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三至六单元、选择性必修3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古籍《山海经》中“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记载,被认为是先民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秦汉时期,尽管中医所使用的针具有石针、骨针、竹针,但金属针逐渐发展为主流的针具。由此可见,中医针具的发展
A.呈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性 B.以经络学说为其根本依据
C.可作为生产力进步的佐证 D.满足了临床医疗实践需要
2.汉代碑刻显示,建武中元二年(57年),蜀郡太守开辟道路“袤(长)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这些史料可用于
A.实证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 B.说明经济重心的加速南移
C.探究西汉疆域范围的扩展 D.解释西南的地方治理效能
3.北魏孝文帝时期,有大臣上《论淮南不宜留戍表》,建议“踵太武之成规,营皇居于伊洛”,“布德以怀远人,使中国清穆,化(教化)被遐(远方)裔”。这些建议折射出此时北魏
A.注重保留游牧民族风俗 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强 D.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4.宋代,学者对有关长安尤其是盛唐长安的记载进行考订、整理的风气兴盛,产生了《长安志》《长安图记》等一大批历史、地理专著。郑樵的《通志·都邑略》、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历代都邑考》也都对长安及关中建都历史沿革作了系统论述。有学者认为,研究古都兴衰规律的古都之学在宋代正式兴起。这些研究成果
A.提高了长安的政治地位 B.反映了城市职能的转型
C.助推了政治中心的西移 D.寄托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5.图1所示为某学者对明代徽州府祁门县不同时期土地买卖契约所用货币情况进行的统计。当地主流货币变化主要得益于
图1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铸币行业的兴盛 D.契约精神的浸染
6.福州开埠后,官府反复发布文告,告诫人们对外国人要以礼相待,不得用“夷”“鬼”等词汇称呼外国人。但即使官府对违反者给予重罚,此类称呼仍在较长时期内被人们反复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A.夷夏观念的消亡 B.礼乐制度的崩坏
C.天朝意识的延续 D.革命思想的滋生
7.图2所示是1917年和1924年中国各省国有铁路实有公里数变动图。图中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图2
A.北洋势力的影响范围 B.官僚资本的快速膨胀
C.保路运动的成果斐然 D.西学东渐的地域差异
8.表1所示为1923-1926年从关内经大连站流入长春的人口数量统计及其所占比例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此时的长春
表1
年份 流入长春人口数/人 占流入吉林省人口数比例 占流入东北人口数比例
1923 22 371 88.42% 51.75%
1924 25 377 91.65% 56.00%
1925 24 119 91.03% 51.30%
1926 45 301 91.80% 61.50%
合计 117 168 90.94% 56.00%
A.成为国际大都市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是全国交通枢纽 D.半殖民地化加深
9.1949年2月,一家一度垄断南京公交车运行的民营运输企业因国民党政府强行征用车辆而宣告停业。渡江战役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迅速提供1300余元贷款帮助该公司恢复公交运营。1950年,公司股东会请求公私合营,并在1953年1月获得公私合营执照。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南京的公交业
A.是时代巨变的缩影 B.助推了重工业发展
C.由官僚资本所掌控 D.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10.2023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在部分省份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由各省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服务,通知还要求各省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这项计划的实施
A.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供给 B.改变了农村卫生落后面貌
C.有赖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 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1.古巴比伦时期,在多部法典的规定中,盗窃罪的量刑为死刑。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状态下,盗窃他人财产往往会对受害者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构成威胁。由此可见,古巴比伦的法律文化
A.保留了习惯法的印记 B.维护奴隶主阶级特权
C.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D.蕴含一定的人本精神
12.伊斯兰文化兴起前,许多科学书籍从希腊语被翻译成中古波斯语。研究显示,公元600年左右的拜占庭学者雷托里乌斯用希腊语写的《星辰的力量》一文中,使用了与中世纪波斯语相同来源的词汇。这反映了当时
A.伊斯兰教产生的根源 B.亚欧文化的交流状况
C.“希腊化”的逐步深入 D.拜占庭文明的先进性
13.有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以后来到墨西哥的欧洲人曾采用印第安人传统的羽毛拼镶的办法制作天主教的偶像画;在美洲一些地区的陶器、金银制品上很容易找到印第安传统工艺的痕迹。这些发现可印证,印第安文明具有
A.浓厚的本土性 B.较强的生命力
C.开放包容特性 D.独特发展路径
14.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中叶,白银在中国市场上的购买力约为同期欧洲的三倍。越来越多的欧洲商人利用通过殖民掠夺或奴隶贸易获得的美洲白银到中国大量购入丝绸,缔造了所谓的“丝一银对流”。这可用于说明,“丝一银对流”
A.密切了全球贸易联系 B.损害了中国经济主权
C.加速了海禁政策废除 D.凸显了欧洲经济优势
15.1941年,美国签署租借法案,允许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不用美元或黄金从美国购买军火,但法案中附加了一些条件(如将英国在美企业抵押或低价转售给美国企业)。日本宣布投降后,美国宣布终止租借法案。对此,一名英国议员声称,这一粗暴和残酷的决定很可能会使英国陷入严重的财政困境。这印证了二战后初期
