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9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3 08: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1张PPT。一、80年代,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二、海南省设置为经济特区是在哪一年?三、1985年以后,我国设立了哪些沿海经济开放区?四、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五、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有着怎样的特点?复习检查: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1840—1949)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二、新中国社会
生活新风尚
(1949—今)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 食 住 风俗习惯课文结构
近代生活展览馆巩固练习 留言厅 展厅一(服饰)展厅二(饮食)展厅三(居住)展厅四(风俗习惯)展厅五(回顾)一、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清代男女服饰展厅一 服饰清代官服标识清代官服标识近代的衣着30年代的时尚女性旗袍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三十年代的旗袍早期西装西装革履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中山装五权分立
五族共和三民
主义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吗?服饰演变趋势想一想: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几大菜系?四大:鲁、苏、粤、川
八大:鲁、苏、粤、川、闽、浙、徽、湘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展厅二 饮食鲁菜(山东)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鲜、嫩、爽、滑川菜(四川)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南京、镇江等)
清淡、味甜中国传统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2、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3、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1、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西方: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猜一猜?这是我国哪里的传统民居?山东广西北京湘西展厅三 居住福建安徽草原蒙古包陕北窑洞封闭开放四合院欧式别墅住宅演变趋势辫子与留美幼童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展厅四 习俗风尚一、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章炳麟邹容二、放足意义:体现男女平等观念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南唐后主李煜“一弯新月上莲花,妙舞轻盈散绮霞;亡国君王新设计,足缠天下女儿家。” “宋元丰以前,缠足者尚少。自元至今,将四百年,矫揉造作,亦泰甚矣。”
—清 余怀 《妇人鞋袜考》
“小姐下楼格登登, 丫鬟下楼扑通通, 同是一般裙钗女, 为何脚步两样声?” ——清人鼓词缠足被认为是女性优雅高贵的象征 五四前旧时婚礼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1926年3月上海)三、改革婚姻制度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清社会风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表现在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转为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四、改变社交礼仪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思考:从以上的展示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与以前有什么变化?1、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2、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3、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4、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衣


习俗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土样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民主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传统民居→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城市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1、
表现2、特点住
现代生活展览馆巩固练习 留言厅 展厅一(服饰)展厅二(饮食)展厅三(居住)展厅四(风俗习惯)展厅五(新风尚)新中国社会新风尚旧社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50年代: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
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60年代:又无布票又缺钱,补丁烂了补丁连
70年代:大穿新,二穿破,老三穿个补丁摞
80年代:尖皮鞋,喇叭裤,上衣穿着呢子布
大人小孩穿得靓,奶奶也穿花衣裳
90年代:穿西服,打领带,锃亮的皮鞋皮腰带,
男穿多,女穿少,老穿鲜亮少穿老
21世纪:以前穿衣防寒流,现在穿衣赶潮流、
以前烂了补补丁,现在不烂煎窟窿
奇怪奇怪真奇怪,短裤穿在长裤外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展厅一 服饰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基“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70年代末的时尚——碎花衣裳改革开放后,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现代的西装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芙蓉姐姐犀利哥“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服饰变化: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①50年代:▲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②60-70年代:绿军装▲原因: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
匮乏,凭票购布
D.极左思想影响兰灰黑绿展厅二 饮食文展厅三 居住上海弄堂文庙路居民生活一景
上海小屋容不下三代人,节日聚餐只好在大杂院里进行 黑龙江哈尔滨一家三代居住在7.3平方米的空间里
天津现代居室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展厅四 风俗上网冲浪唱歌娱乐休闲旅游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丧葬形式吗?山里人按当地风俗进行土葬1999云南会泽一位遇难矿工的遗言,我一定要火葬!思考外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
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政治环境日渐宽松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探究3: 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
2、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本原因);
3、政治局势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5、科技进步街边的新式算命摊青岛“神婆”在为问事者掐算 陕西临潼风景区里,道士边打手机边给游客“解签”。
2003四川绵阳想一想: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落后的习俗?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造成大片污染 黑龙江 发电厂前 内蒙古海拉尔图方便的行人钻爬护栏横穿马路 广州公共汽车上
辽宁沈阳太昊陵内厕所太少,内急的香客在厕所外便溺
1996河南淮阳小学生被动员到街头去维持交通秩序2001湖北武汉街头广告涂满办假证件的联系电话2003北京探究: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得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其实一味的阻止或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想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的观点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我的观点▲中国政府推行哪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政策
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
休息日调整清政府:临时政府:新中国: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较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统购统销、票证制
改变陋习的强制政策
婚姻法
提倡节俭、奉献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衣
食住社会
风尚(1)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表现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灰蓝色)简单;凭票证购物拥挤;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3)特点:受意识形态支配,
政治色彩和计划经济色彩浓1、改革开放前衣食住(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
风俗2、改革开放后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宽敞、舒适、环境优美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3)特点: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2)表现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再完成上表: 长袍马褂、旗装
布衣满汉美食
粗食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婚姻包办
迷信缠足西服洋布洋装
粗布大衫
学生装、中山装旗袍、裙子西餐传入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
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婚礼食物简单
凭票供应衣着朴素
灰蓝色调为主
款式单一住房拥挤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1.(2012·浙江文综·14)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C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2.(2013·四川文综·7)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C3、(2014课标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B4、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变迁的典型特征是( )
①完全的殖民主义色彩
②中西合璧
③不土不洋
④完全民族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5、(2008宁夏高考)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D6.(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C7、(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8、(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D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