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国庆中学2025届高三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国庆中学2025届高三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30 12:47:34

文档简介

郑州国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4月月考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左图为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的建筑,右图为国南极科考泰山站的建筑,两建筑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建在地桩上。不同的是科考站还将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模块,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读图完成1~2题。
1.两地建筑建在地桩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防止冻土融化 B.阻断热量传导 C.避免积雪压塌 D.促进空气流通
2.奥伊米亚康房屋未采用模块建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就地取材②绿色环保③为了缩短工期④降低技术难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研究小组对我国某山地调查研究时,制作了该山地的垂直带谱表,发现其植物群落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单峰型”分布格局。读该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3~5题。
3.与该山地所在地区地理位置最接近的是(  )
A.横断山区  B.秦岭 C.两广丘陵  D.冈底斯山
4.西坡各植被类型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的最大值分布在(  )
A.苔藓矮林中 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C.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 D.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中
5.该山地苔藓矮林层多大雾天气的原因可能有(  )
①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②山顶地面散热快
③山地地形复杂,利于水汽上升  ④纬度低,受大陆气团影响大,水汽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6~8题。
6. 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 房价持续提高 B. 就业压力增大 C. 环境压力加大 D. 人才数量增多
7. 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 居住时间差异 B. 消费水平差异 C. 出行方式差异 D. 地域文化差异
8. 在构建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 政府 B. 社区居委会 C. 旅居者 D. 当地居民
水温是湖泊的重要性质之一。科研人员分别于某年6月1日及8月9日对我国某湖泊水温进行观察研究。图为两日当地太阳辐射强度、气温、湖泊表层水温观测数据,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9~11题。
9. 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三角洲
10. 图中示意8月9日湖泊表层水温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造成两日表层水温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湖泊水位 B. 太阳高度 C. 天气状况 D. 昼夜长短
垂直绿化是一种在地面垂直面上的绿化形式。上海世博会阿尔萨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生态设计理念的垂直绿化建筑。下图是上海世博会阿尔萨斯馆南立面与垂直绿化结构逻辑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垂直绿化建筑的功能价值不包括( )
A.降低噪音 B.解决城市热岛效应 C.调节温度 D.改善空气质量
13.推测阿尔萨斯馆灌溉装置最可能采用( )
A.滴灌 B.喷灌 C.漫灌 D.浇灌
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历经千年,清朝《河防述言》记载了一种“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沿着原有河床两侧,修筑多重堤防,缕堤(堤势低矮,形如丝缕)固定住主河道的河床主槽,缕堤之外加筑一道遥堤,再配以格堤(内有农田、村庄等)、月堤(半圆形),“蓄清刷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图为黄河多重堤防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的(  )
A.水量 B.水质 C.流速 D.含沙量
15.设计用于对抗常年河道摆动风险的河堤是(  )
A.遥堤 B.缕堤 C.月堤 D.格堤
16.该治河方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后黄河仍然出现洪泛甚至改道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工程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B.对水文变化的预测不足
C.河流侧蚀岸堤的能力强 D.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佳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高水位(20米)时湖区面积超过4 125 km2。一般来说,鄱阳湖的枯水期为10月到次年3月。鄱阳湖水位与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和长江的来水量密切相关。下面图1为鄱阳湖及周边水系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多年平均作用频率图(河湖作用需达到一定流量标准)。
材料二 2022年9月18日,进入极枯水位的鄱阳湖水体面积萎缩,在裸露的湖滩中,由逐渐干涸的河道组成的“大地之树”(图3)呈现于扇三角洲上(注: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人们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1)据图指出正常年份不同时间段长江与鄱阳湖水体的补给关系。(6分)
(2)指出2022年9月鄱阳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
(3)描述该年鄱阳湖“大地之树”景观的形成过程。(6分)
(4)为保持鄱阳湖水位稳定,有专家建议在湖口建闸,丰水期蓄水后关闭湖口闸门。对此方案分析其利弊。(8分)
18.(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性喜暖,但温度过高易导致植株提前结束生长进而使单株产量降低,其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大豆原产于我国,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在技术及政策的支持下,巴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大豆种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图1示意巴西国土分区,图2示意巴西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3示意2000-2018年巴西各地理分区大豆产量占比。
(1)推测我国大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的原因。(6分)
