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六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六年级历史试题(含答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09:25:25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六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
题,50分;共100分。
2.答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卡及试卷的
相应位置。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到答题卡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不得超
出预留范围。
5.切记不要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统一全国、创立科举制、暴政而亡”是对某朝代的史事概括。由此判断,该朝
代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2.七年级(1)班同学们以“大运河”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展示出如下成果汇报
卡,由此可直观看出隋朝大运河( )
A. 加强了中央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B. 使苏湖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C. 促使隋朝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 D. 工程规模大且加强了南北交通
3.郭沫若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主要是因为( )
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时间轴。其中①所处的朝代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5.陈寅恪先生曾提出“诗史互证”的史学理论,即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
时的社会风貌。下列诗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陈桥驿兵变
B.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玄奘西行
C.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6.“这一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南方政
局相对稳定”。材料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
A. 五代十国 B. 金与南宋对峙 C. 辽和北宋并立 D. 蒙古族的兴起
7.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
历史观点的是( )
A. 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B. 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C.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 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
民起义( )
A. 平定了安史之乱 B. 给予唐朝统治致命打击
C.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D.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9.笔记有利于我们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
独特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七年级某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
的内容是唐朝时期( )
①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 ②630 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 ③唐玄宗封大祚荣为
渤海郡王 ④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繁荣的对外贸易
10.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B.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 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玄宗在其旧地设置都督府
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渤海郡王
11.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到以下图片(图 1—图 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图 1 筒车 图 2 曲辕犁 图 3 鉴真塑像 图 4《清明上河图》(局部)
A. 图 1 筒车是隋唐时期重要的交通工具
B. 图 2 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 图 3 高僧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 图 4 再现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12.如下表格说明( )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括表
国家 大食 新罗 波斯 天竺 日本 百济 高丽 拂箖
次数 37 26 26 25 13 8 7 7
A. 唐朝对新罗影响最大 B. 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C. 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D. 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
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 )
A. 诗魔 B. 诗仙 C. 诗圣 D. 诗史
14.1900 年,在我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 868 年一个叫王玠的人为父母祈福消
灾所印刷的《金刚经》。它的印刷方式是( )
A. 拓印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铅字印刷
15.隋唐时期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
之于无事之前。”这说明孙思邈( )
A. 是中国古代的“药王” B. 在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
C. 继承了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 D. 首创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16.唐朝时,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因此提出复兴儒学
的是( )
A. 柳宗元 B. 韩愈 C. 鉴真 D. 阎立本
17.“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施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与
材料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隋文帝杨坚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宋太祖赵匡胤
18.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
决,与守臣(指知州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A. 分散知州的权力 B. 收地方财赋于中央
C. 分离握兵权与调兵权 D. 分割宰相的权力
19.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
军”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其
中,为“整军”采取的措施是( )
A. 募役法 B. 方田均税法 C. 农田水利法 D. 保甲法
20.宋辽、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边界贸易的场所称为“榷(què)场”。榷场
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榷场的设置( )
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③加重了人民负担
④加剧了民族间冲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21.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
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 宋金和议 B. 辽宋和议 C. 夏宋和议 D. 金灭辽
22.虽然在抗击元朝中被俘,但他依然坚守爱国初心,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经典诗句。“他”是( )
A. 岳飞 B. 寇准 C. 文天祥 D. 辛弃疾
23.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伟大英雄,他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建立元朝 D.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24.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
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 )
A. 结束了草原分裂混战 B. 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C. 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D. 消除了各民族间矛盾
25.“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是对
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统治疆域的描述。下列疆域示意图中与该描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2 分,
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12 分) 统治者颁行的政策和治国措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人才选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
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
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 分)举例说
明这一制度在唐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治国之策】
材料二 北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风气源于朝
廷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
【民族关系】
材料三 辽宋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
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桩场,开
展互市贸易。
——编译自《宋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 分)有人说,这
一协定对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评价?(2 分)
【安邦之道】
材料四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
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未败。直到
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
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是怎样以“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
的?(2 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27.(14 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
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
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
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获得了他
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
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
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唐朝 阎立本 《步辇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
办法”是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 分)图片反映唐朝与哪个民族友好交往的
史实?(2分)图片反映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
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
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 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2 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
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
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
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
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2 分)
(4) 综合以上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2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28.(12 分)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邮票所示人物曾西行十七载,一心只为到天
竺求取真经,探求佛法的真谛,“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
半步生”。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所述人物是谁?(2分)
材料二 大化四年,派使者赴唐,大使二人,副使二人,学生沙门(僧人)等
随之,约二百四十人余,乘两艘船往。
——摘编自《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
(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摘编自郭沫若《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的哪一史实?(4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 分)
材料四 盛唐文化气象恢弘,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
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
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4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29.(12 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2分)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
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
么?(2 分)为“稍夺其权”,北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2 分)
【边疆地区的管辖】
材料三 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
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 据材料三,指出唐初统治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为解决该问题,唐朝先后在西域设置了哪些机构?(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以上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六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50 分。
1.A 2.D 3.B 4.B 5.D 6.A 7.C 8.B 9.B 10.B 11.C 12.B 13.D 14.B
15.C 16.B 17.D 18.A 19.D 20.C 21.A 22.C 23.D 24.B 25.D
二、非选择题:26 题 12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12 分)答案要点:
(1)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2分)
唐朝:唐太宗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
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答出一点即可,2分)
(2)崇文抑武。(2 分)
(3)澶渊之盟;(2 分)
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它结束了宋辽之间
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
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答出两点即可,2分)
(4)史实: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 分)
27.(14 分)答案要点: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 分)
民族:吐蕃;(2分)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2分)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2分)
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答出两点即可,2 分)
(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2 分)
(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符合
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 分)
28.(12 分)答案要点:
(1)玄奘。(2 分)
(2)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4 分)
(3)交往范围广泛;双向交流。(2分)
(4)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答
出两点即可,4 分)
29.(12 分)答案要点:
(1)三省六部制。(2 分)
(2)藩镇势力强大,君弱臣强;(2 分)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答
出 1点即可,2 分)
(3)突厥对唐朝的骚扰;(2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分)
(4)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六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第 1页(共 1 页)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27.(1)
六年级历史试题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考场/座位号:

(6分)
[0] [0] [0] [0] [0] [0] [0] [0]
注意事项
[1] [1] [1] [1] [1] [1] [1] [1] (2)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3] [3] [3] [3] [3] [3] [3] [3]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4分)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3)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2分)
单选题 (4)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分)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28.(1) ( 2分)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 (2)
(4分)
解答题
(3)
26. (1)
(2分)
(4)
( 4分)
(4分)
(2)
29.(1) (2分)
(2分)
(2)
(3)
(4分)
(3)
(4分)
(4) (4分)
(2分) (4)
(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