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9天)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9天)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30 10: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9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氦合氢离子(HeH+)是宇宙演化的重要标记之一,被科学家称为“宇宙最强酸”。下列关于HeH+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1个原子核 B.共有2个质子
C.共有2个电子 D.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2.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C.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1
D.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
C.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接种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汽车配备智能眼镜——HUD抬头显示技术.它将行车各项信息以投影方式显示在视野前方,司机不需要低头看屏幕,提升了行车安全(如图甲),如图乙是成像原理简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司机看到的像是实像
B.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C.∠1是折射角
D.若看到的像过低,可以将“行车信息”竖直向上提高一点
5.2024年3月25日,东阳出现了狂风暴雨甚至有冰雹来袭的极端天气。如图是某校当天的一些场景.对相关场景的科学解释合理的是(  )
A.铁皮被掀起,是因为铁皮下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B.树木被折断,是因为风对树的力大于树对风的力
C.车辆被砸坏,是因为冰雹的质量和速度较大,动能大的缘故
D.我们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完全可以避免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
6.如图所示为小乐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肾脏,则③中的尿素含量减少
B.若②为骨骼肌,则③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C.若②为肺,则③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③中的葡萄糖含量减少
7.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小将苏翊鸣夺得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金牌,下列关于该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赛时,运动员从超过40米的助滑区出发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初速度
B.在运动中,运动员脚上穿着面积较大的单板,有利于减小落地时的冲击力
C.运动员运动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
D.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8.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先匀速提升重为G1的物体,额外功与总功之比为1:4,再匀速提升重为G2的物体,先后两次提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5:6。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  )
A.G1:G2=2:5
B.G1:G2=2:3
C.先后两次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为2:5
D.先后两次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为3:5
9.如图表示叶在夏季一天中氧气的净吸收速率。请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中A点表示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
C.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
D.曲线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10.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三个相同的烧瓶A、B、C内分别盛有质量和初温均相等的煤油和水,瓶中电阻丝的阻值分别为RA、RB、RC,且RA=RC<RB。当闭合开关S,通电一段时间后(液体均未沸腾,不计热损失,比热容c水>c煤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三个烧瓶中的液体末温高低顺序为tA=tC<tB
B.三个烧瓶中的液体吸收的热量高低顺序为QA=QC<QB
C.比较A、B可粗略地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流大小有关
D.比较B、C可粗略地探究煤油和水的吸热能力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2023年8月29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始销售Mate60Pro高端智能手机。该手机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突破了5G芯片领域的封锁,振奋人心。制造芯片的核心材料——硅的提纯过程中某个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SiCl4+2H2Si+4HCl表示,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SiCl4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
12.如图甲所示是一种利用紫外线杀菌的筷子盒,内置“220V 4W”的紫外线灯管,装入干燥筷子只需3~5分钟即可完成杀菌消毒。取筷子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如图乙。
(1)按压A端一次能取出一根筷子,既环保又卫生。按压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     杠杆(选“省力”、“费力”或“等臂”)。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对筷子进行消毒属于     。
(3)紫外线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     安(保留2位小数)。
13.干热岩是一种地热能源,是指存在于地壳深处的无水岩体,其温度一般在200℃以上。全球陆区干热岩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能量的近30倍,我国干热岩资源占世界资源量的左右。如图为利用其发电的原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利用干热岩发电,主要涉及的能量转化有:内能→    →电能。
(2)高压蒸汽C经过涡轮风扇之后变成温水A,其物态变化过程是:    。
(3)干热岩是未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之一,与火力发电相比,该能源的优点是:    。
14.如图质量为50千克的小明在做俯卧撑,他所受的重力可视为集中在A点。
(1)运动时,随着人体产热的增加,散热也会增加,写出此时增加散热的一种方式     。
(2)若将图中位置,换用单手撑住,则手对地面的压强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某次他将身体撑起,A点上升的距离为0.3米,则此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焦。
15.图甲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图乙曲线(X、Y、Z)分别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
(1)图甲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
(2)图乙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     (选填“X”“Y”或“Z”)。
16.金星、木星和月球“近距离欢聚”,会形成“双星伴月”的景观。
(1)以下描述不符合科学事实的一项是     。
A.双星发出的耀眼强光照亮了月球
B.双星是行星,月球是卫星,双星绕着太阳公转
C.景观形成与行星和月球的运行轨道和速度的不同有关