(2)说明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的条件。(6分)
(3)指出巴西各地理分区大豆的种植特征,并分析其北部地区种植大豆的劣势。(8分)
(4)比较巴西南部与东南部地区大豆产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5)请你为提高我国大豆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建议。(4分)郑州国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4月月考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左图为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的建筑,右图为国南极科考泰山站的建筑,两建筑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建在地桩上。不同的是科考站还将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模块,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读图完成1~2题。
1.两地建筑建在地桩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防止冻土融化 B.阻断热量传导 C.避免积雪压塌 D.促进空气流通
2.奥伊米亚康房屋未采用模块建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就地取材②绿色环保③为了缩短工期④降低技术难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研究小组对我国某山地调查研究时,制作了该山地的垂直带谱表,发现其植物群落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单峰型”分布格局。读该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3~5题。
3.与该山地所在地区地理位置最接近的是(  )
A.横断山区  B.秦岭 C.两广丘陵  D.冈底斯山
4.西坡各植被类型乔木层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的最大值分布在(  )
A.苔藓矮林中 B.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C.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 D.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中
5.该山地苔藓矮林层多大雾天气的原因可能有(  )
①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②山顶地面散热快
③山地地形复杂,利于水汽上升  ④纬度低,受大陆气团影响大,水汽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居所是指在常住地之外的地区拥有产权或长期租赁用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第二居所旅居者作为一种周期性居民,很难与当地居民产生持久的能称之为融合的社会互动,并刻意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当距离,导致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需要政府、社区组织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从而促进旅居地可持续发展。下图示意第二居所旅居地和谐社区发展模式。据此完成6~8题。
6. 第二居所的出现,将使旅居地( )
A. 房价持续提高 B. 就业压力增大 C. 环境压力加大 D. 人才数量增多
7. 在第二居所区,形成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的根本原因是( )
A. 居住时间差异 B. 消费水平差异 C. 出行方式差异 D. 地域文化差异
8. 在构建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的是( )
A. 政府 B. 社区居委会 C. 旅居者 D. 当地居民
水温是湖泊的重要性质之一。科研人员分别于某年6月1日及8月9日对我国某湖泊水温进行观察研究。图为两日当地太阳辐射强度、气温、湖泊表层水温观测数据,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9~11题。
9. 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三角洲
10. 图中示意8月9日湖泊表层水温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造成两日表层水温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湖泊水位 B. 太阳高度 C. 天气状况 D. 昼夜长短
垂直绿化是一种在地面垂直面上的绿化形式。上海世博会阿尔萨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生态设计理念的垂直绿化建筑。下图是上海世博会阿尔萨斯馆南立面与垂直绿化结构逻辑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垂直绿化建筑的功能价值不包括( )
A.降低噪音 B.解决城市热岛效应 C.调节温度 D.改善空气质量
13.推测阿尔萨斯馆灌溉装置最可能采用( )
A.滴灌 B.喷灌 C.漫灌 D.浇灌
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历经千年,清朝《河防述言》记载了一种“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沿着原有河床两侧,修筑多重堤防,缕堤(堤势低矮,形如丝缕)固定住主河道的河床主槽,缕堤之外加筑一道遥堤,再配以格堤(内有农田、村庄等)、月堤(半圆形),“蓄清刷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图为黄河多重堤防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的(  )
A.水量 B.水质 C.流速 D.含沙量
15.设计用于对抗常年河道摆动风险的河堤是(  )
A.遥堤 B.缕堤 C.月堤 D.格堤
16.该治河方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此后黄河仍然出现洪泛甚至改道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工程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B.对水文变化的预测不足
C.河流侧蚀岸堤的能力强 D.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佳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高水位(20米)时湖区面积超过4 125 km2。一般来说,鄱阳湖的枯水期为10月到次年3月。鄱阳湖水位与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和长江的来水量密切相关。下面图1为鄱阳湖及周边水系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多年平均作用频率图(河湖作用需达到一定流量标准)。
材料二 2022年9月18日,进入极枯水位的鄱阳湖水体面积萎缩,在裸露的湖滩中,由逐渐干涸的河道组成的“大地之树”(图3)呈现于扇三角洲上(注: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人们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1)据图指出正常年份不同时间段长江与鄱阳湖水体的补给关系。(6分)
(2)指出2022年9月鄱阳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
(3)描述该年鄱阳湖“大地之树”景观的形成过程。(6分)
(4)为保持鄱阳湖水位稳定,有专家建议在湖口建闸,丰水期蓄水后关闭湖口闸门。对此方案分析其利弊。(8分)
