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读“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降”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重点)
3.通过查字典、画图,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难点)
二、教学过程
单元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及准确生动的表达。
小结过渡:走进本单元我们将跟随叶圣陶爷爷去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跟着法布尔了解蟋蟀建住宅的全过程,还能与古代诗人一同欣赏一江水、一座山、一枝梅。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古诗三首》。
(二)学习《暮江吟》
1.解诗题。
(1)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题目,“吟”没有特定的意思,它是一种诗歌体裁。诗的题目中最后出现的“行”“歌”“曲”“吟”等,是古代诗歌的体裁。
行:《从军行》《古朗月行》
歌:《登幽州台歌》
曲:《塞下曲》
吟:《游子吟》《暮江吟》《石灰吟》
“暮江”是什么意思呢
①“暮”字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把“暮”“江”两个字的意思串起来就是——傍晚的江边。(“暮”字图片)
②“暮”字里有两个“日”,上面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大”撇、捺要舒展。(“暮”字视频)
简介作者。
我们来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出节奏。
4.《暮江吟》被放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有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这个单元让我们了解到要写好写景文章,需要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
5.诗人白居易也连续观察了,他在江边看了很长时间,你看出来了吗
——从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可以看出那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还在江边,还没有完全沉下去。
——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说明夜已经深了,因为天已经黑了,有些冷,叶子上有了露珠,一弯弦月高挂在空中。这说明诗人从日落黄昏一直观察到月亮高升,观察了很长时间。
6.教师引读。感知“连续性观察”:
黄昏时分,白居易站在江边,看到了—— (指名有感情朗读前两行诗);
等夕阳一寸一寸落下,夜幕渐渐降临,他又看到了—— (指名有感情朗读后两行诗)
小结:正是诗人长时间的连续观察,才捕捉到了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美景。
7.作者的观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我们现在用白话文写景也有很多启发。小组合作探索:诗人的观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诗人先写远处的残阳,再写眼前的露珠。
——诗人的观察也注意上下结合,诗人既写了夜空的月亮,也写了地上的露珠。
——诗人特别注意观察景物的颜色。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玛瑙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样绿。(“瑟瑟”就是“绿色”的意思,“瑟瑟”是一种绿色的宝石。所以有人评价这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诗人观察时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光线的变化。
8.诗人在江边站了这么久,观察了这么久,观察得这么细致,他的心情你觉得是怎样的
A.轻松、愉悦 B.沉重、心事重重 C.悲伤、愤怒
9大家的感觉是准确的,诗人那时轻松、愉悦。心情会影响诗人写诗时的用词。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诗人的轻松、愉悦
——“铺”字写出秋天的夕阳贴着江面照射过来,犹如一匹红绸在江面上微微起伏,十分柔和。给人一种温馨、舒服的感觉。
——我从“可怜”这个词语感受到诗人喜欢这黄昏时分江边的秋景。“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似真珠”这个比喻写出了露珠非常圆润,闪着迷人的光泽。一个人心情好时,往往会想到珍珠这样的美好事物。
10.所以我们翻译这首诗的时候,也要选用那些让人感觉和谐、自然、温馨、宁静的词语。(学生分享,教师讲评)
——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在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11.白居易为什么如此轻松自在呢 (补充作品背景)
诗人白居易,个性耿介正直,因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而触犯权贵,而且意见和建议也不被采纳。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令白居易十分苦恼,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被派到杭州做刺史。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十一二岁时,他曾随父漂泊到过那里,对它留有很深的印象,心里充满着向往。
点拨:这首诗是白居易51岁离开长安,在出任杭州刺史的路上写的。因为当时朝廷斗争激烈,白居易不喜欢这种钩心斗角的氛围,主动要求外任。一离开京城,一离开朝廷,他就觉得一身轻松,愉悦自在,所以此时他笔景有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12.我们来读读、背背这首诗。(配乐朗读)
(三)学习《题西林壁》
1.《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宋朝开始流行写哲理诗。很多喜欢哲理诗,觉得诗歌一讲道理,就太理性,就不像诗歌了。这从说明哲理诗难写。
2.好的哲理诗是怎样的?就像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我们先读熟这首诗,注意诗里的“身”是“身体”的“身”,不是“生”,否则就变成苏轼出生在庐山中了。
4.这首诗字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难,请翻译一下。
——横着看像是山岭一样,侧着看像是山峰一样巍峨,远看近飘景各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真景实貌,只是因为我在山中。
5.看来,整首诗是围绕一个“看”字来写的,诗人从哪些角度看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侧、远、近、高、低。