A.冷战影响欧美经济合作 B.经济全球化趋势被逆转
C.英美经济联系较为紧密 D.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
16.2024年11月,印度尼西亚宣布正式取消雅加达的首都地位。近年来,因地下水超采,雅加达的地面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下沉,成为全球地面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集中了印尼超过半数的人口。由此可知,印尼迁都
A.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B.迫于环境污染压力
C.得益于交通的进步 D.旨在纾解人地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见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和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长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明显区域特色。随着长江流域一系列史前文明遗址相继被发掘,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在中国,已发掘的早于公元前8000年的水稻遗址共有16处,除了广东的牛栏洞遗址和河南的贾湖遗址外,其余14处均处于长江流域,如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农业革命促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为管理土地、水资源和解决社会矛盾以及各种政治组织和法律规范的逐渐形成提供条件。这在良渚文化遗址(浙江)、屈家岭文化遗址(湖北)、宝墩文化遗址(四川)等遗址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实物证据。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中游发现的规模不等的早期古城,也展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摘编自何一民《长江文化之光照亮中华文明进程》
(1)根据材料,指出“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长江文化得以孕育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柏拉图(前427-前347)在《理想国》第二、三卷中指出,传统诗人在所编造的虚假的故事中把英雄塑造为无恶不作的恶棍。在柏拉图看来,诗歌(史诗、抒情诗等),尤其是悲剧以虚构的形式所展露出的“悲剧性真理”是糟糕的,因为这些故事对不幸与罪恶“不加拣选地”模仿,并且夸大了欲望、痛苦、快乐这些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倘若城邦中普通的公民无法分辨模仿的真伪与高下却跟随这些故事行事,那么人们将处于道德败坏的危险之中。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那些讲不道德的故事的诗人驱逐出去,要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模仿好人的语言,按照城邦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柏拉图深知,在一座城邦中,从孩子的睡前故事,到所有公民都热衷于观看的戏剧演出,以情动人的文教无处不在。因此,只有将那些对城邦有害的故事及其制造者排除在城邦之外,方能对城邦形成最大的保护。
-摘编自颜荻《秘索思与逻各斯的动力学:古希腊文明精神溯源》
材料二
古希腊学者芝诺最初因为在雅典集会广场的一个带有壁画装饰的廊苑聚众讲学,发表演说,故其学派被人称为“画廊学派”,又叫斯多葛学派。这一学派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他们中很多人成了活跃的政治家,著名的有罗马皇帝奥瑞利亚斯,还有集演说家、哲学家与政治家等各种头衔于一身的西塞罗。罗马帝国时期的斯多葛学者塞内卡,是皇帝尼禄的老师,他一生写过九部悲剧和一部讽刺剧,这些作品风格崇高严肃,并夹杂着大量的道德说教,但其本人却因参加元老院贵族活动而被尼禄赐死。虽然正统的斯多葛学派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后代仍有思想家受其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他从斯多葛主义顺应自然的观点出发,宣扬了悲剧性的抗争精神。
-摘编自郑继芳《芝诺悖论与斯多葛美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拉图抨击“悲剧性真理”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柏拉图和斯多葛学派思想倾向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希腊文化对古代至近代早期西方世界的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疗体制从单一私有制转变成以私有为主、公共为辅的“双轨”制,但医疗保障始终未能实现全民覆盖。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法案和针对低收入者的医疗补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凡年满65岁及以上的老人,80%的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筹资承担;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筹资医疗津贴,为有资格得到政府帮助的低收入者支付医疗账单。对于2010年3月通过的新医改法案,美国相关部门估计,美国医保覆盖率将在法案生效后的几年内由85%左右上升到95%,政府医疗费用开支也将大幅减少,但反对落实新医改法案的争辩仍时有发生。
材料二
1985年被视为“医改元年”,此时医疗改革的主导思想在于逐步减少政府的直接投入,让医疗机构逐步实现市场化。1992年,卫生部组织工作会议,要求医疗机构贯彻“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到2010年初,307种药品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截至2011年9月底,中国用最短的时间编织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95亿人,覆盖率超过95%。其中,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覆盖率超过97%。
-摘编自任玉岭《中国医疗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美国相比,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医疗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美两国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早在秦汉时期,广州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两千多年来,广州港成为世界古老港口发展的典范。