18.(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性喜暖,但温度过高易导致植株提前结束生长进而使单株产量降低,其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大豆原产于我国,但近年来我国大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在技术及政策的支持下,巴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大豆种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图1示意巴西国土分区,图2示意巴西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3示意2000-2018年巴西各地理分区大豆产量占比。
(1)推测我国大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的原因。(6分)
(2)说明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的条件。(6分)
(3)指出巴西各地理分区大豆的种植特征,并分析其北部地区种植大豆的劣势。(8分)
(4)比较巴西南部与东南部地区大豆产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5)请你为提高我国大豆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建议。(4分)
高三年级4月月考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1.B 2.D
【解析】1.奥伊米亚康地面全是冻土层,人们只能通过埋在地面下的地桩支撑房子,房屋和地面必须要有一米以上的隔离层,来避免房屋内的热气使得冻土融解而造成房子倒塌的问题。南极科考站风大,建在地面上一方面热传导,导致屋内寒冷,也会造成地面冰融化,另一方面阻挡风雪,导致积雪掩埋,建筑建在地桩上能够促进空气流通,避免积雪压塌,两地建筑建在地桩上的共同原因是阻断热量传导,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模块化建设,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但建筑垃圾少,建设周期短。西伯利亚地区多亚寒带针叶林,可以就地取材,①正确,由寒极得知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位于内陆地区(比热容小,冬季降温快),天寒地冻,基础设施差,建设周期长,未采用模块建筑能够降低技术难度,④正确,绿色环保、缩短工期不是奥伊米亚康房屋建设主要考虑的因素,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A 4.B 5.A
【解析】3.该山的海拔在3 000 m以上,C错误;东西两侧的垂直自然带存在差异,说明该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B错误;山麓地带的海拔在1 000 m左右,而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冈底斯山山麓地带的海拔在4 000 m左右,D错误;东侧的山麓地带为干热河谷,说明为背风坡,结合横断山区盛行西南季风,东侧为背风坡,且为山高谷深的地形,可判断为横断山区,A正确。
4.树高和胸径最大值出现的高度应是水热条件最优越的位置。苔藓矮林形成的热量条件较差,A错误;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形成多受降水量的影响,松林的高度和胸径都不显著,C错误;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水热条件最好,林木的树高和胸径达到最大值,B正确;西坡不存在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D错误。
5.多大雾天气说明大气中水汽充足,而大气中的水汽直接来自地面,蒸腾作用强,进入大气中的水汽丰富,①正确;地面散热快,地表蒸发作用强,②正确;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降水或大雾天气,③正确;大陆气团来自大陆内部地区,水汽含量较少,不利于雾的形成,④错误,A正确。
6.C 7.D 8.B
【解析】6.由材料可以判定,第二居所旅居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房价持续提高,不符合现实,A错误;第二居所是以休闲、度假、养老等生活目的的临时性居所,不会加大就业压力,对人才数量没有影响,BD错误,但对旅居地造成额外的公共设施支出,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C正确。故选C。
7.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势地貌和气候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大相径庭的南北文化。这些差异以语言,性格、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为表征,旅居者作为“外地人”,这些表征必然会与“本地人”不同,从而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形成“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对视,D正确;居住时间、出行方式、消费水平在“外地人”与“本地人”自然存在,不会造成对视,ABC错误。故选D。
8.在构建的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中,政府顶层设计,发挥引导作用,A错误;社区自组织上传下达,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社区居委会又是各个行政部门的基层单位,各项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社区居委,发挥广大普通居民与旅居者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CD错误。故选B。
9.C 10.B 11.C
【解析】9.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显示6月1日昼长时间为20时-6时=14时,也就是当地昼长时间为14小时,因此应该是早上5点太阳升起,晚上19点日落,但左图中显示太阳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6时(该地位于我国,皆是以北京时间表示),因此该湖泊位于北京西面,故A错误;且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相差15°,大致位于105°E,长江中下游平原(118°E-123°E之间)大多位于东八区范围内,D错误;青藏高原距离东八区是超过15°,大致在73°E到104°E之间,B错误;内蒙古高原位于106°E-121°E之间,C正确。故选C。
10.结合所学知识,湖水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周围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较高。观察图中信息,左图显示8月9日白天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因此气温和湖泊表层水温较高,因此①和②曲线表示8月9日的气温和湖泊表层水温曲线,由于湖泊比热容较大,故①曲线为8月9日气温,而②为8月9日湖泊表层水温度曲线,B正确,A错误;③和④曲线温度较低,是由于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为6月1日的气温和湖泊表层水温曲线,CD错误。答案选择B。
11.根据题意,结合左图可看得知,两日表层水温差异原因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较大,因为天气状况,导致6月1日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其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较少,故表层水温较低,而8月9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多,气温较高,C正确;从第一小题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从日期来看,6月1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8月9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但从第二小题的解析可知,6月1日水温却比8月9日低,所以太阳高度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B不选;湖泊水位差异对表层水温影响较小,故A不选;昼夜长短相差不大,且对水温影响较小,故D不选。答案选C。
