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埃及前王朝时期(公元前4000-前3100年)的出土文物-那尔迈调色板上有一对长颈猫科动物的形象;一对高度相似的长颈缠绕的动物形象同样出现在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的一枚碧玉滚印之上。这说明
A.古埃及文明影响西亚的文明 B.古埃及与西亚有共同文明起源
C.物种交流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D.古埃及与西亚存在着文明交流
2.古希腊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往往都是大气端庄、面向公众的,没有太多为了渲染统治者或神灵地位的神秘性,而且建筑的比例也深受理性思维(体现在几何学上)的影响(如下图),这对此后整个欧洲的建筑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这表明,古希腊
A.数学物理知识丰厚 B.建筑融合东西方的特色
C.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D.建筑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3.1285年,西欧某市政当局由于工作疏忽,处罚了一个没有被当场抓获的小偷,于是该城市受到国王的处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丧失了特权。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治理效率低下 B.城市自治仍具有局限性
C.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城市兴起助推王权加强
4.8-9世纪阿拉伯人全面、系统地学习希腊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波斯人、突厥人等都用阿拉伯语创作,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学术名人。这表明当时
A.文化间存在交流互鉴 B.阿拉伯全面继承西方文化
C.阿拉伯文化缺少创新 D.商业贸易推动了文化传播
5.考古发现,印加人的外科手术特别是穿颅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有研究者认为,印加音乐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为高超。据此可知,印加帝国
A.同周边城邦战争频繁 B.创造出高度繁荣的文明
C.广泛吸纳了异域文化 D.创立了领先世界的历法
6.下表为新航路开辟后,其他航路的开辟情况。据表可知
支持 时间 航海家 开辟新航路的概况
英国 1497年 卡伯特 发现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17世纪初 哈德逊 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英国 1578年 德雷克 到达南美洲的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年 塔斯曼 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A.欧洲的殖民扩张开启 B.西葡殖民霸权被打破
C.早期全球化进程加速 D.商业模式出现新变化
7.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马铃薯在北欧广泛种植,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番茄则逐渐转变为地中海饮食的核心调味食材,成为意大利面、比萨等经典菜肴的灵魂;辣椒则逐渐融入多国烹饪传统,丰富了欧洲餐桌的风味层次。这反映出
A.世界联系加强影响欧洲物质生活 B.美国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历史贡献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物种交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8.下表所示为1503-1650年西班牙自美洲输入的黄金和白银数量表(单位:千克)。据此可推知,当时西班牙
时间 白银 黄金
1503-1549年 263916 58430
1550-1600年 7175227 95132
1601-1650年 9004417 27299
A.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工业资本积累雄厚
C.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9.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10.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若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是由同一个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是平民所构成的同一个机关时,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完了。”孟德斯鸠意在提倡
A.民主共和原则 B.君主立宪政体
C.分权制衡原则 D.以法治国精神
11.《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一权力也逐渐丧失。由此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君主的权力受限 B.内阁是最高立法机构
C.议会对内阁负责 D.议会是最高行政机构
12.以下是《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中的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上述条款说明,德意志帝国
A.封君封臣,君主专制 B.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C.议会中心,虚位君主 D.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13.下图为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从事生产的场景。这说明英国
A.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B.人民生活条件改善
C.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14.美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还未能摆脱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地位,许多发明仿照英国样式;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技术革命自主创新力度增强,并扩展至重工业部门,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英国。由此可知
A.美国产业发展呈垄断趋势 B.科技与工业结合日益紧密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丧失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15.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这显示马克思主义
A.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 B.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C.注重科学理论的探索 D.以论战形式广泛传播
16.据统计,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社会上组建了近百个各种各样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经常开会,讨论研究公社内部事务,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表明巴黎公社
A.崇尚中央与地方共治思想 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典范
C.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D.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葡两国率先开启近代欧洲的海外扩张之路,并通过《萨拉戈萨条约》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大势力范围。随着以民族为核心、以新君主为代表的近代国家在欧洲的普遍确立,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德国人等也加入对外殖民扩张中,并将之视为保卫民族利益,巩固主权国家的正义行动,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霸权体系。至18世纪中后期,西方现代文明已经在东方传统文明面前确立起不可动摇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多的新辟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古老国度被纳入欧洲的势力范围。欧洲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欧洲殖民扩张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历经曲折,先后经历内战、共和、军事独裁、王朝复辟等阶段,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逐渐从君主转移到议会,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始于1775年菜克星顿的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美国的诞生。经过艰苦斗争,美国于1783年赢得独立。之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爆发,革命过程中,法国人民不断将革命推向深入,颁布《人权宣言》,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但革命期间政局动荡,历经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雾月政变等,最终拿破仑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资本的积累则为其提供了经济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历史的机遇,为了“自强”和“求富”,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杨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工人每天劳动长达16小时,工资却难以维持温饱,大量妇女和儿童被迫进入工厂劳动。