(广州)黄埔古港的繁荣在鸦片战争后戛然而止,淤塞的古港亦难以承担近代大型船只的停泊。1937-1938年,鱼珠码头东侧兴建起“黄埔新埠”。但很快因战事而凋落。
-摘编自广州港集团《码头视角看广州岁月变迁》
阅读材料,围绕城市发展与广州港的变迁,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从中医针具材质的变化,可以看出先民逐渐摆脱对采集的自然事物的依赖,逐渐推广使用金属冶炼业的产物,这正是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佐证,故选C项;中医针具并未涉及中药学,更不能体现其独特性,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医针灸学的根本依据,故排除B项;“满足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2.D【解析】这些碑刻资料可以解释当时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及道路建设的成果,故选D项;西南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已被开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加速南移与东汉的发展特征不符,故排除B项;蜀郡和汉中郡,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就是汉政权的腹地,不是新开辟的疆域,故排除C项。
3.C【解析】材料中的观念体现出北魏统治集团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并试图运用儒家思想处理北朝同南朝的关系,故选C项,排除B项;“踵太武之成规”指的是重视历史经验,而不是保留游牧民族风俗,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北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排除D项。
4.D【解析】长安是西汉、隋唐等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而宋代只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不少知识分子对长安的都城史的关注,寄托了他们对国力振兴和实现大一统的期盼,故选D项;宋代的政治中心位于开封一带,远离关中,这些研究成果只是学术成果,并不能提高长安的政治地位或助推政治中心的西移,故排除A、C两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城市职能的转型(如经济职能提升),故排除B项。
5.B【解析】材料所示变化,意味着当地人更多地用贵金属而非实物作为大宗贸易的支付手段,这源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得到广泛接受,民众对自然经济下的剩余产品的依赖减少,故选B项;当时自然经济尚未解体,故排除A项;单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些贸易中使用的白银,是否为铸造货币,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相关契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情况,无从得知契约精神的传播状况,故排除D项。
6.C【解析】人们长期无视政府禁令,对外国人采用带歧视性的蔑称,这反映了当时天朝意识的长期延续和传统夷夏观念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故选C项,排除A项;人们对外国人的称呼与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福州开埠是在19世纪40年代,当时革命思想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7.A【解析】由材料可知,国有铁路主要集中于北方,且北方各省增长明显,而广东、福建等接受西方事物较早、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省份,反而国有铁路里程出现了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缘于北洋势力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方,故选A项,排除D项;官僚资本的快速膨胀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保路运动发生在清末,且作用有限,故排除C项。
8.B【解析】材料显示,这一时期从大连流入长春的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占流入吉林省人数的绝大多数,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长春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加速扩大,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长春在东北的中心城市地位,并不能说明它是全国交通枢纽,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出人口流动和列强侵略的关系,故排除D项。
9.A【解析】材料以南京公交业为例,描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求生,到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原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基于家国大义,主动申请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映公交业对重工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迅速没收,故排除C项;材料显示,这一时期的南京公交业几乎处于单一公司垄断经营的状态,故排除D项。
10.A【解析】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大量前往乡村服务,有助于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优化医疗资源供给,故选A项;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叶乡村医生的大量涌现,农村卫生落后面貌已经得到改变,故排除B项;全民卫生意识的强化只是该计划实施的一项有利条件,而不是必备条件,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各省政府对该计划的态度,故排除D项。
11.D【解析】从对盗窃罪量刑的理由可以看出,古巴比伦的法律文化注重对人的生命权的维护,蕴含了一定的人本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信息可以印证习惯法的印记,故排除A 项;材料没有反映奴隶主阶级的特权,故排除B项;这些规定无法体现对平等的追求,故排除C项。