(2)金星自转的方向自东向西,由此推测:金星上看太阳是     (填“西升东落”或“东升西落”)。
17.图甲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图乙为心脏及与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按顺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①,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
(2)图甲中X表示细胞的     ,因此人每天摄入的水分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每天流失的水分。
18.某兴趣小组到温州三垟湿地公园进行研学活动。下表是他们为湿地动物中的松鼠、白鹭、鲤鱼、青蛙、中华草龟等制作的一张脊椎动物检索表,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图。
脊椎动物检索表1a胎生………………………………………P 1b卵生………………………………………2 2a体温恒定…………………………………Q 2b体温不恒定………………………………3 3a在陆地上产卵……………………………R 3b在水中产卵………………………………4 4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S 4b幼体和成体都用鳃呼吸…………………T

(1)公园里所有的白鹭构成一个     ;
(2)松鼠对应图甲中的字母     ;
(3)图乙中①~⑤表示呼吸作用的有     。(可多选)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实验室用金属镁与100g盐酸反应探究酸的性质。小滨取反应后的溶液,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当NaOH溶液滴加至150g时不再有沉淀产生。求:
(1)5.8g沉淀的成分为     。
(2)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化学式     。
(3)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如图甲是一个家用的抽水马桶,每次按压冲水旋钮出水后,水箱会自动流进一定量的水,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以自动停止进水。项目化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了它的工作原理后,计划制作一个模型,具体设计如图乙:当水箱中的水位较低时,进水口进水,浮球随水箱水面上浮,达到设定水位后,金属杆AOB(O为支点)带动针阀下降堵住进水口,从而稳定水箱水位。O点还可以调节松紧,以方便固定金属杆OB在不同角度。
(1)产品设计:已知针阀对进水阀门的压力达到6牛时,进水阀被关严而停止进水。小组同学计划用一个重2牛、体积为500厘米3的浮球来装配模型,当OA=10厘米时,请计算出OB的最短长度。(摩擦力和金属杆的质量、针阀的质量均忽略不计,下同)
(2)产品测试:项目小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每次水箱进水后,此时浮球未浸没,但水箱中的水量比较少(这样影响冲水的实际效果),这时需要对浮球和金属杆AOB做出改进的方案是     。(写出2点)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9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B C A A C B B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根据氦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个氦合氢离子(HeH+)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1个氦合氢离子(HeH+)中含有2个原子核,故选项A说法错误。
B、1个氦合氢离子(HeH+)中含有2个原子核,氦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则共有3个质子,故选项B说法错误。
C、1个氦合氢离子(HeH+)中含有2个原子核,氦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氢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则共有3个质子,1个氦合氢离子(HeH+)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核外电子数为3﹣1=2,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氦合氢离子(HeH+)被科学家称为“宇宙最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C。
2.【分析】根据物质甲与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反应的特点、微粒的构成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C2H4和H2O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2H6O,化学方程式为C2H4+H2OC2H6O。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乙是水,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选项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C2H4)和乙(H2O)质量比为28:18≠1:1,选项说法错误;
D.由微观反应示意图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
B、通过接种流感疫苗,能刺激人产生抗体对抗流感病毒,因此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B正确。
C、接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接种疫苗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B。
4.【分析】(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2)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
【解答】解:A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B正确;
C、由图可知,∠1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不是折射角,故C错误;
D、当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低时,需要像向上移动,远离挡风玻璃的下边沿,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显示器也要远离挡风玻璃的下边沿,即要远离挡风玻璃,不能将“行车信息”竖直向上提高一点,故D错误。
故选:B。
5.【分析】(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4)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小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
【解答】解:A、等质量的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通过铁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所以空气通过上表面的流速大,通过下表面的流速较小。因为铁皮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铁皮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铁皮在上下压强差的作用下被掀起,故A错误;
B、风对树的力与树对风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B错误;
C、根据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知,车辆被砸坏,是因为冰雹的质量和速度较大,动能大的缘故,故C正确;
D、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小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但不能完全避免,故D错误。
故选:C。
6.【分析】(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2)图示所示为小乐构建的人体生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其中①和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的结构,箭头表示血流方向,②表示的结构不同,则①和③表示血管也不同。
【解答】解:A、若②为肾脏,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血液中的尿素会随尿排出,因此③肾静脉中的尿素含量会减少,正确。