诗中说,从正面看(横着看),庐山是“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峰。“龄”和“峰”都是山字旁,都和“山”有关,出示两幅图,引导学生选一选,哪一幅是“岭”,哪一是“峰”。
——“岭”是“山脉”的意思,“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高耸入云、陡峭不平的。
7.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展开想象,试着说说看。(学生先自己说,然后交流)
从远处看,庐山像( ),
从近处看,庐山像( )。
从高处看,庐山像( ),
从低处看,庐山像( )。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于“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答案是什么?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是怎么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小组讨论。
——因为身处庐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见到局部,就像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9.大家意思领会了,现在我们来看大人是怎么总结的——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0.所以苏轼不只是讲了看山的道理。认识山很难,认识其他物也难。还有哪些事物要认识全面也很难呢?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真正认识一个人很难。
——认识大自然很难。
……
11.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很多人都明白。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不是因为这首诗讲了这个道理,而是因为什么呢
——苏轼没有直接说道理,而是通过一件事来说道理。
——如果直接说道理,就太直白,太理性,没趣味了。
——不直接说道理,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
(四)学习《雪梅》
1.请在借助拼音读准诗句基础上,标出《雪梅》这首诗的节奏,并试着读一读,感受七言绝句的节奏。(“降”“章”“香”押韵,是这首诗的韵脚。诗歌里平声韵脚,就是第一声、第二声韵脚,读得时候可以读得悠长一点儿。)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简介作者。
3.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读懂几句就说几句。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梅花与白雪都认为自己是春天里最原亮的,都不认输。(“争春”有的人都译成“看认为自己最具早春特色”,有的人都翻译成“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大同小异。“降”是“服输”的意思。)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诗人放下手中的笔,一时难以评议梅与雪到底谁是春使者。(“骚人”是“诗人”的意思,屈原写过《离骚》,因为《离骚》影响很大,慢慢地,文人,诗人就被称作“骚人”。“搁笔”是放下笔。“阁”,同“搁”,“放下”的意思。“费”在这里指用尽心思。“评章”是“评议”的意思,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梅花没有雪那么白,但是雪没有梅花么香。(“须”是“应当”的意思。)
你觉得梅花美吗?美在哪里?你觉得雪花美吗?美在哪里?
——梅花美。梅花的香气像是一股清香,散发着淡淡的花香,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雪花美。是那种纯洁无暇的白,即使经过了风雨,风雨过后,雪依然还保持那种无暇的美。
——梅花美。梅花散发出一种淡雅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你感到神清气爽。
——雪花美。雪花洁白洁白的,洁白的雪花飘白了大地,不禁令人惊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雪花的洁白,给人安静、素洁之感。
5.是啊,梅花、雪花都很美,很多诗人都赞美过它们。我们来读些赞美它们的诗词。
写雪花的诗词: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写梅花的诗词: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我们想象一下它们会怎么争论。谁愿意扮演梅,谁来扮演雪呢?(也可以让男生以“梅”的角色自夸,让女生以“雪”的角色自夸)
梅:春天里,我是最美的,你看我__________________
雪:春天里,我是最美的,你看我___________________
《雪梅》的作者是卢钺,对卢钺其人史料没有太多记载。我们见知道他自号“梅坡”,所以人们也叫他“卢梅坡”。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卢钺到底是爱梅多一些,还是爱雪多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独喜梅花派”:诗人的号是“梅坡”,说明诗人非常喜欢梅花,他住的地方应该有很多梅花。再分析他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自雪却输梅一段香”,也让人觉得他爱梅多一些,因为“逊”只是差一些而“输”却点明了胜负。
——“雪梅共喜派”:诗人没有特别的偏好,“骚人阁笔费评章”其实就是诗人的态度。“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也没有显露出诗人的偏好,这两句诗表明二者不相上下,各有输赢,雪胜在纯洁,而梅则胜在香远益清。
8.更多人倾向于诗人两者都喜欢,一个白一点儿,一个香一点儿,“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不是春。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9.这种态度,在卢钺的《雪梅》(其二)中也有体现。你能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如果有梅花而没有雪,梅花就会显得没有精神;如果有雪而无诗的咏叹,就会显得很俗气。诗、雪与梅合在一起,才能称作“十分春色”。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总结: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暮景;走进《题西林壁》和《雪梅》,观察山、雪、梅花。诗中自有美景如画,其中也蕴含道理。希望你们多读诗词,拥有诗意人生。
板书设计: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细心观察 全面地看问题 各有所长
连续观察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