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观潮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09: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踮”“堤” “霎”三个易错字和“薄” “闷”两个多音字,会写“滚”“堵”等易错生字。
2.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篇章页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篇章页,引读诗句。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自由交流。
3.聚焦单元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这份自然之美,不仅在画中,在文字中,更蕴含在我们的想象中。在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之妙,体会自然之美。
(二)视频情境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在浙江就有一处雄奇的景观——钱塘江大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观赏!(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视频激趣,初识“奇观”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钱塘江大潮——看着这潮水,听着这潮声,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2)学生交流。(预设:壮观、震撼、汹涌澎湃……)
(3)引出第一自然段。难怪作者这样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4)设疑思辨。
“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从而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
(6)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大潮之“奇”。
(三)梳理写作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江潮的 圈出关键词句。
2.学习反馈。
(1)读准词语,练习巩固。
霎时 震耳欲聋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完成《作业本》第二题,同桌校对、互读巩固。
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霎(chà shà)时 震(zhèn zhèng)动
薄(bó báo)雾 闷(mèn mēn)雷滚动
(2)交流线索,梳理文脉。(学生交流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句,相机在课件上圈画)
这一天早上 江潮还没有来
午后一点左右 潮来了 过了一会儿
霎时 过了好久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这些圈出的词语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3.学习活动二:提炼信息,概括画面。
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画面 请边读边想象,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四)了解大潮,领略奇观
1.学习“潮来前”,领略“潮之奇”。
(1)想画面:
①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
②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
(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
(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
(5)指名读,齐读。
2.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
(1)学习活动一:借助示意图,梳理画面。
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最为壮观的莫过于“潮来时”。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②交流汇报,感受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体会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板书:样子、声音)
(2)学习活动二:合作学习,想象画面。
①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圈出最有画面感的词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②小组内交流句子,分享想象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小贴士:读到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
②小组分享,展现画面。(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在课件上画出句子,抓住关键词分享想象的画面)
预设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交流词句:扣住“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想象潮来时巨大的响声。(教师相机播放闷雷音效)
引导想象:此刻你仿佛看到远处已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潮水即将汹涌而来,势不可当,读出低沉的语气。
预设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交流词句:扣住“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想象潮水占满江面的画面。
出示《作业本》第4题第一小题,帮助学生理解“贯”的含义,进一步想象潮水迅速奔涌的景象,读出潮水的速度之快。
预设三: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交流词句:扣住“两丈多高的水墙”想象浪花翻涌得很高。点拨:“两丈多高”,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横贯江面”,进一步想象这道移动的水墙不仅高大,而且宽阔无比,读出渐强的气势。
预设四: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词句:扣住“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想象大潮无人可挡的阵势。
点拨:怎样的飞奔才是“浩浩荡荡” (学生想象,交流)让我们一起想象战马踏浪而来的巨大声响,读出潮水的迅猛。
交流词句:扣住“山崩地裂”“震得颤动”,想象潮水震耳欲聋。
点拨:生活中有哪些巨大的声响足以“震得颤动”
③方法提炼。我们扣住关键词,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边读句子边展开想象,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学习活动三:借助视频解说,再现“想象画面”。
①出示“小小讲解员”评价标准。
为“潮来时”片段配上解说词:
★ 讲清楚: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讲清楚。
★★ 讲具体:借助板书关键词讲具体。
★★★讲生动: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讲生动。
②播放视频,学生自由练讲。
③指名试讲,师生互动评价。
(3)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圈关键词,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到了潮来时的壮观雄奇,还试着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3.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
(1)想画面:自由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指名读,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2)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
(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
(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
(五)与古诗对比读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历代有不少诗人写过 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出示课后习题中的诗)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2.其实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很像,请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 对应的句子。
3.让我们试着背诵《浪淘沙》。
(六)内化语言,迁移运用
1.仿照第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课内指导,课后完成)
提示: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变化过程,可以写这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如,月亮出现在天空中;蒲公英渐渐飞远;小猫听到动静……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样子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
潮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