化。
(3)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体现的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印度和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棉纺织品制造中心,欧洲棉纺业极端落后。16世纪以来,欧洲先发国家的商人阶层在印度影响日增,而非洲统治者特别喜欢他国商人用印度棉布来换取其奴隶,棉布需求剧增,欧洲商人开始加大对印度棉布的采购,以便购买更多的非洲奴隶运往美洲大陆。
——摘编自靳凤林《全球正义与权力、资本、劳动的国际伦理冲突》
材料二 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四 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如此之高,使孟加拉(南亚)的纺织业遭到摧毁。……在1900年,英国出口的成品棉约有78%返销至印度。……坐在charka(手纺车)旁的莫罕达斯·甘地,是印度自立的象征,同英国殖民主义下机械化与全球化的世界形成对比。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棉布需求剧增的原因?材料涉及的史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能够迅速成为“棉花产业中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简述棉花需求激增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甘地发动“手纺车”运动的目的和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还看到……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材料二 1927年到192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小起义有近百次。由于受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基本上以占领城市为目标。在大部分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从实际出发,作出了在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建立根据地的思想,这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是极为重要的探索。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历史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1929年“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为上述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三、综合题
24.欧洲文明历史悠久,辉煌一时,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500年来,近现代世界历史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15世纪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崛起……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 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二 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场斗争使各参加国死亡人数超过3000多万,战争费用高达2700亿美元。西方文明受到怀疑,一度兴起西方没落论。奥匈帝国消失,俄国发生革命,德国战败,获胜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损失惨重。美国试图掀翻英国的海上霸主宝座,日本在太平洋的地位增强。
——据《大国的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推动“欧洲崛起”的两个历史事件及其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斗争”是指哪一事件?并写出其实质。结合所学分析“西方没落论”出现的依据。
(4)上述欧洲崛起的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某次世界大战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不许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
材料三:“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1)材料一中所说“世界大战”指的是哪一次战争?你知道引爆欧洲“火药桶”的“一粒火星”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这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哪一次战役?
(2)材料二、三出自哪两个条约?分别是在哪两次国际会议上签署的?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什么世界体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C
6.B
7.A
8.D
9.A
10.B
11.D
12.A
13.B
14.D
15.B
16.C
17.D
18.C
19.A
20.C
21.(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上恶性竞争,政治上结成对立军事同盟体系,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2)变化:从积极支持战争到厌战。
(3)史实:一战后,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促进印度民族意识觉醒;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2.(1)原因:欧洲商人用印度棉布换取非洲奴隶,用于美洲种植园,棉布需求大增。史实:三角贸易。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在棉纺织业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外殖民扩张,获取了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影响:促使美国种植园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加剧了美国南北经济矛盾;推动美国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兴起。
(4)目的: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推动印度经济自主发展,争取民族独立。意义: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23.(1)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一战创造的时机。
(2)历程:由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主题: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24.(1)历史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条件:进行工业革命。
(3)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实质:帝国主义战争。
依据: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4)启示: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25.(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战役:凡尔登战役。
(2)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