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令》,紧接着又出台《师范学校令》和《教育令》。从此,日本普及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师资之风盛行。这体现了日本政府(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殖产兴业” D.施行地税改革
2.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许多国家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能够代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事件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辛亥革命
3.南北战争期间,一位参加北方作战的士兵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们为了自由而战,为了让更多人不再被奴役。”据此推测,他参战的目的是( )
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废除南方奴隶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维护国家统一
4.在拉美独立运动中,圣马丁由南向北解放了拉美南部地区,玻利瓦尔由北向南解放了拉美北部地区,在他们的团结协作下,这次独立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这表明拉美独立运动的特征是( )
A.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B.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C.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D.统一指挥,统一部署
5.“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该法律条文的颁布( )
A.有利于美国西部的开发 B.彻底消除了种族歧视
C.使北方获得了充足兵源 D.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6.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在各地开设了体操传习所,以培养体育师资和进行体育研究。传习所的教学内容包括体操术、生理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这反映日本提倡( )
A.殖产兴业 B.文明开化 C.军事改革 D.废藩置县
7.1872年,某文部省响应政府“文明开化”的倡议,颁布了《学制》。在《学制》的推动下,该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这次社会变革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日本明治维新 D.美国内战
8.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是( )
A.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B.华盛顿和丘吉尔
C.苏克雷和佩雷斯 D.章西女王和甘地
9.列表对比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项目 《独立宣言》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规定 天赋人权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宣布部分地区黑奴自由,但范围有限
结果 黑人仍处于被奴役状态,无平等权利 黑人未彻底解放,种族歧视依旧严重
A.两份宣言都有力的推动了黑人解放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效果更好
C.两份宣言的颁布都推动了国家统一
D.两份宣言在人权问题上均有局限性
10.18世纪末,因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强征税款,巴西的米纳斯地区发生了“米纳斯密谋案”(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密谋活动);之后在1800年前后,部分生于巴西的欧洲后裔以“巴西之子”自称,抵触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拉美地区( )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封建统治的终结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殖民体系的崩溃
11.“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解放人,打破阶层壁垒,让人成为自由的劳动力,让社会阶层能够流动起来、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 B.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英国光荣革命实行君主立宪 D.美国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
12.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关于农奴制度的“法令”,但是仅1861—1863年俄国就发生了2000次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此时期的农民暴动主要是因为( )
A.农奴制改革不彻底 B.政治环境自由民主
C.政治体制毫无变革 D.沙皇政府软弱腐败
13.《剑桥日本史》描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采用太阳立法、星期天休假日,并规定双排扣长礼服的西方服饰为正式场合的标准盛装。”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时期的举措是(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地税改革 D.文明开化
14.1869年5月10日,美国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峰接轨,标志着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正式建成,西海岸与东海岸连接了起来。此时美国铁路能够横贯北美大陆的政治前提是( )
A.工业革命推动技术发展 B.美国南北战争巩固国家统一
C.《宅地法》促进西部开发 D.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殖民统治
15.“它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强国。它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此观点适合评价( )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16.绘制历史发展进程时间轴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下图所示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D.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7.有学者认为: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里的“明智”表现在日本( )
A.学习唐朝,向封建社会转型 B.仿效西方,开始对外扩张
C.改革旧制,走资本主义道路 D.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科技
18.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下列关于这两次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改革都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
C.改革都废除了农奴制
D.改革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19.如果以“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
A.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 B.由封建王公领导
C.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D.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20.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哲文》,其中之一为“破除旧来之陋习”的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实行征兵制 C.推行地税改革 D.提倡“文明开化”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西欧资本主义已蓬勃发展时,俄国广阔的土地上到17世纪末一共只有30个手工工场,图拉是工场手工业最先发展的地区,但到17世纪60年代,这里总共7个铁工场中只有119个工人。经济的落后也反映在文化政治方面,直到17世纪多数贵族还未受过教育,全国识字的人非常稀少。因循守旧的思想十分浓厚,人们对外部世界很少了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俄国1801年到1825年间爆发农奴起义281次;1826年到1854年间712次;废除农奴制前的六年零四个月间则发生了474次。这些起义无论在时间长度、激烈程度还是人员和经济的损失方面以及为恢复秩序、军队所必须作的努力方面都在不断地增加。最后,克里米亚战争为农奴制的缺陷和危险提供了另一个明证。不论是士兵的孱弱和懒散,还是国家方面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都可看出农奴制的弊病。
——摘编自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1)概括材料一中17世纪俄国落后的主要表现。
(2)概括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俄国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危机。
(3)俄国分别通过哪两次改革改善了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落后的状况?
22.雅礼集团的同学们以“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到了晚年,汉武帝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讲到了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译文: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
——摘编自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材料三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变法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实施一系列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变化。同时期日本发生的社会变革是
23.世界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之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西方近代化过程中影响“人心改变”的两个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政治、经济领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 此次改革对近代日本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至少写出2点)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材料二: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在过去两年中,我国人民曾以极大力量投入抗美援朝的斗争,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反而加速了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一切这些,都为国家的大规模建设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编自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被动模仿”的共同背景,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新中国开始工业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对比两次工业化的起步,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然而,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但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C
6.B
7.C
8.A
9.D
10.C
11.D
12.A
13.D
14.B
15.A
16.A
17.C
18.A
19.D
20.D
21.(1)主要表现:经济落后,手工工场发展极其缓慢;文化教育落后;社会比较封闭,思想因循守旧。
(2)主要危机:农奴起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战争战败,进一步表明农奴制的落后;经济和科技落后。
(3)分别是: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22.(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任答一点)
(2)背景:汉初制度不完善,政权尚未稳固,而且面临着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
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任答一点)
(3)变化:粮食产量增加;社会分化加剧;使用新式农具;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任答两点)
变革:明治维新。
23.(1)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3)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重要意义: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推动了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4)因素:先进、开放思想的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强大的军事威摄力等等。
24.(1)共同背景: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遭受了鸦片战争的失败,日本则面临黑船来航的冲击。两国都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有利条件: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财经状况的好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
(3)认识:国家独立是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前提;工业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的国情等。
25.(1)19世纪60年代
(2)不同意。理由: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存在对农民的掠夺,但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改革还促使社会出现了新的气象,如推动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