B、若②为骨骼肌,则属于体循环路线,骨骼肌细胞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流经骨骼肌的血液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多,因此③中的氧气会减少,错误。
C、若②为肺,在肺部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则③肺静脉中氧气会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错误。
D、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若②为小肠,则餐后1小时,由于小肠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因此③肠静脉中的葡萄糖含量会增多,错误。
故选:A。
7.【分析】(1)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3)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考虑空气和摩擦阻力时,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机械能总和会减少。
【解答】解:A、助滑区运动员做加速运动,比赛时,运动员从超过40米的助滑区出发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初速度,利用惯性使自己跳得更远,故A正确;
B、面积较大的单板,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不能减小落地时的冲击力,故B错误;
C、最高点时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仍有一定速度,所以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
D、运动员下落过程中,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还有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
故选:A。
8.【分析】(1)不计绳重和摩擦时,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根据W=Gh表示出使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G1的物体时额外功与总用功之比即可求出物体重力G1和动滑轮重力之间的关系;使用同一个滑轮组先后匀速提升重为G1和G2的物体时,两次提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5:6,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η求出物体G1与G2的比值;
(2)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F(G+G动)求出先后两次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
【解答】解:AB、由题意可知,使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G1的物体时,额外功与总用功之比为1:4,
因不计绳重和摩擦时,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所以,由W=Gh可得:
,即G动;
两次提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5:6,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η可知,

解得:G1:G2=1:3,故AB错误;
CD、不计绳重和摩擦,根据F(G+G动)可知,先后两次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之比为: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9.【分析】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与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转变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解答】解: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A、曲线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A错误;
B、曲线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速率的差值达到最大,B正确;
C、曲线中BC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照强度过强,叶片表皮上的部分气孔会关闭,C错误;
D、曲线中DE段上升的原因是光线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减弱。D错误。
故选:B。
10.【分析】AB.三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根据Q=I2Rt进行比较;根据Δt,得出温度变化;
C.两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可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阻大小有关;
D.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解答】AB.三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RA=RC<RB,根据Q=I2Rt可知,RA、RC产生的热量相等,RB产生的热量最多,故三个烧瓶中的液体吸收的热量高低顺序为QA=QC<QB,
液体的质量和初温均相等,根据Δt,而煤油的比热容最小,故tB>tA>tC,故A错误,B正确;
C.A、B两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选择烧瓶A、B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粗略地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阻大小有关,故C错误;
D.因RC<RB,根据Q=I2Rt知两电阻产生热量不同,选择烧瓶B、C作为研究对象,不能粗略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由化学方程式SiCl4+2H2Si+4HCl看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SiCl4中Cl是﹣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故Si是+4价,故答案为:置换;+4。
12.【分析】(1)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确定杠杆类型;
(2)根据预防传染病的途径进行分析。
(3)根据P=UI计算电流。
【解答】解:(1)取用筷子时,A施加向下的力是动力;弹簧对杠杆向上的弹力是阻力,由图可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是省力杠杆;
(2)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上考虑,对筷子进行消毒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P=UI知,紫外线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I0.02A。
故答案为:(1)省力;(2)切断传播途径;(3)0.02。
13.【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3)干岩石发电对环境的污染小,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利用干热岩发电,主要涉及的能量转化有:内能→机械能→电能。
(2)高压蒸汽C经过涡轮风扇之后变成温水A,其物态变化过程是液化。
(3)与火力发电相比,该能源的优点是:能源无污染、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机械能;(2)液化;(3)能源无污染、可以循环利用。
14.【分析】(1)蒸发吸热;
(2)根据p判断压强的变化;
(3)根据W=Gh,求得功。
【解答】解:(1)运动时,随着人体产热的增加,散热也会增加,汗液蒸发吸热;
(2)若将图中位置,换用单手撑住,压力不变,受力面积减小,由公式p可知,手对地面的压强变大;
(3)W=Gh=mgh=50kg×10N/kg×0.3m=150J。
故答案为:(1)汗液蒸发;(2)变大;(3)150。
15.【分析】图乙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解:(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即参与淀粉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唾液、肠液和胰液。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的消化从小肠开始,所以图乙中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故答案为:
(1)唾液、肠液和胰液.