-摘编自刘宗旭《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由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家的近2000名工人代表参加的大会。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在会上,代表们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动各国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等斗争。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的作用。(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材料表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出现相似的文化元素,说明两种文明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这一时期埃及势力尚未扩张到两河流域,那尔迈调色板和乌鲁克时期碧玉滚印上有相似形象,不能直接说明就是古埃及文明影响了西亚文明,也有可能是其他情况导致的相似,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并非同一源头一脉相承,排除B项;题干中只是提到了文物上的动物形象,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与物种交流以及统治者重视与否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2.D 材料指出,古希腊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面向公众,没有太多为了渲染统治者或神灵地位的神秘性,而且建筑的比例也深受理性思维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希腊建筑蕴含理性,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古希腊建筑受几何学的影响,不表明古希腊人的数学物理知识丰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世界建造技术的对比,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西欧某城市由于工作疏忽受到国王处罚,失去了特权,这说明当时城市的独立性还没有发展完善,国王可以直接撤销以前颁发的特许状,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方治理效率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自治对王权的加强作用,排除D项。
4.A 据题意可知,古代阿拉伯人学习希腊文化等外来文化,波斯人则通过阿拉伯语创作,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学术名人,说明当时文化间存在交流互鉴,A项正确;“全面继承”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阿拉伯文化并不缺少创新,这一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阿拉伯人对外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体现商业贸易的作用,排除D项。
5.B 考古发现,印加人在医学、天文学、音乐等方面成就非凡,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印加自己的文明成就,没有涉及吸纳异域文化,排除C项;材料中印加历法没有与世界历法的比较,没有信息能证明印加历法“领先世界”,排除D项。
6.C 据表可知,随着欧洲与其他大陆的直接联系建立,文化、思想和技术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同时,欧洲的殖民扩张已经开启,排除A项;葡萄牙失去了殖民强国地位是1580年被西班牙吞并,西班牙开始丧失殖民大国地位是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模式确实出现新变化,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7.A 马铃薯、番茄、辣椒原产地是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欧洲,逐渐成为欧洲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对欧洲物质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马铃薯、番茄、辣椒最初是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而且此时美国尚未成立,排除B项;是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项因果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8.D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503-1650年大量来自美洲的金银涌入西班牙,结合所学知识,金银涌入引发西班牙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D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体现当时西班牙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排除A、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金银流入西班牙后多用于贵族阶层的挥霍,并没有转化为工业资本,西班牙很快衰落,排除B项。
9.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珍惜时间,关注现世生活,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会冲击宗教来世观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教皇权威的彻底否定,排除A项;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提出因信称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天赋人权的思想广泛传播,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认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体现分权制衡原则,C项正确;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并非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并非实行什么政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法治国”的内容,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行政权也逐渐丧失,这说明君主权力受到限制,A项正确;议会是立法机构,排除B项;内阁对议会负责,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议会是立法机构,排除D项。
12.B 分析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故B项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议会中心,虚位君主是英国,排除C项;上述条款不能说明德意志帝国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因此,材料体现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厂制度的生产情况,与妇女政治地位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人们的生活条件,排除B项;仅从女工在棉纺织厂的生产情况,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结论,排除D项。
14.B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即美国重视科技创新,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国,说明科技与工业结合日益紧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的是美国发展的速度超过了英国,不能由此推断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丧失,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与工业结合促进了美国的发展,不涉及政治变革,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恩格斯主张不能仅仅研究理论,而是要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结合,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恩格斯既主张开展政治运动,又强调科学理论研究,排除C 项;材料中恩格斯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未提及与其他学派论战,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很积极,践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际工人运动的典范”应该从政权的性质方面来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7.(1)条件:新航路开辟;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西欧领先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政府的支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示例:
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发展。(2分)
阐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在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这使得国家权力的重心从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促使英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83年美国赢得独立。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这一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这种政治制度保障了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是美国走向强大的重要制度保障。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期间虽然政局动荡,但革命进程中颁布了《人权宣言》传播自由民主思想。法国大革命促使法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尽管过程曲折,但政治制度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并且在拿破仑时期通过法典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变革成果。综上,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推动了本国政治制度从封建或殖民统治下的旧制度向资产阶级
的新型政治制度变革与发展,这些变革也为各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不同的政治基础。(10分)
19.(1)条件:先进社会制度的确立;丰富的资本;广阔的海外市场;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出现两大对立阶级;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人们生活和社会面貌;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6分,答出三点即可)消极性: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殖民扩张加剧;疾病和犯罪问题严重。(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1)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奠定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壮大。(6分)
(2)作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推动组织化斗争;促进国际联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