12.B 13.D
【解析】第12题,结合材料分析,垂直绿化是一种在地面垂直面上的绿化形式,可以吸烟滞尘,改善空气质量;可以通过吸收、反射、折射或掩盖声波来降低或减弱噪音污染;能够调节温度;可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不能解决该问题。根据题意,故选B。第13题,结合图示可知,阿尔萨斯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南立面上,通过水体流过幕墙对植物进行浇灌,而不是滴灌、喷灌和漫灌。故选D。
14.C 15.C 16.D
解析:第14题,据材料可知,河道修建多重堤防,主要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即通过堤坝不让河水分流,束水固槽,加快流速,提高河流搬运能力,把泥沙挟送入海,减少河床沉积以达到治沙的作用,C正确;水量与河流补给来源有关,多重堤防的修建并不能改变黄河的水量,A错误;结合前面分析,河道修建多重堤防可以改变河流速度,进而影响泥沙沉积,对含沙量有一定的作用,含沙量变大,水质变差,但不是该工程主要目的,B、D错误。第15题,读图可知,遥堤位于河道最边缘,是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用以防范特大洪水,A错误; 缕堤作为多重堤坝的最前线,仅可防御寻常洪水,在特大洪水时不免漫溢,B错误;月堤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加强对河流侵蚀岸的保护,具有防止河道改道的作用, C正确。格堤是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横向堤坝,以防洪水溢出缕堤后,沿遥、缕二堤之间漫延并冲刷堤根,D错误。第16题,该工程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黄河含沙量太大,水流速度减缓后,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河床不断抬升,导致后期黄河出现洪涝甚至改道现象,主要原因是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当导致,D正确;河流侧蚀没有导致修建的工程出现决堤,C错误;对水文变化进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防御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去影响河床的抬升,B错误;当时的水利工程不完善,但即使有配套的工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含沙量过大的问题,因此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17.(1)4~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为主;7~10月长江水位高,补给鄱阳湖;11月~次年3月流量小,补给作用不明显。
(2)原因:鄱阳湖流域降水比往年异常偏少(五大河来水偏少);长江中上游降水偏少,长江作用弱;(副高控制时间长)晴天多,气温高,水面蒸发量大;应对干旱,农业灌溉用水增多。
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紧张导致农业减产;自来水取水点不断降低,影响到用水安全;影响湖区船只通航,同时提高了其他产业的运输成本;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位降低,流域生态用水减少,威胁动植物生存。
(3)该年鄱阳湖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扇三角洲上高低起伏的湖床逐渐裸露,湖底泥沙在不均衡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深浅宽窄不同的冲沟,形似“大地之树”。
(4)利:蓄水后关闭闸门,有利于枯水期湖泊水量稳定,增加淡水资源;稳定湖区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弊:枯水期水位变高,浅滩湿地面积缩小,不利于越冬候鸟栖息觅食;对长江调蓄作用减弱,旱涝灾害增加;影响长江洄游鱼类,影响鱼类生长。
18.(1)大豆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量降低;大豆育种等研发技术投入少;种子退化,大豆单产低且品质较差;国内大豆生产成本高,价格优势较低;巴西等国家规模化种植,进口大豆价格低;进口量大,冲击国内大豆市场。(每点2分,任答6点即可)
(2)地广人稀,以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大;大部分地处热带,大豆种植热量充足;技术研发投入大,大豆单产及品质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特征:主要种植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2分)东南部、东北部地区种植较少;(2分)北部地区种植最少。(2分)(任答2点得4分)
劣势: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且洪灾多发;土地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低;森林密布,耕地开发难度大,大豆可种植面积少;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气温过高,大豆单产低。(任答2点得4分)
(4)差异:南部大豆产量大于东南部。原因:东南部城市、人口众多,产业发达,农业用地少;(2分)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南部大,耕地质量较差。(2分)(从南部角度回答亦可)
(5)增加大豆育种等技术投入,提高单产;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总产量;加大对农户种植大豆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进行海外租田种植,建立海外大豆生产基地(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第(1)问,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找原因。国内方面主要从产量、质量、技术投入、生产成本等角度分析。国外方面主要从价格并结合供给量角度分析。
第(2)问,读图文资料并结合巴西地理背景可知,巴西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大豆的规模化种植;热带地区面积广,大豆种植热量充足;在技术及政策的支持下,巴西技术研发投入大,大豆单产及品质高;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第(3)问,读图可知,巴西大豆主要种植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东南部、东北部地区种植较少;北部地区种植最少。北部地区,有亚马孙河流经,河网密布,耕地破碎,雨季排水不畅,洪灾多发;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地淋蒂作用强,土壤养分易流失,土壤肥力低;热带雨林地区,森林密布,耕地开发难度大,大豆可种植面积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气温过高,大豆生长周期短,产量和品质较低。
第(4)问,据图可知,南部大豆产量大于东南部。与南部地区相比,巴西东南部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农业用地少,大豆种植面积少,总产量低;东南部地势起伏较南部大,耕地质量较差。
第(5)问,根据我国现状,可以加强资金和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产;加强政策引导,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总产量;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海外租用适宜土地种植大豆,建立海外大豆生产基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