(2)Y。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分析】(1)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和彗星是宇宙中不同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恒星自身可以产生光和热;行星自身不发光,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不会发光,围绕行星运转,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
(2)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行星,由于地球不停的绕太阳做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因此,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始终是东升西落。
【解答】解:(1)金星、木星都是行星,行星是本身不能发光发热的天体,不可能双星发出的耀眼强光照亮了月球,A错误,符合题意。
双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双星绕着太阳公转,B正确,不符合题意。
“双星伴月”景观形成与行星和月球的运行轨道和速度的不同有关,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东升西落,由此推知,当金星自转的方向自东向西时,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
故答案为:
(1)A
(2)西升东落
17.【分析】图乙中①主动脉,②上腔静脉,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⑨下腔静脉。
【解答】解:(1)由图乙可知,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后,首先进入⑨下腔静脉→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最后通过主动脉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运输到全身。
(2)由图甲可知,X表示细胞的呼吸作用。每天摄入的水分一部分还要参与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多余的水分通过呼吸、流汗、排尿和排粪等方式排出的水分,因此人每天摄入的水分会大于每天流失的水分。
故答案为:(1)⑥→③→④→⑦→⑧;
(2)呼吸作用;大于。
18.【分析】(1)种群:在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种群中的个体能够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图乙中①光合作用,②③④都是呼吸作用,⑤捕食。
【解答】(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公园里所有的白鹭构成一个种群。
(2)松鼠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因此对应图甲中的字母P。
(3)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图乙中①~⑤表示呼吸作用的有②③④。
故答案为:(1)种群;
(2)P;
(3)②③④。
19.【分析】(1)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2)根据a点时没有沉淀生成分析;
(3)根据b点时氢氧化钠与部分氯化镁反应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可见5.8g沉淀的成分为氢氧化镁;
(2)a点时没有沉淀生成,说明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是盐酸;
(3)b点时氢氧化钠与部分氯化镁反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加AgNO3溶液,氯化钠和氯化镁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出现白色沉淀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根据反应可得关系式NaOH~Cl~HCl,设氯化氢的质量为x。
NaOH~Cl~HCl
40 36.5
150g×8% x
x=10.95g
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95%。
答: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95%。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镁;
(2)HCl;
(3)不能;
(4)10.95%。
20.【分析】(1)先求出浮球受到的浮力以及浮球的重力,得出B端受到的向上的力,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计算杠杆的长度;
(2)根据提高水位的方法分析。
【解答】解:(1)浮球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00×10﹣6m3=5N,浮球的重力G=2N,则B端受到向上的压力FB=5N﹣2N=3N,根据杠杆平衡原理:FA×OA=FB×OB,
即6N×10cm=3N×OB,解得OB=20cm;
(2)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每次水箱进水后,此时浮球未浸没,可以减小浮球的体积使得全部浸没而提高水位;也可以按照图中将OB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
答:(1)OB的最短长度为20cm;
(2)可以减小浮球的体积使得全部浸没而提高水位;也可以额按照图中将OB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