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爬天都峰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0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爬天都峰
一、教学目标
1. 认读“级、链、攀、辫”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
3. 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板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多变。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黄山奇石》的课文,从课文中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小朋友去爬黄山的天都峰,了解这位小朋友爬黄山天都峰的经历。(板书:爬天都峰)
2.紧扣课题质疑。
课题《爬天都峰》为什么是用“爬”,而不是用“登”呢?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到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
(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
(三)提炼要素,梳理文脉
1.启发。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
《爬天都峰》学习单
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完成下表。
时间 假日
地点 天都峰
人物 “我”、爸爸、老爷爷
起因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经过 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
结果 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
2.引导。
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等困难,最后一起爬山天都峰顶的事。
3.小结。
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
4.回顾表达。
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小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下面思维导图下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思维导图
5.理清层次。
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第1-5段是“爬山前”部分,第6-7段是“爬山时”部分,第8-10段是“爬山后”部分。
6.小结。
(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
(四)深究文本,挖掘奥妙
有了一定的顺序,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小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1.品读“爬山前”部分
(1)启发。
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 所想:爬得上去吗 所感:叫人发颤”)
(2)追问。
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小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
——害怕
——畏惧
——望而生畏
——想退缩
(3)指导朗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一段。
(4)小结。
大家发现了吗?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
2.读“爬山时、爬山后”部分
(1)启发。
“爬山时和爬山后”这两个部分又是怎么调用‘五感’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①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爬山后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出来。
②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③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2)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
1)这部分除了写“我”的所见、所想外,还写了什么?
——对话
2)学习“我”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想象内心活动。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心里想: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这个小朋友都不怕,我为什么不鼓起勇气挑战一下呢?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我”心里想:天都峰好高好陡啊,我本来觉得自己肯定爬不上去,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都来挑战了,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3)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从“也”字可以看出“我”和老爷爷都受到对方的鼓舞,决心爬天都峰,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小结。
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
1)自由读第 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交流。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我从“奋力”可以看出爬天都峰很吃力。
——我从“攀着铁链”可以体会到向上爬很危险,很费劲。
——我从“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上天都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指导书写“攀”
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个“手”字。
小结。
通过描写动作,写出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4)指导朗读。
1)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和老爷爷都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从“终于”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我从“终于”可以看出爬山历尽艰辛。
3.学习“爬天都峰后”部分
(1)读一读8~10自然段。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
——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我们”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表达了两人激动、兴奋的心情。
(3)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
——爸爸所说的话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爸爸的话揭示了“我”和老爷爷都爬上天都峰顶的原因:①“我们”都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②“我们”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小结。
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在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5)追问:“学到这里,有谁发现小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秘密了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
——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
(五)读写迁移,初试身手
1.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做其他家务活的过程,请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标准。
评价单
①把图画意思有顺序地表达清楚了 ☆☆☆☆☆
②用上了连续动作的词语 ☆☆☆☆☆
③语句通顺 ☆☆☆☆☆
炒土豆
我先用刀削去土豆的皮,然后用水洗干净,接着切成一片片的,放在一
边的盘子里备用。准备工作完成后,我点燃了炉火,然后将花生油倒进炒瓢里,大约一分钟后油热了,我将切好的土豆片倒进锅里,滴上少许酱油,用铲子翻炒
一分钟后,倒进大约半勺的水,盖好锅盖焖五分钟。这样美味的“红烧土豆片”就大功告成了。
擦玻璃
我马上打来一盆清水,拿了一块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弄湿
后,使劲拧了一下,就拿着湿抹布小心地爬上椅子,掂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把窗框四周的尘土擦掉,然后仔细地擦着玻璃。擦了几下后,我觉得挺干净了,可是等玻璃干了一看,糟糕,玻璃上横七竖八一道道脏印,简直成了大花脸啦!我连忙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洗了一下,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窗框和玻璃再擦几遍,玻璃就干净多了。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看上去特别耀眼,我心里很高兴。
板书:
爬天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