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1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冲刺模拟集训真题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5·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模拟题)考古学家在摩加迪沙发掘到带有唐代年号的古铜钱,在桑给巴尔还挖掘出大量印有“熙宁通宝”“庆元通宝”等字样的古钱币。这一发现而以证明(  )
A. 东非地区冶金业的发展 B. 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
C. 中非之间存在直接贸易 D. 东方文化的优势地位
2.(2025·湖北省·模拟题)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 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
C. 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 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3.(2025·辽宁省沈阳市·模拟题)元初的大德《南海志》记载:“广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而珍货之盛,亦倍于前志之所书者。”书中先列举了各种舶货,后记录了与广州有贸易往来的“诸蕃国”已有勿斯寓(埃及开罗)、层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宋元时期(  )
A. 造船技术的重大进步 B. 海上丝路得到拓展
C. 政府重视外贸的发展 D. 广州外贸地位提高
4.(2025·安徽省·模拟题)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不用雕塑或绘画的方式表现佛的形象。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首先出现了石刻佛像,其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 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 B. 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
C. 丝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 D. 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5.(2023·四川省成都市·模拟题)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A. 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 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 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 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6.(2025·广东省·单元测试)唐代不仅有象征着丰收的丝绸图案,更有了以丰收命名的丝绸,如“瑞绫”“散花绫”等。散花绫是河北道邢州的特产,“散花”即“撒花”之意,在黄底上撤满白色的四瓣碎花,寓意为天空撇下了满天飞雪,瑞雪飞舞丰年到。这反映了()
A. 中华民族的农耕意识 B. 唐代昂扬上进的时代风貌
C. 丝织技术的时代转型 D.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
7.(2025·安徽省·模拟题)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A. 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 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 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8.(2025·福建省·模拟题)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2025·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模拟题)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 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 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 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10.(2025·天津市·模拟题)下表所示为部分学者搜集的有关新疆“坎儿井”的资料。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资料来源 相关内容
文献比对 “坎儿井”在维吾尔语和古波斯语中的读音和拼写方式完全相同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人曾求助“秦人”传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
实地调查 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儿井”发现于西亚(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帝国境内)
吐鲁番等地“坎儿井”在修筑技术上与西汉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类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A. 大宛成为西汉与罗马贸易的中介 B. 中国的凿井技术引进自西亚
C. 古波斯文化因亚述人入侵而中断 D. 丝绸之路沿线存在技术交流
11.(2025·湖南省·模拟题)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 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 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 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 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12.(2025·四川省·模拟题)《明史 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 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 B. 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 D. 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13.(2025·浙江省·模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使“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14.(2025·河南省·模拟题)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A. 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 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 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 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5.(2025·河南省·模拟题)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6.(2025·浙江省·课时练习)下面为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978.6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机)纱量(万担) 2.5 3.5 143.4
A. 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 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 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17.(2025·浙江省·课时练习)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 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 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18.(2025·云南省昆明市·模拟题)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船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A. 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 B. 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
C. 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 D. 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19.(2025·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模拟题)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A. 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 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 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 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20.(2025·湖北省黄石市·模拟题)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 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二、材料解析题
21.(2025·安徽省·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音南北朝时期,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代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外交管理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促使了隋唐与外国之间交流活跃,对外关系空前发展,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活跃在中外交流的舞台上。
——摘编自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等
材料三:中国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首先是对自己的新定位,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新型大国的外交,事实上,中国正以一个新型大国的面目出现、活跃在地区与世界事务舞台上,在应对危机、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上,中国已处在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和推动新机制和新规则的制定。当前,以G20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结构仍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支柱。但与此同时,新的治理机制和新规则体系也开始兴起,以补充或规避原有体系中的不足或缺陷、应对新兴领域出现的问题。其中,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最大贡献。
——摘自人民网《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武带时期通过一系列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外交管理体制成熟与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各一例。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在当前世界事务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并举例说明中国在“新的治理机制和新规则体系”的兴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2.(2025·浙江省宁波市·模拟题)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在秦始皇统一后,国势渐盛,至西汉武帝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终于甲响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
——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 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史实对加着重号文句进行佐证,并概括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23.(2025·陕西省榆林市·模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中外、互通有无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丝绸之路发端于中国。陆上丝路途经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以至北非,穿越近30个国家,全长近8000千米。海上丝路穿过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近抵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远达南太诸岛、南亚各国乃至东非。中国通过陆海丝路输出了什么?不是刀与剑,血与火,而是丝绸、瓷器等大量商品和井渠术、冶炼术、蚕桑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古代文明成果。同时,各国的首蓊、葡萄、胡萝卜、胡椒、胡桃、石榴、大蒜、香料、珠宝、琉璃等物产源源东来,西方的玻璃制造、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术等也传入东方。2000多年来,陆海丝路上来来往往的物流、人流和技术交流大幅提升了各国生产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推动沿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经济一次次走向繁荣。
——摘自戴秉国《开放包容,共建 21世纪丝绸之路》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从和平发展理念的历史渊源角度,简述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智慧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 案
1.B
2.D
3.B
4.A
5.B
6.A
7.D
8.D
9.D
10.D
11.B
12.D
13.C
14.B
15.C
16.C
17.C
18.C
19.A
20.A
21.【小题1】特点:规模大(或范围广);海陆并举;积极主动;以和平交往为主。(答出3点即可)努力: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小题2】表现: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离;专职外交机构的出现(外交机构的专业化);外交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代表人物:隋朝常骏;唐朝鉴真。
【小题3】角色: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作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成立新开发银行;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简称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任答其中4点即可)
22.【小题1】史实: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任答2点即可)
趋势:通过海陆两条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小题2】特点:政府积极主动,开放包容;受盛唐影响,侨民众多,职业多元;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出现涉外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或与周边和平交往)。(任答4点即可)
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任答2点即可)
【小题3】依据: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的结束;改革开放的需要。
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或符合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小题1】主要内容:商品流通;技术传播;文化交融;人员往来。
影响:对中国:引入外来物产,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吸收先进知识,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融合;活跃了商业活动,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了民族交融。对世界:密切了沿线各地区的联系,带动了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助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小题2】观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形成以互利包容为核心的和平智慧,为当代文明共处提供历史借鉴。
阐述:造纸术、火药经丝路西传时未附加政治条件,推动欧洲文化普及与社会变革;唐宋市舶司管理海商时既考虑保障税收又注重吸引蕃商来华,形成可持续的跨文明经济协作;佛教传入后与儒家伦理融合,体现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创新发展。
总之,古代中国通过非强制手段构建文明互鉴网络,其“和而不同”“互利共生”的智慧对化解当代文明冲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2页,共9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