12.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古早期西亚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和东欧拜占庭文化对西亚波斯文化的借鉴,故选B项;伊斯兰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材料未涉及,故排除A项;公元7世纪左右已不属于“希腊化”时期,故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拜占庭文明的先进性,故排除D项。
13.B【解析】材料表明,印第安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欧洲人的殖民而彻底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融入了新的文化,这体现了印第安文明的生命力,故选B项;材料未强调印第安文明本土性的特征和独特的发展路径,故排除A、D两项;用传统工艺制作天主教的偶像画,并不是印第安文明主动包容欧洲文化,而是印第安文明被迫融入欧洲文化,故排除C项。
14.A【解析】由材料可知,借助“丝一银对流”,中国产品、欧洲市场和美洲矿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增强,故选A项;这一时期,白银进入中国多是通过正当贸易,并未损害中国经济主权,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丝一银对流”兴起时间晚于隆庆开关),故排除C项;欧洲商人以大量白银换取中国手工业产品,凸显的是中国经济的优势,故排除D项。
15.C【解析】材料表明,二战结束伊始,英国仍存在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与此同时,由于接管了大量在美英国资本,美国和英国的利益关联也大为提升,故选C项;冷战政策的提出是在1947年,不足以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条约确立的,与材料中的事件没有直接关联,故排除D项。
16.D【解析】由于人口众多,地下水超采,雅加达人地矛盾尖锐,作为政治中心存在一定风险,可见印尼迁都旨在纾解人地矛盾,故选D项;迁都意味着要进行新行政中心建设,这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故排除A项;资源过度消耗和自然环境变化并不都属于环境污染压力,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交通进步相关的信息,故排除C项。
17.(1)主要依据:长江中游的江西地区发现了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遗址;长江中游发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早期城市遗址。(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业起源较早(中国的农业发祥地之一,作为世界水稻文化起源地);大型聚落的形成和社会结构复杂化;水利设施修建的需要和公共权力的形成;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古文明的发展和跨区域文化交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认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满天星斗”的状态;中华早期文明是多线交错发展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如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满天星斗”印证了中华文明早期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满天星斗”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时代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功利主义气息弥漫;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转衰;斯巴达同雅典等大城邦争霸斗争激烈;戏剧文化流行;人文主义滥觞,传统道德受到威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共同点:关注现实政治;重视道德伦理;关注文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使古典时代西方文化达到高峰;为“希腊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元素;为罗马帝国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提供了精神养分。(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直接投入的比例降低;更侧重调动市场和社会资金;起步稍晚,稳步推进;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贯彻;覆盖面广。(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原因:
美国:阶级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扩张);群众运动的影响;欧洲福利国家建设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经济实力和市场活力的增强;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国家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广州港的发展历程带有沿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2分)
阐述: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秦汉时期开始,广州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成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前哨。唐宋时期,造船业不断发展,海外贸易规模扩大,广州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设置有市舶司的重要沿海口岸城市。清朝中叶,尽管政府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但广州得益于“一口通商”政策,成为当时中西贸易的重要口岸,地位极其特殊。鸦片战争后,由于上海等口岸的开辟,加之珠江泥沙的淤积,广州港的通航条件和外贸地位有所下降。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广州港不复昔日荣光。(8分)
总之,广州港的发展历程与城市的兴衰紧密相连。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到成为近代中国首批通商口岸之一,广州港见证了中国商贸、交通、外交的岁月变迁。(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